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三略》(以下簡稱《三略》),舊題黃石公著,是漢代一部著名的兵書,為《武經七書》之一。它兼采儒家的仁、義、禮,道家的貴柔、守弱,墨家的尚賢,法家的法、術、勢等思想,在論述戰爭觀念、治軍思想與用兵方略時,能夠注意運用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研究和考察問題,并作出了簡要而又不失深刻的分析判斷,在中國軍事辯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軍事辯證思想作一初步探討。
一、誅暴討亂、收攬民心的戰爭觀念
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三略》一方面反對隨意發動戰爭,另一方面又肯定誅暴討亂的正義戰爭;在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方面,《三略》認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敗的根本,治國理軍要注意隆恩養民,輕徭薄賦。
(一)誅暴討亂
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老子認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保ā独献印さ谌徽隆罚度浴防^承了老子的這一思想,并作了引申與發揮。它說:“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保ā度浴は侣浴罚巴跽?,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之患?!保ā度浴ど下浴罚度浴氛J為,由于“兵”乃“不祥之器”,所以王者應該通過施行王道來使天下歸心、四海會同,從而實現不戰而勝,“這樣就和戰爭萬能論、暴力至上觀劃清了界限”。它認為,即便是不得已而用兵,也是因為它符合天道,所謂“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三略·下略》),作為有道的君王,其用兵目的不是為了殺人取樂,而是為了誅暴討亂,興利除害,所謂“圣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三略·下略》)。而這種符合天道的正義戰爭,必然會得到民眾的擁護而取得勝利。它說:“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其克必矣?!薄胺蚰芊鎏煜轮U?,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
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于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圣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圣人所歸,則六合同?!保ā度浴は侣浴罚┻@是說,以德治國,舉義用兵,除害興利,澤及百姓,恩洽萬民,則會使圣賢歸附,國家強盛,天下歸服。為此,《三略》主張“釋遠謀近”,反對“釋近謀遠”。它說:“釋近謀遠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近者,佚而有終。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敗?!保ā度浴は侣浴罚┧^“釋遠”,就是避免從事勞民傷財、窮兵黷武的對外擴張戰爭;所謂“謀近”,就是要內修政理,安守本土。這一觀點“對于我們今天堅持發展,不斷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以應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收攬民心
先秦兵家非常重視戰爭與民心向背的關系,如孫子提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孫子兵法·計篇》),吳起則認為“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吳子兵法·圖國第一》)。他們都認為,進行戰爭的首要條件是要獲得民眾的支持?!度浴肺樟诉@一思想,而又有所發展。它認為民眾既是國家存在的根本,又是戰爭勝利的根本,有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國家就會強盛,戰爭就會勝利。它說:“制勝破敵者,眾也?!薄耙匀鮿購娬?,民也?!薄胺驗閲?,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
所適如肢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薄坝⑿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保ā度浴ど下浴罚┟癖娫趹馉幹衅鹬薮蟮淖饔?,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性因素。因此,《三略》非常重視民心民力的問題,主張收攬民心,注重民事,關心民命,并把這些作為治國理軍的要務。它說:“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薄胺蛑鲗⒅?,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于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保ā度浴ど下浴罚度浴氛J為,要收攬民心,首先是要實行王道政治,以道德教化萬民,使民眾心悅誠服,從而使國家得治,軍隊強大,攻取戰勝。它說:“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之患?!保ā度浴ぶ新浴罚百t人之政,降人以體,圣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治,心降可以保終?!保ā度浴は侣浴罚┢浯?,收攬民心,關鍵是要使民眾得到利益?!袄缓Π?,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
