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摘要\\(詳見正文\\)
一、概念詮釋
二、語文誦讀教學的歷史與現狀
三、誦讀教學的作用
1、培植母語情結,陶冶思想情操;
2、積累精品語言,奠定語文基礎;
3、積淀人文功底,張揚個性品質;
4、落實整體認讀,提高綜合素養;
5、傳統與現代有效整合,語文教學回歸本體.
四、如何進行誦讀指導
參考文獻
以下是論文正文
內 容 提 要
誦讀教學,古已有之.
誦讀就是朗讀和背誦.是人們學習語言,駕馭語言,運用語言的重要方法,是我們祖先一種明智而主要的教學手段.今天的誦讀教學應該注意理性的分析,強調在對文章的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誦讀.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誦讀教學能培植母語情結,陶冶思想情操;能積累精品語言,奠定語文基礎;能積淀人文功底,張揚個性品質;能落實整體認讀,提高綜合素養;是傳統與現代有效整合,是語文教學的本體回歸.
指導誦讀可從語文教材入手, 精選誦讀內容,增加背誦的容量.從教師入手,加強教師的誦讀示范,強化誦讀的指導和督促.從學生入手,通過誦讀教學,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還要引導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向生活學習語文,提倡大語文教育.
誦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習語文的一扇重要的窗口,提倡誦讀,重視誦讀,加強誦讀,是不可避免的話題.在誦讀教學不盡如人意的今天,提出這一話題,希望能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添加新鮮的營養和血液,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和活力.
中學語文教學中誦讀的作用與指導
誦讀教學,古已有之.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⑴但現如今,許多語文老師忽視了對誦讀的教學指導,學生也慢慢地淡忘了誦讀對自己語文學習上的巨大作用,課堂上少了那聲情并茂的誦讀聲,校園里很少聽到那瑯瑯的讀書聲.惟愿本篇論文能給語文教育工作者些許啟示.
--題記
一、概念詮釋
何謂誦讀?
誦讀就是朗讀和背誦.朗讀就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響亮的口頭語言.這是一種眼、口、耳、腦多種生理機能共同參與、協調動作的閱讀,它能訓練語音,再現課文情境,加深理解,培養記憶力、語言感受力、口頭表達力,增強語感.背誦是指憑借記憶念出讀過的文章詞句,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而成.背誦有助于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背誦是語文學習中的記憶力體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進行長期適度訓練.
二、語文誦讀教學的歷史與現狀
誦讀是人們學習語言,駕馭語言,運用語言的重要方法,是我們祖先一種明智而主要的教學手段.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從蒙學教育到經學教育都特別重視諷誦,要求學生反復誦讀,整體地感受、品味文章.我國古代許多文人、學者學習語文都經歷了熟讀、熟記乃至苦讀苦記的歷程,記憶力也得到了驚人的發展.唐代韓愈自幼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他自敘"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如此"兀兀以窮年".⑵白居易達到了苦讀苦記的程度,"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讀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⑶
傳統的語文教學側重于文章的文氣的整體把握,側重于對文義的直覺體悟,這反映了樸素的整體觀和直覺體悟的思維方式,但沒有"分析"作為中介,不能全面地把握各個側面、部分、層次之間的聯系.因而總體認識必然是模糊、殘缺和膚淺的.葉圣陶、朱自清在《〈精讀指導舉要〉前言》中指出:"從前人讀書多數不注重內容與理論的討究,單在吟誦上用功夫,這自然不是好辦法."⑷我們今天所提的誦讀,不是要求對每篇課文都吟唱,吟唱式的誦讀已經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了.因為現在的課文文字較多且長短不一,形式也有別于古文\\(當然課文中的古詩詞賦等除外\\).但現代文又同樣可以誦讀.葉圣陶、朱自清在《〈精讀指導舉要〉前言》中就很明確地指出:"白話一樣可以吟誦,大致與話劇演員念臺詞差不多,按照國語的語言,在抑揚頓挫表情傳神方面多多用功夫,使聽者移情動容."⑸又指出:"要親切地體會白話文與文言文種種方面,都必須花一番功夫去吟誦."⑹這兩位教育界前輩是很推崇誦讀教學的.
