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題就像一面生活的鏡子, 忠實地呈現出當下寫作教學理念。 中考作文題也是創作的平臺,引領學生“我手寫我心”的寫作激情。 但學生害怕作文,不想寫作文的現實也不得不讓我們正視。 這種現狀讓人不由揪心:我們的作文怎么就那么可怕呢? 向前走,怎樣才能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呢? 筆者帶著這些問題, 對近五年來浙江省各地區中考作文題予以全景觀察, 并結合農村中學寫作教學的現狀,探索思考農村作文教學的出路。
一、近五年浙江省各地區作文題全景觀察
(一 )命題形式 :標題作文命題 (含全命題和半命題)“春色滿園”近年來,中考標題式作文憑借它“適度限制”“便于評價操作”的優勢,經過前兩年的“完美轉身”和“華麗來襲”后,2014年穩當中考作文花園中的“一枝獨秀”,并繼續“引領風騷”.
調查顯示, 作文命制者更注重統一評分細則,更重視提高思維含金量,努力排除由于命題過于開放而帶來的評分標準難把握等因素,減少由于命題過多而出現評卷標準不夠統一的現象。 當這樣的作文命題理念成為主流,我們可以預見,標題作文命題形式肯定會繼續“領跑”今后幾年的中考。
(二 )命題內容 :“關注生活實踐 ”“展現真我個性”“引領價值向上”成為考生的“心靈雞湯”中考作文明確要求“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可以記敘說明,編寫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抒發感情”,“必須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出真情實感”,于是命題中“我”“自己”“自我”“家”等字樣備受青睞。
命題導向以引領健康向上的陽光心態為主, 引導考生從情感世界中溢出快樂以及勵志、向善、唯美的題目,可圈可點。 如 2010 年寧波《一個微笑》、湖州《溫暖,就這么簡單》,2012 年衢州《被愛的感覺》、杭州《一份滿意的答案》,2013 年杭州《懂得分享》、嘉興《歌聲嘹亮》,2014 年紹興《我也是一束陽光》等。 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和關注當代學生真實經歷以及心理素質并重的命題格局, 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對當今教學提出的要求, 將成為今后中考作文命題的亮點。
命題內容引導學生從“平常敘事”到“審美感知”. 如 2012 年溫州中考題為《向前走》,命題意圖絕不是讓考生寫自己實實在在地從牙牙學語到長大的向前走,而應該從這樣的“平常敘事”轉向引導考生反觀生活經歷,展現某種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向前成長,進行“審美體驗”. 近年來,命題里這樣的審美情趣漸濃。
(三 )評價標準 :從 “文字唯美 ”到 “語言和諧與價值和諧”
近年中考作文評價有所變化, 進一步強調“語言和諧與價值和諧”. 各地中考命題者紛紛向“假大空”的美文亮劍,提出明確的作文要求,語言與價值的和諧凸顯。 如 2014 年紹興中考作文《我也是一束陽光》,這個命題在考查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 也注重了正能量的宣揚。 人間處處溫情在, 社會處處有陽光,它反映了社會的溫暖和諧。 而“我”也參與了其中,享受陽光的同時奉獻陽光。 引用到文中,結合現實,就是旨在倡導學生要有愛心,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能獻出愛心,有自信,樂于助人。
二、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針對學生作文的現狀, 我采用了個別談話、問卷等方式對他們的寫作態度、目的、素材和作文的評改等方面進行調查, 匯總情況如下。
可見,學生對作文的態度不容樂觀,作文成了一種思想負擔。
三、農村中學作文教學建議
觀察與分析浙江省近五年的中考作文,筆者認為,命題作文既有利于學生隨心發揮,又有利于學校甄別與選拔。 就命題方向而言,來自學生心靈深處的真實的體驗感悟, 將成為中考作文的重中之重。 挖掘學生內部心靈感悟,并訴諸外部語言將成為新的寫作向標。
透過歷年中考作文, 我們看到了作文教學行進的方向。 分析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的現狀, 我們看到了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的癥結所在,只要對癥下藥,相信定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開展命題作文為主、兼顧其他題型的訓練近五年中考命題作文成為主流,但其他題型不可忽視。 2013 年,材料等其他題型也有涉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高考作文題,很多省市都考材料作文,占了作文命題總數的一半。 根據以往經驗,高考作文命題理念與趨勢的新變化不久就會滲透影響到中考作文中,所以我們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平時必須把材料作文訓練放到重要地位。 2012 年紹興中考材料作文堪稱亮點。 它為考生提供一則關于“自然界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季節”的材料,用“為什么非要趕在春天里開放呢? 只有找準適合自己開放的季節,就會開放得務必絢麗”這一句揭示主旨。 考生普遍反映所供材料開放性強,聯想面廣,只要抓住“每個人依據自己的個性特點發展適合自己的就能成功”“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等立意,應該不難。
