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為依賴的一門學科。 事實證明: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對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學習語文是需要積累的,這其中閱讀量的積累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現實狀況是隨著網絡、電視的影響學生們閱讀的興趣在逐步下降,能夠真正靜下心好好讀書的時間對于孩子來說是越來越少,這就遠遠達不到新課標要求的學生的閱讀量,這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現在很多人一談語文的學習更多是指語文課上對于教材的學習,但事實上課外知識在學生語文閱讀中也應該占有一定的比重。筆者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不僅僅需要課內的知識, 也需要把課外的知識引入進來。 這樣會更要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然而,課外信息的呈現,不 在于 多,而 在于精。 不是所以課外的都適合我們語文教學,所以在選擇上必須要把握好“度”,才能真正發揮其功效, 才能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充盈著美的氣息。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著手呢?
一、利用好課外知識,擴展視野,加深理解
知識本身應該是成體系的, 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相關知識, 把握起來會更加準確,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補充相關的課外知識,來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例如,在教授《遙遠的恐龍世界》這篇課文時, 書本中介紹了三種恐龍的樣子及特點。課前,布置學生去收集相關資料。當我看到學生們拿著參考書、網上下載的資料以及各種圖片、照片時,不由得大吃一驚。 在學習了課文之后,引導學生通過實物投影用簡練的語言介紹自己收集的信息,如恐龍生活的年代、生存的外界條件以及各種恐龍的特點等等。學生們爭相發言,積極性很高。此時的課外信息呈現完全源于教材, 又超越了教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利用課外信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課文第二自然段介紹的是圓明園宏偉的建筑,如“買賣街”“西洋景觀 ”等 ,這些建筑到底是什么樣的 ,課文并未提及,學生也就無從明白。 我在教學此處時并未作過多介紹,只是向學生出示了這樣一組相關的閱讀材料:
“買賣街 ”又叫 “ 舍衛城 ”, 城內街道 、 店鋪、商號、旅館、碼頭等等一應俱全,但并沒有居民,皇帝要逛街的旨意一下,宮監人等立即扮成商人、手工藝人、旅客游人,頃刻之間,各處響起叫賣聲,真是熙熙攘攘、熱熱鬧鬧,頗像個真的街市。
“西洋景觀 ”,指在長春園內的一個景點“西洋樓 ”, 這是一座西式宮殿建筑 , 建筑風格為巴魯克式,樓房石柱的柱頭柱身皆仿羅馬式,庭院中的松樹柏樹模擬歐洲幾何圖案修剪,圍墻和道路以及石雕陳設小品等也都是西洋式。 這座西式宮殿建筑,占地面積達60000 多平方米 。
通過閱讀上述材料, 學生不僅很自然地了解了“買賣街”“西洋景觀”等詞語的內涵,而且激發了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補充課外信息,積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法國作家梅里美曾說:“作詩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讀者去補充,從而分享創作之樂,品嘗詩的真味。 ”寫詩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做文章和它也類似。 事實上,我們小學語文很多課文都給我們留下了品位的空間,但是小學生因為其自身積累不夠理解、品味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我們補充相關內容來幫助學生去深刻的理解?!稗D軸撥弦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 。 ”
教學中,教師要把文章在內含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展示給學生。 使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從而在總體上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 事實證明,教學過程中適當的課外信息呈現,自然貼切,有助于學生體會課文情感,提高了課堂的信息傳輸密度,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把握,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三、適當補充信息,可以降低學習難度,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閱讀教學中,費時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課文難點的教學, 常常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語文教學因此失去了它自身的魅力和情趣。 我嘗試讓學生自己閱讀與課文難點相關的補充材料,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降低理解難度。 如學習《一夜的工作》 最后一段:“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 理解了這一難點,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周總理工作多么勞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出示了這樣的一份閱讀材料:
周總理的一天時間:1974 年 3 月 26 日至 27 日(此時已患重?。┫挛缛龝r起床下午四時與尼雷爾會談(五樓)晚七時陪餐晚十時政治局會議晨二時半約民航同志開會晨七時辦公中午十二時去東郊迎接西哈努克親王和王后下午兩時休息在學生閱讀后,我告訴他們,這是從總理工作表中隨意抽出的一天,周總理每天都是這樣辛勤工作。 閱讀了這樣的信息后,學生再讀“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這一句話時,他們腦海中浮現的便不再是一個夜晚的情景,他們“看”到的是一位工作始終繁忙的總理,一種崇敬之情便會油然而生。
四、擴展閱讀信息,陶冶情操,課內向課外延伸
大閱讀教學理念告訴我們, 要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 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深、更新的問題走出課堂。 如學完《長征 》一課 ,有的學生被紅軍英勇豪邁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所感動, 閱讀有關紅軍長征的小故事,有的學生則喜歡毛澤東的詩詞,于是我選出膾炙人口的作品,指導學生背誦。
幫助學生拓展閱讀, 課內外信息有機的結合,我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1.根據課文內容到課外書籍中找相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資料;2.課文是節選的,到課外查找、閱讀整篇的作品;3.課文是刪節的,到課外查找、閱讀原文;4.作文課前引導學生閱讀與這次作文內容相關、形式相近的文章。
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有計劃的擴大范圍的閱讀,旨在利用課外信息加深對課內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簡而言之,課外信息的呈現必須在教師必要的控制下進行,教師要善于進行合理裁剪,對呈現的時機進行精心選擇,使學生“課伊始,情已生;課正行,情已濃;課已畢,情猶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