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制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接受能力編寫的。
所以語文教學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學習方面的需求,同時對于學生思想品格的形成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個性化教學,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愛好,以發展與培養學生的個性為目的進行教學,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使學生的人格與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實踐性強,教師在學生對課文內容領悟以后,引導學生將課文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將所學內容化為自己的知識,讓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也從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例如 :在學習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二課《荷花》的時候,主要教學內容完成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荷花的美麗形象展示給學生,并適當地補充一些課文中沒有涉及到的知識,同時提出一些與荷花有關的問題,如 :“大家學習了課文以后有什么感想?這么美麗的荷花大家想不想留住它?如果讓你把這些美麗的荷花留下來,你會怎么做呢?”通過學習課文和觀看短片,學生的心里自然而然地會生出對荷花的喜愛之情。當老師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同學們就會用自己擅長的、或者是喜歡的方式提出留住荷花的方案。喜歡畫畫的同學會建議用繪畫的方式將荷花留下來,而喜愛寫作的同學會建議用寫作的方式把荷花留下來,而喜歡舞蹈的同學會用舞蹈的形式展現出荷花的美麗。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同學們進行探究,并在自主合作的過程中使自我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多樣化教學,全面發展能力
\\( 一 \\) 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語文教學如果只依靠黑板和粉筆以及教師的講述來支撐,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方法去挖掘學科中的教育因素,讓學生通過讀、說、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平時的教學工作抓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一年級開始,每天的語文課中要留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到講臺上發言,講述內容、故事或是新聞。
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十一課《諾貝爾》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在講課之前留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到講臺前講述一個與諾貝爾有關的小故事或者新聞。故事或者新聞的搜集,可以讓學生通過收看電視節目、咨詢家長或者是查找資料的方式獲得。學生在上臺講述之前,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資料,然后推薦一名同學到講臺上講述。在這項活動中為了更好地表達,學生在事前要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還要交流相關信息,所以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以及信息交流的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同時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親身體驗,加深知識理解
小學正是學生愛玩的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考慮到學生在這一年齡段的特點,在教學中創設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走出課堂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在大自然中增長知識、釋放自己,緩解學習帶來的緊張情緒。
如在進行三年級上冊第八課《蒲公英》這篇課文的教學的時候,在完成主要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野外,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親身觀察蒲公英?;氐秸n堂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課文以外,自己親身觀察到的蒲公英的特點。比如 :蒲公英是黃色的 ;蒲公英的種子很漂亮,像雪花一樣 ;蒲公英的種子是通過風傳播的。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加深理解,同時,學生的身心也得到釋放,讓學生在玩的同時,既學習了知識,又感受到課本跟現實生活是連在一起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利用網絡,讓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在培養學生個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提高可以通過網上查詢、同學交流、閱讀書籍等方式進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通過自己上網查詢獲得語文學習的相關資料,這種學習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較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比如 :五年級下冊第四課《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古詩,在完成主要的教學任務之后,讓學生感悟這首優美的寫景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查找一些有關景色描寫的詩篇,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體會,說一說自己喜歡的詩句,充分感受、體會詩的意境。然后每個小組推舉出一名同學,把小組的交流結果向全班同學進行匯報。這一過程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填鴨式”的強迫學習,讓學生樂于學習,同時拓寬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打造個性化的語文課堂,可以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一個能夠讓學生進行自由選擇的空間,引導他們進行自主選擇,充分地發掘出他們自身的創造潛力,使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從整體上得到提升。我們每一個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修養,在教育教學上要不斷地創新,為教育工作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