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文是人們系統地表達知識和經驗、思想和感情的書面語言形式;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讓學生寫作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是新課程的要求.語文老師應轉變作文教學觀念,讓作文貼近學生,感受生活.通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其創新能力,讓學生放開手腳,大膽想象來作文,讓作文課變得豐富多彩、讓寫作變成一種享受、一種快樂體驗.
[關鍵詞]新課標 作文教學 激發興趣 體驗快樂
作文是人們系統地表達知識和經驗,思想和感情的書面語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種具有高度綜合性、創造性的語言活動.它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初中語文新課標作文要求: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這就要求語文老師應轉變教學觀念,讓作文貼近學生,感受生活.讓作文課變得豐富多彩、讓寫作變成一種享受、一種快樂體驗.
一、轉變認識,積極作文
學生作文又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為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水平的綜合體現.但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訓練起步早,基礎較好;讀寫訓練中,閱讀訓練的分量較重,時間多,范圍廣,寫作訓練無論從時間上還是數量上相對來說都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見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任務還很艱巨.目前,我們雖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實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問題,而是教師的教學理念與駕馭教材的能力問題.因此重視作文教學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每一位語文教師不可忽視的教學環節.
很多學生認為,作文時老師讓我寫的,我不喜歡,作文沒意思.這導致學生作文積極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徹底扭轉這一現狀,教師必須使學生在心理上認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歡作文.
引導學生認識到寫作是表達,它是人的一種內心要求,一種心理需要.用寫日記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這就是一種寫作.寫作還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活動的過程.情有所感,才會有所作,而且情感活動還會貫穿作文過程的始終.情感始終是寫作的動力.讓學生有自信可以寫出好文章,從而轉變態度,愛上作文.
二、分析心理,找出病因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我們衡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學生的作文水平的高低.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以培養書面表達能力為主要目標的一門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都很重視作文,然而,在生活中學生極怕寫作文,把它當作一種苦差事,常常應付了事."作文作文,作得頭疼".有相當多的中學生對這一順口溜抱有同感.這表明,作文,對廣大同學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說是件可怕的事.但怕歸怕,寫還得寫.我們說,應試教育固然應該擯棄,可只要招生考試沒有取消,應試就不會廢除.
作文要經歷一個心理過程,那么,我們就應該對學生的作文心理盡心分析,抓住突破口,作文教學才能有的放矢,從而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其寫作水平.學生作文心理分析:
1、有強烈的寫作欲望,表現出對作文積極取向的態度
這樣的學生盼望上作文課,在課堂上情緒振奮,看到作文題目后,迅速進入思考的過程和寫作過程;且認識活動、情感活動十分活躍.作文成功率較高,但是這樣的學生所占的比例太小.
2、沒有寫作欲望,但有來自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對作文表現為消極被動的態度.這類學生雖談不上有寫作的欲望,但是為了一定的需要,如爭取優異成績、希望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希望在考試中拿個高分等,他還是會認真地完成作文.如若作文題目合意會迅速的進入寫作過程,若不合意,仍會搜腸刮肚,努力完成.這類的學生在實際中所占比例最大.
3、完全不想寫作文,對作文為回避對抗的態度
這類學生不想寫作文,更怕寫作文.往往碰上能寫的題目,應付了事,碰上不會寫的題目就亂寫一通,甚至是拒不完成.這樣的學生所不多,但比第一類學生絕對數要多,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針對于以上幾方面,可以找出其基本存在的問題為:
1、對生活缺乏觀察、感受和體驗.2、閱讀量少,知識和思想貧乏.3、語文基礎差,寫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難.4、作文的屢屢失敗,挫傷了寫作積極性.
