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是國家興旺發展的不竭動力。 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 我們必需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 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發明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那么,如何把素質教育滲透入我們的日常教學當中來呢? 這就成了我們現在所有教師需要面對的一個核心問題。 本文筆者通過在教學中的切身體會, 簡要分析一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深入貫徹創新教育精神,落實創新教育的目的。
一、營造和諧氛圍,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理念。 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人們才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力。 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激發創新激情。 而為了達到培養創新意識的目的,我在教學中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的。
(一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 營造寬松的教學氣氛活潑、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是學生敢于創新的主要前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所以,教師應該以課堂上普通一員的身份,與學生和平相處,尊重他們的獨立性、自主性,信任和鼓勵他們主動參與,從而主持并營造出一種寬松的、給學生以心理安全的學習氛圍。 在這里,我們要注意一個獨特的心理特征: 富有創造力的人對于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 矛盾和不平衡現象容易產生強烈的興趣, 他們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為常人漠視的問題,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觀點。 這種心理特征反映在小學生身上,往往表現為“打破沙鍋問到底”的鉆研精神,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的獨立意識, 敢于質問甚至唱反調的否定精神。 再加上小學生獨特的年齡階段造成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特點, 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就要掌握住一個大的方向,以免課堂被一個突如其來的問題而引入歧途, 同時也要注意不能傷害這些具有否定精神的學生。
(二)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基礎。 激發學生興趣關鍵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從建構主義的理論角度說,就是要利用好各種教學手段為學生搭建起一種建立在他所熟知的生活背景下的開放式的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一個獨特的問題,一張自制的卡片,一塊小黑板等等。
二、靈活運用教學技巧,啟迪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一種具有主動性與獨特性的思維方式。 在理解和表達問題時,要求有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真實情感以及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人云亦云。 在思考問題時,要做到思路開闊,敢于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善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因此,在教學中, 我們要充分開發語文學科在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憑借課文、緊扣語言、展開想象、推動聯想,最終實現創新思維的訓練與強化。
(一)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 , 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面的思考問題, 探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的開拓性思維方式。 它是求同思維的發展,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 對創造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 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別注重巧設問題,引發思考和爭議,訓練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激發創造力。
(二)鼓勵質疑,培養多向思維能力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懷疑,往往是創新的開始。
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就是在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得來的。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生的發問家。 對兒童而言,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問號構成的,所以他們的問題很多,有時候甚至是很怪。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問題卻變得越來越少,很多孩子甚至最后不會問問題,提不出問題來,這跟我們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 對于學生的很多看似荒誕不經的問題, 教師常常采取的方式是不予理睬, 甚至呵斥制止。 這樣時間長了后,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就會被扼殺掉。
所以,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發問質疑,另一方面, 要保持學生始終有一種比較強的問題意識。 同時,教師還應該具備一套正確的應對發問的策略: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發表的意見,教師應該冷靜地對待和思考,特別是對于那些跟教科書、 跟教師設定的不一致的意見,教師更應該慎重地給予解答,在不明確的情況下,最好延遲做出判斷。 而不能像我們現在所形成的習慣那樣, 教師馬上要給與反饋,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是習慣性、條件反射式地給予否定, 使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在教師不經意間受到打擊。
(三)激發想象,培養思維的連動性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 ”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只要教師創造條件,正確誘導,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 就能很好地達到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目的。 而想象力又是可以培訓的。
心理學實驗已經證明: 受過想象力教育培養的比沒有受過教育培養的學生, 想象力要提高 94%。 因此,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關鍵在于教育和培養。 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課文內容適機延伸,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
三、多方組織活動,塑造創新性個性品質
(一 )積極開展課內活動 , 樹立追求創新的精神好動不好靜,這是孩子們的天性。 我們應遵循這一原則, 經常開展各種類型課內外活動,例如讀書交流會、角色表演、誦讀比賽、演講會、辯論賽、課文插圖比賽等,還可以結合課文設計游戲及小制作,引導學生深入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去。 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學生自己來設計、組織、管理、總結,盡量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從而使他們敢想、敢說、敢干,不斷追求創新的精神,進而能養成積極、主動創新的好習慣。
(二)多方面組織社會實踐給學生以展示創新才能的舞臺。
我們要密切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 從實際生活中來,到實際生活中去,全面貫徹大語文的教育方針,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入各種簡單的社會調研活動, 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語文作為工具學科的作用, 同時也為學生發揮各自的特長提供一個展示的舞臺。
總之, 小學教師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創新意識, 注重對學習方式指導和對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運用, 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精神, 努力使他們成為不但具有深厚的交際功底, 而且具有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的人。 這才是我們小學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而針對這一目的,我們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當立足于自身的教育設施, 探尋出一條符合本環境下的教育策略來, 這才是我們現階段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