我們在這里沿用傳統的提法:誦讀.一方面體現了對傳統語文教學的銜接,另一方面也有別于我們今天所提的一般意義上的朗讀教學.它應當有別于傳統誦讀教學那種不求理解\\(或者說是通過反復吟誦來進行理解\\),一味諷誦的方式,也有別于今天不講誦讀技巧、不追求品味的朗讀,它應該有自己的更廣闊的含義和存在方式.誦讀教學應該注意理性的分析,強調在對文章的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誦讀.可以說今天的誦讀既仿古道而又反古道而行之,去其弊端,取其精華,是辯證的,這是歷史的進步.《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也明確指出:"有些課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⑺
可見,誦讀是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三、誦讀教學的作用
誦讀在幫助學生疏通文字,體會感情,理解內容,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訓練讀書技巧、增強語言的感受力和記憶力,提高語文素養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
筆者認為誦讀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培植母語情結,陶冶思想情操;
我們的語言文字蘊涵著濃厚的民族情感.語文教學要通過語言實踐來激發學生對母語的熾熱感情,喚醒溶解在學生血脈中的母語文化,在學生心靈上建構起牢不可破、永不遺忘的母語情結.這是最基礎、最直接、最容易接受的思想教育.
2、積累精品語言,奠定語文基礎;
誦讀教學所選錄的詩文大多應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短制,是經歷代淘洗后的精品.語言經典,情感豐厚,意蘊深遠,語言更講究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結構更講究起承轉合,因而更宜于誦讀.積累下來,終身受益.
3、積淀人文功底,張揚個性品質;
我們的詩文語言規范,有強烈的人文意識,本身就是一個個最富于個性化的言語現象.誦讀過程也是一個展示個性的活動過程,而且,可以真正地體現教學相長的教育理想.語文教師在持久的誦讀教學過程中,相當于重新上了一次大學.
4、落實整體認讀,提高綜合素養;
語言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它的特點是整體性、綜合性.通過誦讀,學生可以正音正字,整體識字,大量識字,有效識字;可以訓練句讀,體察語氣,梳理層次,感悟語言,感悟藝術形象,領會思想感情,品味語言特色,體會意境意蘊.誦讀可以出聲顯韻、表情傳神、喚起聯想想象、感受領悟、增強語感、積累語言,更利于滲透吸收,培養語感能力,提高鑒賞能力.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誦讀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強了,他們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作用于說話上,必然會說得趨于簡明、流暢、連貫、得體、有條理.
5、傳統與現代有效整合,語文教學回歸本體.
是研究語言還是學習語言,是講堂還是學堂,是教書還是育人,是因道廢文還是因文生道,我們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將顛倒了的語文教學規律再倒過來.使語文教學回歸本體.
上述證明,誦讀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更是我國語文傳統教學經久不衰的教學方法.我們老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誦讀欲望,將課文中無聲蘊情的文字轉化成有聲色、溢感情的語言,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感覺,去叩擊他們的心弦,使其產生思想與感情的共鳴,進入最佳的吸收知識的心理狀態.
四、如何進行誦讀指導
教育部在新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中強調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⑻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別強調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⑼
那么,如何讓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⑽《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有些課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⑾
中學語文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所以如何找到切人點,完成誦讀教學任務,就顯得更為突出.筆者認為應提倡誦讀教學的創新.首先應該是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創新,也就是課堂的創新.課堂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教師教給學生科學的誦讀方法,學生在符合語音、詞匯、語法的基礎上,更準確、更恰當地表情達意.教師積極參與誦讀過程,以自己成功的誦讀來激發學生的內在的誦讀潛能.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沉悶的課堂,學生學語文的方式豐富起來,誦讀的興趣提高了,整個課堂充滿了瑯瑯的悅耳的讀書聲,在誦讀中語文的生命和活力也就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里應注意的是,深入理解課文,是誦讀的首要條件.誦讀能力的發展,關鍵在于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誦讀能力一般表現為重音、停頓、速度和語調等方面的運用技能.葉圣陶先生說:"語調的差別,不外乎高低、強弱、緩急三類." ⑿"吟誦一篇文章,無非依據對于文章的了解與體會,錯綜地使用這三類語調而已."⒀誠如斯言,誦讀是讀者置身于作者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說話,應用聲音語調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發揮讀物的感染教育作用.因此,重音、停頓、速度和語調等聲音技巧不是超然于讀物之外的技巧,它的運用受制于讀物的思想感情,是由讀物的思想內容所決定的.學生能讀準重音、停頓,恰當地運用語調、速度,首先是對讀物內容準確感知和正確理解的結果.