三、轉變教學,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動力源泉,表現自我、示自我是每個孩子都愿意并積極去做的事."留心觀察事物,養成勤于思考和樂于動筆的習慣.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象寫下來."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對于作文指導要從興趣入手.在作文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強烈的樂于動筆的愿望.在這種愿望驅使下,他們樂意主動地、由地寫出自己的見聞和想象,不把作文當成一種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種快樂的享受,美好的傾訴.有了興趣做基石,然后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文章,漸漸地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針對于中學生的作文心理,我們可以對癥下藥,試著從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入手,努力改善自己的寫作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作文教學要重視生活,從生活出發,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動有趣的事來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引導學生寫真實的事情,力求寫實,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1、 感悟生活,獲取素材
就目前來看,學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話、套話、假話,文章缺少個性,語言缺少少年的生動、活潑,學生脫離實際,生編硬套,湊成一篇應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葉圣陶說過:"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同時寫作是一種技術:有所積蓄,是一回事;怎樣用文字表達所積蓄的,是它恰到好處,讓自己有如量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這樣說來,從有所積蓄而打算發表,從打算發表而研求技術,都不妨待學生自己去理會好了."①怎樣才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離不開生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從而讓自己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感悟生活是使寫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時時在意,處處留心,逐漸磨礪出能發現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問為什么.倘若多問幾個"為什么",就往往能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蘊含的思想和哲理漸漸顯露.例如下列問題:這是什么事情?為什么會產生這事情?這事情能表現人物什么思想感情?這事情的性質是什么?這事情將有什么樣的結果?……還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義.社會現象、自然生態,大都蘊含著一種哲理,一種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看到飄落的花瓣,想到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看到螞蟻運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鬧,就想到"天真""可愛"……;要及時定格對生活的感悟.寫日記、周記,作札記可以逐漸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將自己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全景式的掃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豐富,學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內容就越豐富,作文和生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2、模仿求新,培養文風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學生的模仿性很強,先仿寫范文對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便可訓練學生從仿寫句子、仿寫片段到仿寫范文,讓學生從范文體會各種寫作方法的技巧和語言.
"仿"不能機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練習對人物外貌進行寫作時,很多同學寫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櫻桃小嘴、彎彎的柳葉眉、紅紅的臉蛋"等.難道這世界上真有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就不是"仿",而是"抄".這是我們老師在作文教學時不希望看到的現象,但它確實存在.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因此,老師在教學生寫作的過程中不能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約束,而要讓他們有自己的思維特點.例如,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后,可讓學生學習文中在寫作中巧妙運用過渡句的特點,仿寫了《從教室到操場》.學習了《春》一課后,讓學生學習了文章是怎樣通過細心觀察來描寫大自然優美景色的,讓他們仿寫了《秋》.實際上學生進行模范性寫作訓練時,創造思維之光就在其中閃耀.他們的習作,正是張開的創造性思維的的雙翅,慢慢地他們就能搏擊長空.
我們常對學生講:世上無難事,作文也是這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說:"只有寫,你才能真正會寫".一開始不要怕寫不好,只要勤練筆,熟能生巧.世上哪一個作家、詩人都不是一開始就成為作家、詩人的.有的投稿幾十次,甚至幾百次才能發表.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是從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來的.有經驗的老師通過辦手抄報,編印本班學生優秀習作選,在班上放大張掛學生的好文章,指導、鼓勵學生向報刊投稿等形式,讓學生獲得較多的"發表"自己文章的機會, 滿足其發表欲,這些也不失為一種激發作文興趣的有效辦法. 我不斷用這些名人成功的經驗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并且還善于發現學生作文的長處,哪怕一點一滴也及時給以肯定,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一次作文,一個學生在題為《樹根的聯想》一文寫到"樹根彎彎,像爺爺的拐杖聳著一個美好的希望",縱觀整篇文章,錯別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寫到哪,全文紊亂,僅此一句較好,我在評講作文時就暫避其不足,只對這一閃光的語句給以高度評價,該生深受感動,同學們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寫活一句,也一定會寫活全篇,從此該生便對寫作有了濃厚興趣,建立起了寫好作文的信心.
另外,老師對典型文章的分析講解也可誘發學生的寫作情緒.學生從范文中的人物形象會想到現實生活中的熟人;從范文的事與理會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從范文的精妙構思,設計自己文章的框架……從多方面受到啟發,便會情不自禁地拿起筆將自己的感受傾之于筆端.
3、精心設計題目,激發寫作欲望.
在作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甚為重要,有了興趣才會入迷,入迷才會頓生靈感.有了靈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寫,發現問題就改,偶得佳句就用.這樣,"長期觀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聯想,妙手偶得之,一揮而就".久而久之,寫作就成了無形壓力下的自覺行動.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應成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原則.語文老師的主要職責就是要善于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實現由"要我寫"向"我要寫"的轉變.實現這一轉變的基本前提是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生活實際、心理特點、思想狀況、寫作水平有一個深刻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在具體的寫作訓練中,給出適合學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設計作文題目.好的文題能讓學生感到興致盎然,只要貼近學生實際,標新立異,就能調動他們的寫作熱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設計"、"給心靈下場雪"、"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在我們現在的日常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并不重視作文的命題選擇,表現在對學生作文的訓練缺乏通盤考慮,作文布置往往興之所至,信手拈來,題目陳舊,內容重復,致使學生了無興趣,絲毫沒有創作激情.其實作文題目命得怎樣,集中體現了一個語文老師自身的素質水平,也關系到寫作訓練的成敗.所以本人極為重視作文的命題.命題要貼近學生生活,善于捕捉他們生活中閃光的情景.
