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 是探索知識的動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才能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其逐漸學好語文,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在教學中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習的重要前提
親其師,信其道。 所以,在教學中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有高尚的師德
作為當代教育的主力軍教師, 首先要注重師德的修養,沒有良好的師德,就不能率先垂范,為人師表。 教育的直接力量是就是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作為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一定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處處做學生的引路人,發揚自己的表率作用、榜樣作用。
教師要有曠闊的胸懷, 要容得下學生的些許錯誤,給他們說話的機會,才能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贏得學生的信賴, 進而讓他們邁過隔閡與鴻溝,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激發學習興趣,讓傳授知識在交往中滲透入微,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我們所崇尚的師德, 決不是單純的師授生承的簡單傳授知識的過程, 它每時每刻都有著師生之間心靈的碰撞。 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追問和反問,正確對待學生的插話、打斷和辯論,正確對待學生給教師造成的難堪等, 都是師生關系中良好師德的表現。
(二)展現真實自我 ,不 “神話”自己 ,努力塑造出學生期望的形象
教師不是萬能的,也經常會遇到不會或不懂的東西。 如果教師回答不了學生的提問,決不能不懂裝懂,更不能惱羞成怒,指責學生故意搗亂,認為學生不尊重教師;教師應該向學生承諾,事后一定把他們的問題搞清,搞懂,或把問題作為探究性課題,引導大家一齊動手,共同探索,共同求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 ”這些古人的名言訓喻時刻提醒我們要做這一點有多么的重要,只有這樣作才能在學生中建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使學生感受到我們教師的人情味,拉近與他們的距離,提高教學的效果,改變學習環境。
(三)要尊重學生 ,相信學生,對學生滿懷期待
教學中要“承認差異,利用差異,發展差異”“教好每一位學生, 對每一個家庭負責”,這應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自覺行動。 每個人的智商都不同,每個人的情商也不一樣,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智力發展特點, 因材施教。 古語云:“孔夫子弟子三千,其賢者七十二人。 ”這就是說我們面對一個班的學生時我們不是園丁,把學生作為花木,用剪刀做好統一的修剪, 按照我們的規矩發展學生的各項特長,達到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目的,這種做法無疑是泯滅了學生的個性,不利于特長的發揮,應該尊重學生自己的愛好與興趣, 按照他們本身的需求來規劃他們自己的未來, 我們只做好燈塔的作用就好了,指引與引領。 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將逐漸建立起對于不同語文課型的學習興趣,感受文學韻味,逐步培養自己的文學素養和語文基本功。
二、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習興趣的基礎
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認知, 也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充分利用各種手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讓他們在融洽的環境中學習,在快樂地學習中收獲。
比如,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師生互動的論壇形式,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在交流中體會文學的感召力, 這樣平等的交流學習氛圍就改變了“要你學為你要學”的學習模式,效果可想而知。 還可以在課堂的導入上下工夫,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拉進他們與學習知識背景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不同時代的特色,身臨其境,而不是置身事外。 這樣就會使他們積極地投身到學習的環境中, 學習效果從而實現不用揚鞭自奮蹄。
三、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是培養學習興趣的有效保障
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學科, 培養人對生活的感悟與情感體驗能力, 是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作為這樣的基礎性學科,新課標指出要注重教學資源的開發, 特別是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 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習的興趣,我們應采取多種手段靈活機動的手段。
在學習詩歌的時候, 就要從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 詩人的思想生平和詩中運用的表現手法三個方面入手不斷的提醒學生要有意識地增加生活閱歷, 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養, 尤其要廣泛地閱讀中外名詩,培養對詩的感受力和讀詩的趣味。
在學習記敘文時建議學生要寫“下水文”親身體驗寫作的甘苦。 他有了寫作體驗,再去學習課文,就能對癥下藥。
在學習古文時建議學生與歷史事實結合起來, 讓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寫作的背景與文章整體脈絡, 這樣既拉近生活較遠的年代體驗古代人當時的情景,又重溫了經典,收到一舉兩得的功效。
在學習新文短篇時,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性強,如果脫離具體背景材料不太可能領悟, 這是我們最好查找一些有關的影視資料來輔助教學, 可以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的優勢, 讓聲光電效果來幫助你解決這一難題,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四、成功的快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新課程標準》指出 :動手實踐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 怎樣更有效地開展好合作小組學習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時機,當好“導演”,讓學生當好“演員”。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或者布置任務,要求小組成員共同討論, 共同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過程。 在合作學習中,弱勢學生可以得到優勢學生的幫助, 小組的成功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教師的調控能力和教學效率, 而且能加強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群體的優勢,讓學生感受成功。
在集體互助學習中, 教師應該作為觀眾與影評人, 在學生成果展示的過程中適時和適度進行評點與引領。 不要把他們的學習行為作為優秀作品展平來加以評價, 而是要不斷的讓他們感受成功, 發現自己的優點進而放大自己的長處,讓星星之火可以不斷燎原。
通過合作學習這種方式, 學困生和學優生都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提高了學生參與的廣泛性,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從小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使學生的潛能得到了發揮,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總之, 興趣是成才的起點, 是最好的教師, 它在人的生活和學生的智力開發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為歷代教育家所重視。 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教師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以使學生養成對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