筆者將指導方法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語文教材入手,精選誦讀內容,增加背誦的容量.精選課本中文質兼美的文章作為學生誦讀的內容,或語言優美,瑯瑯上口的文章,如《春》、《濟南的冬天》等;或形象生動,動人心弦的文章,如《安塞腰鼓》、《海燕》等;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的文章,如《談生命》、《那樹》等.通過注意從整體上體味不同語境中如何運用語言,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領悟運用規律,放寬眼界,最終解決學生誦讀的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問題.另外,筆者認為課本中收錄的文言文都是較好的朗讀材料,對于培養語感有很大幫助.
第二,從教師入手,加強教師的誦讀示范,強化誦讀的指導和督促.聆聽出色的誦讀,猶如聽一首優美的歌曲,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誦讀基本功,有熟練的朗讀技巧,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朗讀知識和朗讀技巧.教師的誦讀示范對學生影響很大.聲情并茂的誦讀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課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在帶領學生賞析課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給學生提供準確清晰、洪亮流暢、飽含感情的示范誦讀,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感,避免讀錯字,讀錯句,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并誘發情感共鳴,激發他們從中尋找蘊涵文中的文字美、語言美、情感美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誦讀的欲望,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獲得美的熏陶.從而解決在誦讀教學中缺乏科學的指導,缺乏系統有序,不合乎教學規律的教學問題.如在教學文質兼美的文章時,筆者往往由讀入手,采用配樂讀、分角色讀、表情讀等方式,培養學生通過讀來整體感知內容,鼓勵學生形成個性見解,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再品讀,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實誦讀教學有著更為高遠的創新境界.如:我們可將朗讀作為一種課型來設計,可將朗讀作為一種教學線索來設計,可將朗讀作為一種欣賞過程來設計,可將朗讀作為一種教材處理的手法來設計,可將朗讀作為一種信息提取的活動來設計等等.
下面舉兩例進行說明.
例一:將"朗讀"作為一種課型來設計.所謂課型,就是教學過程 的基本形態,一般指根據教學任務而劃分出來的課堂教學的類型.對"課型"的最為簡單的解釋是:一節課中,主要的教學活動方式是什么,這節課就可以稱為是什么課型.
所以,朗讀課型的主要活動方式就是朗讀,兼以品析、討論、講解等等.這種課型適用于詩歌、文言文教學,也適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學.
請見《口技》"朗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次讀:讀得流暢響亮--人人出聲,讀得沸沸揚揚,形成課堂氣氛并初步感知課文.
第二次讀:讀得字正腔圓--主要訓練朗讀第一段,教師示范,學生學讀.這里的"字正腔圓"主要用于表現文中的氣氛,為全文的朗讀定下一個基調.
第三次讀:讀得層次分明--從理解段落層次的角度訓練朗讀第二、三段,同時訓練學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讀:讀得有情有境--朗讀第三、四段,老師示范,同學們體味文中情境并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其表達出來.
第五次讀:讀得有急有緩--這里重點朗讀第四段,先急后緩,讀出文中情景,讀出段中層次.
這里的朗讀教學要求具體,層次明朗,覆蓋周全,活動充分;加上形式的變化與調控手法的運用,場面的活潑可以想見.
例二:將朗讀作為一種點撥手法來設計.
即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巧妙地設計,精細地點撥,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完成對課文內容的分析、理解和鑒賞,既簡化教師的講析,又增加思維訓練的力度.
