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要認真研究課本,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教科書是我們學習的基礎,新課程要求我們要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
從不同的角度去開發小學生的潛能。 我們廣大教師要認真鉆研教學大綱, 理解和清楚教學目的。 有針對性地教學,讓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目前,我們廣大教師還存在著很多的教學誤區, 通常會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認真研讀課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抄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這種完全照搬照抄的教學方式已經大大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課堂的教學效率低下。
為此,我們廣大教師必須要以教科書為基礎,不斷地更新和完善我們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給學生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點
(一)培養師生之間的情感教師對學生投入的關心和愛護, 能從內心激勵學生對語文教師產生信賴感, 愿意向教師吐露心聲。 在有效的交流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有了充分的了解, 學生也把教師當成了自己學習中的榜樣和生活中的朋友。 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進步,讓教師對自己投入更多的關注。 教師要注意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從而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 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要善于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與師生心靈的差距,真誠地關懷和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尊重他們、信任他們。 同時,要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 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質疑問難,對他們充滿愛心、關心、熱心、耐心和信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教”.
(二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在新課改的過程中,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教學設計的依據。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他們在積極的探索過程中積累知識,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對于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 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善于傾聽學生的想法,給他們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間, 讓學生真正實現學習主人翁的行為和意識,促進語文課堂的高效實現。
三、利用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提高教學效率
在新課改的進行中, 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和角色都發生了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對學生進行滿堂灌, 而是引導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讓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究和學習。 學生在輕松活躍的環境中對知識的探究欲望非常強烈, 他們在自身內驅力的引導下主動學習語文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要對學生完全放手, 讓他們在充分自由的情況下進行學習, 而是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情況下, 引導他們進行高效的知識探究,和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 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發展處于一個動態的過程, 要使課堂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實際, 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探究過程中主動積極地和他們進行交流,關注他們的學習動態, 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為高效的語文課堂提供保障。 在師生進行互動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來對設計好的教學環節隨時進行調整, 有效運用課堂學習中發生的即時情況,提高課堂的高效性,使語文課堂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一 )創設問題情境 ,在互動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時,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目的性地思考問題,并帶著問題再次深入閱讀課文,使他們了解課文的內涵,并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并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在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時,教師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根據課文的重難點知識進行提問, 使學生能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思考,并大膽地說出對問題的看法。 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能使學生始終在完成問題的明確目的中進行思考和分析,使他們通過解決問題掌握課文內容,并有更深的體驗和感悟。
(二)運用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在師生 、生生互動中激發學生思維
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師生、生生的互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 使他們創新性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發展學生的語文創新思維。
教師在給學生布置探究性問題時, 要使問題具有思考和討論的價值,通過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通過吸收其他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在合作探究方式中, 教師要關注小組學生的學習動態,并及時對他們進行指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向始終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 同時,教師要引導小組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探究中,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 課堂是由廣大學生和教師組成,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考慮問題。 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要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讓整個課堂活躍起來, 把所有學生的思維細胞都調動起來,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