去一利萬,政乃不亂?!保ā度浴は侣浴罚┻@是說,為一人之利而危害百人,民眾就會離城而去;為一人之利而危害萬人,全國人都會想到別國去。除去一個人而對百人有利,人們就會思慕恩惠;除去一個人而對萬人有利,國家政治就不會亂。而要利民,就要關心民事,使民眾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所謂“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而養民的關鍵在于不奪農時,輕徭薄賦,即“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娭,然后選士以司牧之”(《三略·上略》)只有國富民強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確保國家的安寧,所謂“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三略·下略》)??傊?,只有在具備雄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再采取軍事行動,才能爭取和鞏固國家的統一。
綜上所述,雖然《三略》直接論述戰爭問題的文字并不是很多,但卻很系統,對于諸如人們對待戰爭的態度,對戰爭目的和性質的分析,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戰爭與民心向背的關系等問題,《三略》均作出了較為簡明扼要的論述。所以,有學者評價說,《三略》“是我國古代一部從戰爭觀高度專論宏觀戰略的杰作,也是秦漢時期最高的軍事思想成就”,此說甚是。
二、舉賢任能、賞罰必信的治軍思想
在治軍思想上,《三略》非常重視將帥在國家和軍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張舉用賢能、去除奸佞,注重道德、法律對于治軍的作用,主張崇禮重祿、嚴明賞罰。
(一)舉賢任能
先秦兵家非常重視將帥在治國理軍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將帥各方面素質的優劣高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軍隊建設的成敗、作戰行動的勝負和國家命運的安危。孫子明確指出:“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保ā秾O子兵法·作戰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保ā秾O子兵法·謀攻篇》)《六韜》說:“故將者,人之司命,三軍與之具治,與之具亂。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保ā读w·龍韜·奇兵》)有鑒于此,先秦兵家也非常重視將帥隊伍的建設,并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選將為將之道。例如,孫子主張:“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保ā秾O子兵法·計篇》)吳子說:“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保ā秴亲印ふ搶ⅰ罚读w》指出:“將有五材十過?!薄八^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保ā读w·龍韜·論將》)以上標準雖然不盡相同,但基本要求都是要德才兼備,智勇雙全。
《三略》也極為重視將帥在國家和軍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它說:“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br>“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薄傲紝⒅B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保ā度浴ど下浴罚浭菄颐\之所在,治軍無方的將領不能讓他統率軍隊,離心離德的軍隊不能用以攻伐敵人。而優秀的將帥能夠像愛護自己一樣去愛護士兵,因此能使萬眾一心,獲得全勝。所以,《三略》對選拔任用將帥也提出了具體的條件,并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它認為,首先,將帥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它指出:“將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圣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保ā度浴ど下浴罚┢浯?,將帥應當智勇雙全、深謀遠慮。它說:“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br>“《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誡也?!保ā度浴ど下浴罚浺兄?、有謀、有勇、有力,智勇雙全的將帥,才能有力地指揮軍隊抗擊敵人,不輕舉妄動,不畏敵怕死,抓住戰機,適時出擊,戰之可勝。再次,將帥應當愛兵如子,與士卒同甘苦,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它說:“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囚。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伙。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盾娮彙吩唬骸娋催_,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饑。冬不服裘,夏不操扇,是謂禮將?!c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廢,以其恩素蓄,謀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保ā度浴ど下浴罚浤芘c士卒同甘苦、共安危,軍隊就能上下團結—致,保持充足的戰斗力,以少勝眾,以弱勝強。
