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的課題, 也是小學生最不愿意、最不會完成的功課。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重要任務,說它重要,是因為寫作水平將是伴隨學生終身的能力,無論在學習中、工作中, 還是在生活中都對學生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漫長的訓練過程。 教師需要因勢利導,指導趣味作文,引導學生緊扣寫作話題,大膽地走進生活,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找到寫作的素材,讓學生自由發揮,讓他們喜歡說什么就寫什么, 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寫作天地。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是推動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 在作文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首先,我們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交流活動, 教師可以充滿激情地朗讀學生的優秀作文; 也可以請學生上臺來自己放聲朗讀; 讓學生評作文的長處和短處,在學生熱烈的掌聲中,充分肯定的評價中,在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學生逐步樹立起作文的自信心。 其次,積極鼓勵學生自己向報刊投稿。 最后,將完成的優秀作文打印成冊,讓學生感受收獲的喜悅。 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變成了鉛字,漂亮、工整地從打印機打出,再配上美麗的、富有聯想的插圖,心里別提有多高興。 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互相借閱、討論、評議,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空前高漲。
相對于興趣, 作文習慣的養成也是新課標的一個焦點。 具體而言,重視培養這樣幾個習慣:一是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有意識地豐富見聞、珍視個人獨特感受以積累習作素材的習慣。 二是在作文中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好詞佳句的習慣。 三是在作文中主動修改以及與人交流的習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知“寫什么”是目前學生作文中遇到的一大難題。 怎樣來解決這個難題? 新課標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 最受感動的內容。 給我們的啟示是,作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指導中應將學生的取材引向生活,“發現自我、發現自然、發現社會”. 學生不是沒有內容可寫,而是缺少觀察的訓練。
二、鼓勵學生仔細觀察,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 觀察是一種有意注意, 人對某一對象的某種特征的注意越集中, 在大腦皮層越能引起優勢興奮中心,也就越容易獲得清晰的信息。 觀察的過程和觀察的結果內化必然伴隨著情感和想象等心理體驗, 沒有情感和想象參與的觀察是單調、蒼白和冰冷的,要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變成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需要加入作者豐富的想象和思想感情。 因此,喚起學生重視觀察生活, 進而有目的地觀察生活,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首要工作。 同樣的,只有懂得觀察與作文的聯系,認識到觀察生活的重要性, 才能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隨時隨地捕捉到豐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在豐富的生活素材的基礎上,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作文。 在作文教學中, 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合理的想象和豐富的情感演繹生活的能力。 另外,還要培養學生寫觀察筆記和日記的良好習慣, 隨時記錄觀察、思索所得,看了寫,寫了看,久而久之,觀察能力和寫作水平也就會逐漸提高。
三、注重平時的閱讀教學,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部分內容, 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滲透寫作知識。 教師要抓住課文的思想內容、結構特點、寫作順序、重點詞句等,教會學生圍繞中心選材,如何布局謀篇,如何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能依據課文的寫作、語言和結構等方面的特點,學會隨文練筆。 長此以往,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領悟到寫作技巧,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學生須能寫作,須能讀書,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部分內容, 習慣上很多教師都是上獨立的閱讀課和寫作課,即采用“讀寫分離”的模式。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難點,學生對寫作文有畏難情緒,“談文色變”,覺得無話可寫,寫作時無從著手。 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是融作文教學于一體的,教師要采用“讀寫結合”的模式。 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獨特的寫作技巧、流暢的語言風格于一體的優秀之作。 這些文章無論是從整體布局方面,還是從遣詞造句方面,無疑都給學生帶來很重要的影響, 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最好范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寫作知識,讓學生領悟到寫作方法。
四、在日常中加強學生譴詞造句能力的培養
譴詞造句是寫作能力的基礎, 譴詞造句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是用詞準確, 另一方面是句子完整。 學生譴詞造句能力的培養主要分為理解詞義、選擇材料和造句能力三個方面。
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必須在平時加強譴詞造句的訓練。 一方面句子結構要完整,結構完整是造好句子的前提。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 我們不難發現有部分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時或造句時說出的句子是不完整的。 一個完整的句子更要能夠回答“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 ”或“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 ”我們在平時就堅持不懈地強調句子的完整性, 我相信學生寫出不完整的句子的次數會大大下降。 另一方面內容要生動,文章是由句子構成,為了使文章生動,句子的表達首先就要生動具體,必須加上適當的修飾語。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譴詞造句能力的培養為習作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之路畢竟是艱難的。
我們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 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認識的實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注重積累寫作素材, 指導寫作技巧,注重作文評改,讓學生從“厭”寫變“樂”寫,真正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