脫離生活的寫作是無源之水,脫離學生生活的命題則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題目一定要出在學生身邊,最能體現學生生活,否則他們會覺得無話可說,無情可訴.即使寫出文章也是胡編亂造,東拼西湊.
現在的學生,生活豐富多彩,接受新鮮事物快,教師必須善于觀察他們,熟悉他們,才能命出符合學生口味的題目來,進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像這樣的題目《我熟悉的一個人》就不如換個角度寫,把題目改為《你猜猜他是誰?》、《你看看他像誰?》;寫《我的ⅩⅩ》不如改寫成《和ⅩⅩ說說心里話》《ⅩⅩ ,您了解我嗎?》等等.
4、展現個性,鼓勵想象
個性,是人的一種重要因素,即一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實施"個性化"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趨勢.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以一致的標準和答案強求學生,應讓學生充分發揮其潛能,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作靈活的要求.鼓勵學生自我選擇感興趣的學習主題,在其獨特的潛能領域進行深入的指導."因此,我們的作文要求也要發揮學生的個性心靈去體驗生活,體驗人生,并用各自獨特的視角及語言來表達心中的所感所想.
新大綱在關于作文方面明確提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高爾基也說過:"想象是創造形象的文學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師就應當充分發揮習作中蘊含的想象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在鼓勵想象中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使學生樂于動筆.如一個學生構思了一篇關于"環保"的話題 作文.借用豬八戒的形象,好吃懶做,貪心物欲,西天取經后,開了一建材廠,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生態環境,大量砍伐樹木,破壞環境,終釀成苦果,自己嘗盡,最后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他的作文有了想象的彩翼,文章寫得生動活潑,富有創新性,也體現了一個學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這也是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個性是文章的靈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個性,鼓勵想象是學生作文的動力,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拓寬思路,自由想象發揮,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5、積累材料,遷移運用
要提高學生寫的能力,必須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每一個人,憑直接經驗,對社會的了解總是有限,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經驗.而獲取間接經驗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范例的重要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蜂擁而至,跳出來供你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進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完美.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學好寫作的成功之路.
當今社會是信息的社會,每時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過各種媒介在流動著.而當代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因而就須每天閱讀,獲愁和博貯信息,造成一種勢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閱讀獲得的信息轉化為創造能力,從而產生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我們向學生推薦《語文報》、《中國青年報》、《中學語文》、《讀者文摘》、《讀者俱樂部》、《意林》、《故事會》等雜志,讓他們訂閱,并經常給他們介紹、評價最新書籍和報刊上的文章,傳播新信息,并廣泛開展"每日一讀","文學晚餐"等活動,從而使學生擴大了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因而有了寫文章的積極性.
自然,多讀還要多寫,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復歷練,寫作也一樣,訓練達不到一定強度或熟練程度,就難奏效.寫作更是一種創新,必須在反復實踐中體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規律.要養成勤動筆的習慣.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寫作能力是在不斷實踐中提高的.多讀多寫文,只有多寫了,作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連大文豪魯迅先生說起自己的寫作體會,也是這樣強調的:"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因此,初學寫作者應勤練筆,只有堅持練筆,才能以"量"來促進"質"的飛躍.所以平時讓學生堅持寫日記.
四、評改方式,自由開放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師是學生作文的唯一閱讀者和評價者,教師個人主觀性特別強,而且往往很不及時,不利于學生對自己作文的正確認識.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新《課標》還強調"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我們在習作評改教學實踐中將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使全體學生參與了評價別人、評價自己和被別人評價的活動,使每一位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全班同學或組內同學或同桌同學聽,請同學打分或評級,并談談為什么得分又為什么扣分.在班內舉行作文展覽,讓學生閱讀自己的,欣賞他人的等等.并且讓學生人人辦了自己的文學小報,把自己的作文發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進行交流,實現了更加充分共賞互評的效果.這樣,學生通過自我診斷、共賞互評,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使寫作能力不斷進步.
總之,語文老師要研究新課標,轉變作文教學,貼近學生,感受生活.作文教學又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細致的系統工程,我們要勇于開拓,繼續探索作文教學的新路子,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 組織編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