《三略》主張在選帥任將方面,要舉賢任能,去除奸佞。它說:“所任賢,則敵國震?!保ā度浴ど下浴罚扒Ю镉t,其路遠。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遠,故能全功尚賢,而下盡力?!保ā度浴は侣浴罚┣筚t若渴,求賢以德,而賢可至,國可治,戰可勝,否則,“賢去,則國微。圣去,則國乖”(《三略·下略》)?!度浴氛J為,佞臣專權,是禍亂國家、危害軍隊的根源。它說:“佞臣在上,一軍皆論。引威自與,動違于眾。無進無退,茍然取容。
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粜惺?,命令不適。造作奇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保ā度浴ど下浴罚┘樨敵紮?,全軍上下都會憤憤不平。佞臣不去,軍爭必敗,國命不長。漢高祖劉邦在認識與任用人才方面,可謂慧眼獨具。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能否做到知人善任,是決定劉邦和項羽最終勝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漢武帝重用年輕將領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漢宣帝任用七十歲的趙充國為將平定西羌,東漢明帝以投筆從戎的書生班超出使西域等等,都是歷史上舉賢任能的典型事例。
(二)賞罰必信
先秦兵家非常重視賞罰的作用,將其看作是貫徹軍隊法紀與樹立將威的必要手段。例如,孫子明確提出“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孫子兵法·行軍篇》)的治軍原則,其中“文”是指教化,“武”是指懲戒,“令文齊武”的基本思想就是恩威并重。吳起說:“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吳子·治兵》)孫臏指出:
“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保ā秾O臏兵法·威王問》)就是說行賞的作用是勉勵士卒用命,行罰的作用是立威馭眾。
《三略》吸收并發展了先秦兵家的治軍思想,它非常注重道德、法律對于治軍的作用,主張崇禮重祿,嚴明賞罰。它認為,禮義道德與爵祿財物并重,方可得到勇敢不怕死的義士?!渡下浴氛f:“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并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薄啊盾娮彙吩唬很姛o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住?!盾娮彙吩唬合沭D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故禮而后悔者,士不止;賞而后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绷硗?,只靠獎賞不行,還要懲罰,只有賞罰嚴明,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威震敵人。所謂“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軍以賞為表,以罰為里。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卒服”(《三略·上略》)。如果能夠真正做到“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就可以使得一支軍隊具有無比強大的戰斗力:“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其兵為天下雄?!保ā度浴ど下浴罚┛傊?,重禮義,明賞罰,便可以廣招天下勇士、死夫,以此治軍,便可威震天下。
三、因敵轉化、剛柔相濟的用兵方略
在用兵方面,《三略》運用樸素辯證法的運動、變易觀點,主張在戰爭中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因敵轉化”“剛柔相濟”。
(一)因敵轉化
孫子主張要根據敵情的變化而采用相應的戰略戰術,他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保ā秾O子兵法·虛實篇》)《三略》亦認為,是否采取軍事行動,不能單純考慮己方的有利條件,還必須察知敵人的各種情況,方可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因此,先察明敵情,是用兵之要,切不可盲目興師。它說:“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民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
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保ā度浴ど下浴罚┮獜臄橙说能娛?、后勤、地域、國力、民情等各個方面去察知、審明敵情,并以此為基礎而制定攻伐之策,然后興師出兵才能具備較大的把握,方可順利達到自己既定的戰略目標。
