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力在言語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夠集中呈現兒童的言語思維方式,而且能夠體現兒童的獨特個性,促進兒童言語能力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以表達力為主導,全面提升學生的表達力,將會給課堂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那么如何展開以表達力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呢?以下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談談體會和思考。
一、注重表達方式,積累表達策略
表達力的關鍵環節是表達策略。如何將自己的寫作意圖呈現出來,讓讀者獲得直觀的體驗,這是文本表達中值得學生學習和挖掘的重點。為此,教師要注重表達方式的挖掘,根據文章的表達意圖,從表達入手為學生積累豐富的表達策略。
例如 :教學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課文《和時間賽跑》一文,文章主要寫了外祖母去世后帶給“我”的悲傷,讓“我”以此開始展開對生命和時間的追問,并獲得內心的啟示懂得珍惜時間,決心要走在時間的前面和時間賽跑。在帶領學生閱讀文本時,針對這一段 :“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看到太陽快落山了……那一天我跑贏了太陽。
以后我就時常做那樣的游戲,有時和太陽賽跑,有時和西北風比快……”這段話中,學生通過文本能夠獲得相關的信息,即“我”放學很快回家,作業也做得快,學習任務都能夠提前完成。
此時我讓學生思考 :為什么作者要以太陽作為賽跑的對象?為什么不直接說自己珍惜時間呢?這樣表達有什么意義?通過挖掘表達形式,學生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表達策略(這樣的表達使文章更雋永,引人思考)由此學生積累了言語表達的經驗。
與此同時,我改變語境,讓學生以“珍惜時間”為題,寫出自己在學習中走在時間前面的經歷,這樣就完成了對文本表達形式的實踐性應用,將文本表達順利轉化成了表達力,讓學生從文本內容的理解,再到個性化解讀完成言語實踐。
二、加強語言運用,發揮言語作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學生都通過朗讀、抄寫、背誦、機械化的識記方式積累了一些表達的言語資源。但非??上У氖?,因為沒有創建一個運用的平臺,學生對這些資源的利用率極其有限,沒有發揮言語的作用。那么語言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杜威曾經指出 :語言是思想的表現,但同時也是進行社交的工具,用于形成與別人親密互動的社交關系,也作為思想和知識的有意識運載工具,起著語言傳播的功效。顯而易見,語言的教育用途在于能夠傳播知識,提升思維。在實際教育實踐中,小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相當豐富的詞匯資源,但這些資源并不屬于學生自己。
例如 :在教學北師大教材四年級課文《永生的眼睛》時,我出示以下詞語 :“捐獻,痛苦,光明,給予,珍貴,驕傲,重見天日,自豪”,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來組織這些詞語進行言語表達,但事實卻是學生大多無法流暢地組織語言。究其實質,原因在于,學生并不能順利消解詞語使其化為己有,也就是說,學生所掌握的詞匯是一種消極的資源。如何將消極轉換為積極的教育資源,這是教師在教學中亟待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因而在課堂閱讀中,我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文本內容,如說說對文中“驕傲”這個詞語的理解?如果換成別的詞語,你用什么替換?學生結合語境,對詞語在運用中加深了理解,成為自己表達的一種有力武器,實現了語言從理解到表達的有效過渡,發揮了言語的作用。
三、提升個性表達,改寫言語形式
對于小學生的閱讀而言,本質就是學會個性表達。但在小學生的言語表現中,存在著一些誤區。例如表達“天氣很熱”這個意思時,往往只用一句簡單的話就結束了:“今天天氣很熱。我出了很多汗?!边@種情形導致了學生言語表達的無力。細致分析不難發現,大多數學生對言語形式混淆不清,這是導致言語表現力薄弱的根本原因。為此,教學中我抓住言語形式的不同,讓學生從詞語的表現力和穿透力來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個性表達。
例如 :在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材《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讓學生從“愛撫”與“愛戴”兩個詞語的區別入手,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從文本中找到相關的事例,抓住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這個動作,體會到伯父對我的鼓勵和關心,由此深入理解愛撫這個詞語的含義 ;再如“突然變得那么冰冷,那么嚴肅,深深地嘆了口氣”的描寫,學生細細品讀后感悟到魯迅先生那憂國憂民的情懷。
文中還有一段描述,寫“我”說伯父的鼻子又扁又平,魯迅先生意味深長地回答 :小時候鼻子也是又高又直的,但是因為碰到的壁太多了,所以把鼻子碰扁了,當我追問為什么會碰壁時,伯父說“四周黑洞洞,能不碰壁嗎?”通過這段話,學生從“黑洞洞”“碰壁”這幾個詞語中,深入理解了魯迅幽默耿直的性格特點。
總之,小學閱讀教學的根本,是要培養學生的言語運用能力,這就必須要從表達的角度,提升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注重言語表達形式的引導,另一方面則要注重對學生言語表達的開發和利用,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用自己的形式傳達自己的想法。筆者相信,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達力,是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