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教材有很多套,雖然教材選用的文本各有不同,但是一些經典的文本還是會被不同版本的教材選用,而且往往是在不同的學段。如葉圣陶先生的游記散文《記金華的雙龍洞》,人教社小學語文教材編入四年級下冊第 3 課,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入六年級下冊第 4 課。不同文本相繼選入小學語文課本,但卻被安排在不同的學段、年級。這時我們能用同樣的教學設計去給四年級和六年級的不同學段的學生教學嗎?我們又該如何定位文本的教學價值呢?本文將以《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進行闡述。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經典課文,課文按照游覽的順序展開敘述,把自己在游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告訴讀者,讓人如臨其境,似與作者同游。文章條理清晰,文筆簡約準確,給予讀者身臨其境之感。對于文本教學價值的定位,我們可以從課標、編者意圖、學情等因素注意考量。
一、學段目標劃分出不同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對于不同的學段教學目標都有具體明確的要求,各學段的目標是呈現螺旋上升的?!队浗鹑A的雙龍洞》是在第二學段和第三學段,我們不妨用下面的表格來比較一下第二、三學段的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依據,教學目標要受到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引和規限。所以文本教學目標要指向課程目標,要與課程標準保持目標一致。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學段目標,我們可以區分《記金華的雙龍洞》在兩個學段閱讀方面的不同教學價值:
人教社四年級下冊第 3 課《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目標為:
1.練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3.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
4.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蘇教版六年級下第 4 課《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目標為:
1.快速瀏覽課文,能說出文中大意。
2.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3.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4.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二、編者意圖顯示了不同的教學價值
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融入了自己的理念、意圖。教材編者把文本放在不同學段有著自己的意圖,承擔不同語言運用訓練的任務,體現不同的教學價值。
1.從單元課文構成體會編者意圖
小學語文教材都是按照單元編寫的,每一單元都有單元訓練目標,各年級呈螺旋上升,逐步提升。人教社小學語文的單元導語集中體現了編者將一系列文章組合起來的整體意圖,具有統領全組、目標定位、學習導航等功能。如《記金華的雙龍洞》所在的四年級下第一單元圍繞主題“走遍千山萬水”來組織。由《古詩詞三首》《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
《七月的天山》組成。本組課文選取的都是有關山水景物的文章,實際上是按照圍繞描寫景物的方法編排的?!豆鹆稚剿愤\用“總—分—總”來寫,《記金華的雙龍洞》是按照“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來寫的。本單元導語是:“與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去體會作者對山山水水的熱愛之情。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痹僮屑氶喿x本組課文,就會發現編者選取有關山水景物的文章組成單元,實際上暗含著圍繞描寫景物的方法編排的思路。
蘇教版小學語文編入《記金華的雙龍洞》這課的是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單元的 4 篇課文圍繞主題“壯麗山川”來組織。由《長江之歌》《三亞落日》《煙臺的?!贰队浗鹑A的雙龍洞》四篇課文組成。表達的主題相同,但寫作的方法卻各有特色:《長江之歌》運用凝練的語言,抒發了中華兒女對偉大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三亞落日》則以擬人化的手法,動態地展現落日美景;《煙臺的?!肥前醇竟澋捻樞蛎鑼懢吧牟煌?;《記金華的雙龍洞》具有按游覽順序寫的特點。閱讀本組課文的要求是:理清描述的順序,了解和學習按時間順序、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學習按游覽順序的寫法,借鑒這種寫法。
2.從插圖與課后練習等資源體會編者意圖
教材中有一些輔助學習資源,比如插圖、課后練習,它們也傳遞教材編寫者的意圖。
插圖是教材的第二語言,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插圖的根本任務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文字,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其美育功能和其他功能。從對比中不難發現:人教社四年級語文采用的富有童趣提示語———“泡泡語”?!芭菖菡Z”簡短,是編者精心設計的內容,有的從學生學習角度提出疑問,引領學生關注,有的引導學生揣摩字詞句的妙處和文章的寫法,有的引導學生在本課的基礎上拓展延伸……蘇教版六年級語文采用插圖,用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符合六年級的閱讀理解層次。
課后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兼顧理解和表達,也是編者意圖的重要體現。每一道課后習題都是根據所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來精心設計的,是確立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依據,是課文學習向課外延伸的基點。朱家瓏說“:課后習題點明了應掌握的基礎,或提示了理解課文的思路,或體現了教學訓練的重點,或滲透了教法和學法,是學生掌握知識、進行知識遷移以及能力訓練的載體?!比缛私躺缢哪昙壎嗍恰罢f說”,指向理解;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記金華的雙光龍洞》課后習題共四道題目,第 1 項練習是引導孩子積累語言,第 2項是關于寫字的練習,第 3 項是結合重點語句體會用詞的準確性,第 4 項是理解課文的敘述方法,從整體上理清文章層次。
三、能力基點決定不同的發展高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教師要教什么,應該以學生閱讀能力為依據。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多思考:學生會怎樣閱讀?老師讀出的學生會怎樣閱讀?四年級與六年級,他們進行語文學習的時間有長有短,學過的同類課文多少不一,形成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完全不同(如下表)。
源于學習時間的有長有短,加之他們使用不同教材所學的同類課文不同,所以也就形成了差別很大的閱讀能力。我們應該以學生的能力原點為起點,探尋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線,采取恰當策略,讓課堂聽到學生“成長拔節”的聲音。
四、“一文”兩學段不同的教學取向
綜合以上的一些因素,面對《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在不同年段的情況,我們針對不同年段的學生應該選擇不同的教學取向。人教社四年級下冊第 3 課《記金華的雙龍洞》:
1.讀文本找地點,了解游覽順序,說說主要內容。
2.品讀精彩語言,感受音樂之美。
3.精讀“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4.結合語句理解詞語,了解“雙龍洞”得名。
蘇教版六年級下第 4 課《記金華的雙龍洞》:
1.自畫游程圖鞏固游記特點,學習游記寫法。
2.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訓練理解文本表達能力。
3.研習文本表達,拓展延伸練筆。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3]同一文本放在不同學段,我們必須區別對待,用好這個“例子”,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運用。所以要依據學段厘清目標、綜合教材弄清編者意圖、熟悉學情定位教學價值,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恰當目標的引領下有效學習,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