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對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育不僅僅旨在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更重要的則是幫助學生習得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識字、拼音、閱讀、作文等,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閱讀教學更是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那么,針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哪些創新策略呢?
一、給予閱讀指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是使得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更何況小學生處于7歲~13歲之間,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強烈的求知欲,教師不妨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給予恰到好處的引導,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第一,教師要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實施分層教學。由于語言能力、理解能力和先天因素的差異,學生體現出來的閱讀能力也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平時的觀察,為不同的學生推薦適合學生自身的書目,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各得其所,獲得全面發展;第二,明確閱讀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調查研究表明,小學語文教師在一個人的人生中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語言是一種藝術,語文教師更是這種美最好的代言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師出口成章,妙筆生花,自然會散發著無窮的人格魅力,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鼓勵學生成為像老師一樣的人,在閱讀中感悟生命,提升審美情趣。
二、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地位
《新課程改革標準》要求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即打破傳統的“一言堂”的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閱讀活動更是如此,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喜好和意愿,鼓勵學生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建立閱讀小組的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生間的情感,樹立起學生的團隊意識,促進小學階段的情商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寬并且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譬如,在閱讀過《草原》一文后,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感受草原主人的熱情和草原的美景,領略草原美而人更美的意境。并且筆者在教室設置了“《讀后感》專欄”,將學生閱讀后的心得體會粘貼在墻上展覽,供大家參考和借鑒,讓學生享受成功后的喜悅和小小的成就感。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所有學科知識都來源于生活,最終又要回歸于生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堂中的時間畢竟有限,而語文學習,卻是貫穿于人們的一生,活到老,學到老的一個漫長而又幸福的過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教師不妨在課下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開展“讀書交流會”、“辯論賽”、“讀后感演講比賽”等等活動,學生們紛紛踴躍參與,展現了不同以往的精彩。此外,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引導學生在面對互聯網中鋪天蓋地的信息中選擇正確的、健康的、有益于自己身心發展的文字來閱讀,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去感受生活中文字所帶來的魅力。譬如,在講授《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創設了小導游的情境,讓某位學生成為同學們的導游,帶領大家一起去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學生們的興趣很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們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
四、朗讀與閱讀有效結合
朗讀是語文學習中的一種有效方法,它能夠創設情境,引起學習者的強烈共鳴,更成為語文教師愛不釋手的普遍的教學方法。小學生基礎較差,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識字少,獨立閱讀的難度較大。因此,朗讀不失為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一方面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另一方面也于無形中解決了字音字形問題,可謂是一舉兩得。教師可以突破千篇一律的齊讀,采用教師范讀、分角色朗讀等等靈活多變的朗讀方法,給予引導,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表揚,譬如“聽得出來,你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了”,而對于表現遜色的學生則更應給予眼神交流和鼓勵,譬如“老師看得到你的進步,如果再有感情一些,就更好了”等等。在講授《小蝌蚪找媽媽》時,我布置學生分別擔當小蝌蚪、青蛙、鯉魚等角色朗讀,學生的模仿力和表現力很強,讀得十分認真,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增加了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同學們的熱情也不斷高漲。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閱讀教學絕非立竿見影之事,它需要持之以恒的日積月累,需要家長和學生的密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閱讀教學的創新,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利鋒,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之路 ,[J] 《教師》 2014(28)。
[2]辛紅燕,談談小學語文閱讀,[J] 《讀寫算》 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