如《白楊禮贊》下面這一段的朗讀教學設計: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師:這一段可以劃分為兩大層次.請同學們在"悟"的基礎之上讀出課文的層次.女同學讀第一個層次,男同學讀第二個層次.
同學們朗讀.教師點撥:第一個層次是寫白楊的形態之美,第二個層次是寫白楊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實",后者是"虛".
師:段中的第一層次有總說與分說,請同學們讀第一個層次的內容,要求在總說與分說之間進行一個節拍的停頓.同學們朗讀全段,體會段中更為細膩的層次.
師:這段文字的第一層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語上表達作者的贊美之情,試讀出它們的重音.自由朗讀,細細品味.
師:這段文字的第二層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達作者的贊美之情,試讀出"它們"的激情.個別誦讀,反復嘗試.
師:這段文字中有幾個詞寫出了白楊形象與性格,請同學們試將它們朗讀出來.同學們讀出:力爭上游,倔強挺立,參天聳立,不折不撓.
師:你們看,大家在朗讀之中就讀好了課文,讀懂了課文,現在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回味一下,看這樣的朗讀過程對自己有怎樣的幫助.\\(同學們動情地朗讀.\\)
第三,從學生入手,通過誦讀教學,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喜歡進行豐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歡別出新裁,標新立異,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創造欲望.為加強誦讀教學,我們可以對他們加強口頭訓練,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結合節假日開展演講比賽、朗讀比賽、辯論會、故事會等,課前五分鐘是長期對學生進行此項訓練的最好時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鼓勵學生加強誦讀訓練,在多樣化語文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斷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調動學生對誦讀的興趣,才能解決誦讀教學中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第四,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向生活學習語文.目前語文學習提倡大語文教育,大語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讀書、看報,看電影、電視,聽歌曲、賞音樂,甚至茶余飯后、道聽途說、標語廣告都包括在內,我們提倡學習生活中的規范漢語,多讀、多記規范的精當的書面語言,通過誦讀準確、生動、鮮明的精彩詩文,并把這些語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語言,從讀入手,帶動說寫,養成用規范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習慣.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錄音磁帶,給學生以借鑒的標準.這套磁帶由著名的播音員錄制而成,語音規范,聲情并茂,可以幫助學生糾正發音、理解課文.語文課堂上亦可充分利用各種語言媒體,大量閱讀,可以讓學生看電視散文.欣賞優美散文的經典片段、優秀影片中的經典臺詞,讓學生在認真聆聽的過程中感悟誦讀的魅力.亦可鼓勵學生上網聽朗讀錄音,取其精華,筆者曾從網上下載了一些錄音材料,再對學生進行必要誦讀指導后,播給學生聽,并進行仿讀訓練,學生不但能取其長處,個別學生還能指出其不足.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恰當地運用這些教學輔助工具,感受課外的語言美、情感美.
綜上所述,語文的根本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根本任務在于獲得語感,而語感獲得的方法就是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一定的語感.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文字的豐富的理法知識.葉圣陶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緊要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⒁誦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習語文的一扇重要的窗口,加強誦讀必將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朱自清說:"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能化為自己的東西." ⒂誦讀教學作為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大凡有建樹成材者都有驚人的誦讀功夫,更多地將經典作品背誦、積累.提倡誦讀,重視誦讀,加強誦讀,是不可避免的話題.在誦讀教學不盡如人意的今天,提出這一話題,希望能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添加新鮮的營養和血液,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和活力.
參考書目:
⑴《唐詩三百首》,[清]孫洙,中華書局,1959年版.
⑵《韓愈評傳》,劉國盈,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⑷《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注釋:
⑴《唐詩三百首》,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35頁.
⑵轉引自劉國盈:《韓愈評傳》,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頁.
⑶《歷代治學論文書信選》,岳麓書社1982年版,第95頁.
⑷⑸⑹⑿⒀⒁⒂《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3、14、14 、14、15、15頁.
⑺⑻⑼⑽⑾《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4、44、38、44、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