(二)辨微去異,培養學生精準審題的實戰能力如面對 2010 年義烏中考作文《我不只是一個角色》,2012 年臺州《我會記得》、湖州《你最珍貴》,2013 年臺州《這就夠了》或《這還不夠》、溫州《原來我沒懂》,我們都會發現題目里暗含陷阱。 做一個題目比較題:《我不是一個角色》《我記得》《你珍貴》《這夠了》《這不夠》《我沒懂》,多一個字少一個字,文章所表達的材料、重點均有差距。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培養學生精準審題的實戰能力很重要。 其中,“增減字詞”“逐字掃描”“比較區別”“抓住題眼”是常用的方法。命題里的那些“也”“最”“還”“竟然”“其實”“更加”“原來”“又”“就在” 等關鍵詞和其他暗藏“陷阱”的詞語,會造成創作立意的偏差。 我們今后應多進行一些“有無比較”的訓練,以提升學生“辨微去異”的能力。
近幾年比喻象征類的“虛”命題也很多,要求考生具備“虛”中見實、化“虛”為實、以實寫“虛 ”的能力 . 如 2012 年 溫州 《向前走 》、杭州《一份滿意的答卷 》,2011 年紹興 《微笑著 ,去唱生活的歌謠》等,找出“虛”詞是關鍵。
(三)引導學生寫熟悉的生活素材,抒寫真情體驗縱觀近五年中考作文命題內容,“關注自身成長”“展現真實自我”成為考生的自然訴求。
生活處處是資源,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們只是不知自己擁有一座“天然金礦”. 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加以指點,使他們對熟視無睹的作文資源能深入挖掘。 教學中,我們要因地制宜創設文化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引導學生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直接接觸的人物、曾經到達的地方,多留心自己所處的環境,多觀察自己身邊的獨具特色的人、事、物,發現農村區別于城市的獨具魅力的閃光點,將“考試需要”與“生命需要”統一。
農家田園其實是個五彩繽紛的新天地。
而且,農村學生從小“親密”接觸大自然,對大自然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深厚的情結感懷, 可使這些田園生活成為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 可惜,我們的學生漠視了這一切的存在。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這筆寶貴的資源,引導學生說真話抒真情,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
( 四 ) 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 , 評 改應注重實效作文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當然,學生創作興趣的激發是關鍵。 在平時訓練命題設計上, 我們要盡可能向學生的實際生活靠近。 在要求上,我們要盡量減少對寫作的“硬性”束縛,鼓勵自由多元表達,倡導學生抒寫自己的心靈感悟。 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應該千方百計地保護他們的好奇心,不斷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 在語言表達中,鼓勵學生敢于寫出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觀察,有自己的想象,有自己的真情實感,在與眾不同中透出新意。 更為重要的一點,教師評改要注重實效,要拓寬學生作文的反饋渠道,讓學生真正有所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只要我們認真對待,不懈努力,扎實教學,農村作文教學就一定會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因為,作文教學之路就在我們腳下。
參考文獻:
[1]學習目標 與 內 容·第 四 學 段·寫 作。初 中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
[2] 王 敏 . 中 考 作 文 失 分 及 對策 . 語 文 教學與研究,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