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泥土的芳香,我在“農村教育”這方田地,耕耘了21載。隨著《教學大綱》以及后來《課程標準》的實施,不管是在一線教學,還是專職教研,我都深深地感到農村語文教學之路,走得艱難、坎坷。
由于地域的限制,經濟發展不均衡,交通不便等因素,教學的新生力量很難補充進來。在職教師多由年齡偏大的當地教師和代課老師擔任。老齡化、流動性大是農村教師隊伍的特點,偏遠地區更為嚴重。
語文學科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學科。朗讀、書法、文學作品都屬于藝術范疇。人情美、人性美、情境美、韻律美等等又是語文學科獨具的美學感受。一位合格的語文教師,一節好的語文課,要讓學生或多或少地受到熏陶、啟迪、點化,激發學生的靈性和悟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能實現《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全面調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而就我縣而言,從《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以及新版本教材的使用以來,農村語文教學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失誤和混亂。主要原因是教師不能正確的、辯證地看待《語文課程標準》?!墩n程標準》是在課程的基礎上對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作出規劃,提出指導性的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的綱領性文件。
它與《語文教學大綱》相比較,有所傳承、有所深化、有所改變,并不是全盤否定。但對一部分農村教師而言“新課標”“新教材”,即意味著拋棄舊的教學方法,以全新的心態,全新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且唯恐“不夠新”,所以“四不像”課應運而生:拋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盲目地與其他學科整合,失去了語文味道;不能正確看待自主學習和接受學習,一個可以直接傳授給學生的知識,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自主”和“探究”,偏離教學重點;非“多媒體”不能教學等等問題。
教師能否正確看待學生考試及自身的評價制度,也是決定語文教學成敗的因素。雖然一直以來“教師、學生評價的多元化”是教改以來的熱點問題,就實施情況來看學生仍然以考試為主要評價方式,而教師晉級評職稱仍以教學成績為主要考核標準。所以“急功近利”是一部分教師的教學心態,對語文學科而言,除了落實到卷面上的知識和技能外,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培養、感情的激發等不是立竿見影看到效果的能力,往往被教師當做無用功而忽視。學生讀文寫作時的靈性、悟性被消磨掉,語文素養的提高更無從談起。趣味橫生的語文課被上成枯燥的知識積累、說教課。我曾經統計過,區縣相比較,近幾年學生“小考”“中考”的各科成績,我縣學生的語文和英語成績總體水平明顯低于區里學生的成績。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農村語文教學改變要從小學抓起,要從教師、教學、教研甚至教育政策傾斜入手。
一、要重視教師的培訓
年輕教師作為生力軍一直是培訓的主要對象。要加強老教師和代課教師的培訓,多級別、多層次、多方面的組織培訓。對老教師和代課教師要在其原有的教學水平基礎上“矯正”“拔高”,不能揠苗助長,要長效和短效相結合,要從《課程標準》、教材入手,理論聯系實際,重視校本培訓。
二、強化教師角色的轉變
《課程標準》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發展的合作者和促進者,而不是灌輸者和命令者。教師在教學時要改變完全依靠教學參考書、教案書的備課方法,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重點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彈性制定。教師要有駕馭教材、選擇教材的自信,將語文教學延伸到生活,將語文課教“寬”、教“活”。
三、各級教研部門要著力培養起“引領’
作用的中青年教師,關注老教師及代課教師。
各級部門要制定不同的教研方向,分層次教研,不能急于求成,要從“教對”“教好”“教精”逐步轉變教師教法,盡最大努力減少教學失誤。很多偏遠學校教學設備簡陋,沒有電化教學設備,這樣的學校,教研的重點是“一支筆、一塊黑板、一節好課”。鼓勵本地優秀教師定期“流動講學”,為偏遠地區示范教學。
四、養成語文教師和學生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師和學生都要愛讀書,善積累,勤練筆。教師的語文素養決定學生的語文水平。
在農村閱讀資源較少,很多學校的圖書館只為應付上級檢查,不向學生開放,教研部門要督促學校開放圖書館,教室有圖書角,家里有小書柜,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重視練字,這是漢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書寫問題已經引起教育專家的關注。大部分學校缺乏專業書法教師,可以請專業人士培訓,或從書法視頻下載,還可以請專職教師巡回授課,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從小抓起,養成“說普通話、寫規范字”的習慣。
最后,調整教師的考核與評價制度。除了教學方面的考核,平時教研活動的成果也應加進考核內容。對職稱已經“封頂”的老教師,要從其他方面鼓勵他們盡職敬業。面對農村教學現狀,政府部門及教育部門也加大了投入。我省特崗教師及支教老師的輸入,給農村教育注入了活力,我們拭目以待,這片熱土上教育之花正在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