《三略》認為,自然萬物是變動不居的,戰爭的形勢也是瞬息萬變,戰爭指導者必須靈活機動,因敵變化,始終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岸四┪匆?,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保ā度浴ど下浴罚度浴肥肿⒅卣_處理戰爭中各種因素之間的內在辯證關系,靈活機動,因敵變化,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制定相應的戰略戰術。它說:“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綏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保ā度浴ど下浴罚┮馑际钦f,敵人行動時要注意偵察,敵人接近時要嚴加戒備,敵勢強盛時要示弱使它驕傲,敵人以逸待勞就要避開它,敵人來犯就要堅決還擊,敵人兇暴要設法回避,敵人悖逆天理要用正義聲討,敵人和睦團結要使它分化,順應敵人的行動以挫敗它,根據敵人的形勢而擊破它,放出假情報使它發生過失,四面包圍把它殲滅。楚漢戰爭中,張良向劉邦建議的種種謀略,都是基于對敵情的深刻了解和分析,并能夠依據敵情的變化而變化。當項羽分封劉邦為漢王時,劉邦憤憤不平。當時楚強劉弱,形勢不利,張良建議劉邦燒毀棧道,示無歸心,蒙騙項羽,待機再起。當張良看到雙方力量對比已經有利于漢時,就建議劉邦乘機追擊,以勢如破竹之勢,迅速擊敗了稱雄一世的西楚霸王。這些都是戰爭中因勢而謀的典型事例。
(二)剛柔相濟
先秦道家在論及“柔”“剛”這對矛盾范疇時,大多主張以柔克剛,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子、范蠡等。例如,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保ā独献印さ谄呤隆罚┯终f:“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保ā独献印さ谄呤苏隆罚┝凶觿t認為:“天下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常勝之道曰柔,不常勝之道曰剛?!保ā读凶印S帝》)他們的觀點對后世的治國理軍方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略》繼承并發展了道家的“貴柔”“守弱”“柔弱勝剛強”的思想。一方面,它主張守微、守柔,反對貪強、保剛。它說:“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保ā度浴ど下浴罚┰趯匙鲬鹬?,要守柔、守微,隱藏自己,發展自己,等待時機,以求勝敵。例如,越國被吳國打敗之后,范蠡建議越王勾踐采用韜光養晦的策略,從表面上看越國是在對吳國稱臣,但實際上是在想辦法誘使吳國耗盡國力,而越國則在暗中積蓄實力,所謂“盡其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國語·越語》),待吳國連年征戰,國內空虛,由強變弱之際,越國最終滅掉了吳國。另一方面,《三略》還進一步指出,剛、柔、強、弱四者都不可或缺和偏廢,要相兼而制其宜。它明確指出:“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薄澳苋崮軇?,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保ā度浴ど下浴罚┰跊Q策、指揮戰爭時,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矛盾的轉化性?!澳苋崮軇偂薄澳苋跄軓姟薄叭崮軇賱偂薄叭跄軇購姟?,以此經國理軍則國強、兵勝。如果一味強調“純柔純弱”,“純剛純強”,則國亡、兵敗。因此,“這就在道家傳統的‘貴柔守雌’的命題中增加了靈活因素,關注到了強弱轉化中戰爭指導者的主觀能動性問題,從而糾正了傳統道家偏執一端的片面性?!?br>
四、結語
《三略》的軍事辯證思想為后世的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所重視,在中國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就曾研讀過《三略》,建武十七年冬,劉秀宣稱:“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焙笥终f:“《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保ā逗鬂h書·光武紀下》)根據以“柔”治國的方針,劉秀在邊防方面采取了保境安民、俱存不擾的政策,所謂“光武審《黃石》,存包桑。
閉玉門以謝西域之質,卑詞幣以禮匈奴之使”(《后漢書·吳蓋陳臧列傳》),這一政策既保證了政權的穩定與安全,又大大減少了對外戰爭,從而使東漢在精兵簡政、修養生息方面獲得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并最終實現了“光武中興”的治世局面。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魏征把《三略》收進了《群書治要》中,將之作為皇帝治國安邦的必讀書之一。宋代戴少望在《將鑒論斷》中指出:“兵法傳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于道,而適于用,可以立功而保身?!薄端膸烊珪偰刻嵋穼χu論說:“其大旨出于黃老,務在沈機觀變,先立于不敗,以求敵之可勝,操術頗巧,兵家或往往用之?!彼杂袑W者說:
“從把握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入手,闡述戰爭指導的一般原則,這的確是《黃石公三略》兵學造詣上的獨到之處?!睍r至今日,雖然戰爭形態較之冷兵器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是《三略》軍事辯證思想中所蘊含的基本原理,對于正確認識和對待戰爭,加快推進軍隊戰斗力生成轉變,提高打贏未來戰爭的能力與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與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糜振玉,等.中國軍事學術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2]陳相靈.《武經七書》與當代戰爭戰略[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
[3]于汝波,黃樸民.中國歷代軍事思想教程[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4]李沈陽.論秦漢時期孫子學的發展[J].濱州學院學報,2011(5):31-35.
[5]孫建民.黃石公三略新說[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