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勢頭,這種情況下,學生對個性教育的需求發生了一些明顯變化,而現行的一些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卻出現了如下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滿足不了學生對個性教育的需求。
(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照本宣科,脫離學生實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分追求教學任務的完成,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探究性,沒有給學生提供質疑和表演參與的機會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課,缺乏學習積極性。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有的語文教師一進教室就開始講,一直講到下課,雖然,講得很精彩,說得很生動,板書也不錯,也不乏師生互動,但一節語文課下來學生卻很盲目,不知道什么東西是重要的,什么東西是要掌握的。這是教學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所導致的。
(三)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在教學實踐中,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沒有正真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主導地位,未能把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良性的統一,往往出現干預過度和放任自流的問題,學生在教師滿堂灌或者完全自學的情況下,無法真正完成學習目標。
( 四 ) 部 分 小 學 語 文 教 師 只 顧“教”,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有些教師在教授小學語文課文時,只講述課文,把目光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識點,對學生只“授之于魚”還未“授之于漁”,沒有把相關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致使學生沒有養成認真預習、聽課和復習等習慣,不能掌握學習知識的竅門,不能形成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二、“學講方式”教學實踐理論的內涵
以上教學問題普遍存在于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在此,本著解決上述問題的原則,筆者展開了對江蘇省徐州市正在實施的“學講方式”教學實踐理論的分析。
(一)“學講方式”教學實踐理論的基本內涵
“學講方式”主要以學生個體主動積極的自學為學習形式,以師生間合作互動為主要上課學習組織方式,把“學生學進去”和“學生講出來”作為學生新的學習形式指南和學習目的的歸宿。
(二)“學講方式”的操作要點
1.教學設計。要突出以下幾點:首先,要以學情定教學,在充分掌握學生學生學習、心理等各種學習情況下,制定教學程序,設定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及教學活動。其次,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各種互動問題要體現出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育的理念,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再次,教師要利用好教材,教師在上課前深入研究教材,理解、加工教材,做到教有所用!
2.教學環節?!皩W講方式”的課堂教學基本環節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環節:學生自學、課堂討論、交流提高、解疑講惑、當堂檢測、總結提高。這些基本步驟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段、學科、課型、學情自主變通,組合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教學流程。
三、應用“學講方式”理論,解決小學語文教學問題
在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學講方式”理論的教學方式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為我們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我們依據“學講方式”理論的實際內涵,從教學設計和教學環節兩個方面入手,解決上文闡述的普遍存在的四個教學問題。
(一)對待前兩個問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們應該做好學情調查和設計好學習目標
1.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學情調查,實現“以學定教”,避免照本宣科脫離學生實際學情。調查是“學講方式”教學實踐中的一項基本任務和工作。學情調查可以在上課前、上課中和上課后開展。上課前的學情調查,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學習習慣、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上課中的學情調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聽課習慣,確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上課后的調查,主要是了解學生是否做課后總結,能否做到知識的融匯貫通,最終形成知識和能力結構的構建。
2.小學語文教師要設計好教學學習目標,使教學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指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最終要達到的學習及聽課結果和標準。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要依據學生的現狀、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從知、行、情三個方面來設計。具體上講,教學目標的設定可以分三個部分:(1)要依據學生的現有學習狀態、心理狀態、和個性特點設定為基本目標和高級目標;(2)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情況,設定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3)教學目標中也要有情感目標。
(二)對待后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環節上,從下面兩個方面來解決
1.實施“學講方式”,小學語文教師要準確把握角色定位,發揮主導作用。
“學進去”和“講出來”是圍繞著學生而設計的,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大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具體過程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發揮自己對語文課堂的主導、監控作用,讓小學語文課堂有序高效的運行2.實施“學講方式”,小學語文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學習過程方法的培養。
(1)在“自主先學”的過程設計部分中:首先,學生應自主預習課文來找出所學課程中遇到的疑難點,明了課程的知識結構;其次,學生應該有預習筆記,在預習中寫出預習心得,預習心得中應包含相關難點、疑點以及相關的一些知識問題。
(2)在“合作探究”的過程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教生”實現“一對一”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對助學、群學,達成對知識的學習時個體的分工和幫扶。
總而言之,“學講方式”教學是一種低耗高效的語文教學體系,它適應了當今教育改革的要求,改變了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新的教學思想,大面積地提高了教與學的質量,受到廣大小學師生的一致歡迎。
參考文獻:
[1]徐州教育局。關于實施《“學進去講出來教學方式”行動計劃》的意見,2014.
[2](美)梅里爾。哈明,羅德榮(譯)。教學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皮連生,吳紅耘。兩種取向的教學論與有效教學研究[J].教育研究,2011(5)。
[4]余剛。對一堂學案教學課的學案設計的反思[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5)。
[5]郄海霞。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知識結構[J].湖南教育,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