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自從有現代教育以來的一個世紀,代代相傳,每個讀過書的人無不受其影響,在潛移默化間它塑造著千萬兒童的靈魂。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最有效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語文教科書就顯得格外重要。在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語文學科雖然經歷了“國語”、“國文”、“語文”等名稱的變化,在該學科的教科書中,新疆題材課文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一百多年來,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新疆題材選文隨著時代變化也呈現自身的歷史演變歷程,向全國少年兒童展現了不同時期的新疆風貌,往往令人經久不忘,成為了解新疆的重要渠道。
一、20 世紀前半期:中國新疆,穩邊興邦
民國成立后,面對內憂外患,愛國的教育家、出版家非常關注教科書對青少年的影響。民國元年(1912年)初版的《共和國新國文》“編輯大意”寫道:“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提倡漢滿蒙回藏五族平等主義,以鞏固統一國家之基礎?!?/p>
著名教育家余家菊在 20 世紀 20 年代撰文建議“蒙古、新疆、西藏,為俄英勾引煽動,必須借教育與宣傳之力以通其情意培其同心……于中小學史地教科書,盡量采用有關蒙藏之教材?!?/p>
1936 年初版的《實驗國語教科書》“編輯大意”寫道:“關于地理游記及風俗描寫,如《介紹一些邊疆地理》、《葉爾羌河航行記》等,總計十余課。而內地則付闕如,蓋亦注重邊疆之意也?!彼?,在 20 世紀前半期(1949 年之前)的小學國語教科書中,新疆題材課文可謂豐富多彩?!颈?】
從表 1 可以看出,這些課文在內容上有的在講述歷史,有的在描述當時的新疆現狀;在體裁上,包括歷史故事、隨筆、書信、現代詩歌等等。這些課文主要展現了新疆的以下形象:
(一)不懼外患,英雄拓邊
教科書中的“古代西域”系列課文,栩栩如生地展現了班超、張騫等人為維護祖國統一的英雄壯舉:西域在我國西北地方,路途很遠。漢時朝廷派人到西域去,有一位姓張名騫的,官職雖小,志氣很大,道:“這正是我替國家出力的時候了?!绷⒖叹腿竺詮膹堯q通西域后,各國紛紛與漢朝通好,匈奴也于漢宣帝時歸附中國了。(《張騫通西域》)班超到西域去,先到鄯善,剛巧匈奴也差人來了。
班超對手下的兵士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本统弥旌?,帶著他們直襲匈奴營……其余各國都望風歸順,漢朝的威名大震。(《班超投筆從戎到鄯善》)《林則徐和左宗棠》一文,則介紹了林則徐、左宗棠二人維護邊疆穩定,造福人民的事跡:林則徐到了伊犁,積極為國效力,沒有怨怒。他竭力提倡水利,教人民挖掘“坎井”,用隧渠聯絡,引導天山雪水灌溉。幾年的工夫,林則徐竟開辟了三萬方里的荒地。過去貧瘠的草原,都變成了良田,人民也就富裕了。
左宗棠奉命統平天山南路和北路,非常英勇。他所到的地方沿途修筑道路栽種楊柳,那時人人都傳誦著這樣一首詩:“大將西征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他還令士兵協助人民,開墾溝渠,貫通“坎井”;教人民插秧種稻,從此以后,天山南路成為新疆最富庶的區域,所產的稻米馳名全國。
不難看出,這些課文是在用歷史事實告訴少年兒童,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面對外敵入侵,我們要向前輩英雄那樣,誓死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新疆和內地相隔遙遠,但只要一心為民,開發得法,一定會富裕、富庶、馳名全國的。
(二)西北樂園,人人喜歡
這些課文還展現了新疆絢麗多彩的地域風情?!缎陆畾w客談》以一位先生旅行新疆歸來,介紹了新疆的情形:在新疆,往來于天山南北,其原野或叢葦寒沙,或雪峰水澗;其城邑,漢人與回人雜居如兄弟矣,間見俄商。
《可愛的新疆》是一個因父母工作原因而來新疆的內地兒童給以前同學寫的一封信:我們總覺得新疆是邊荒地帶,好像只有高大的雪山和無邊的沙漠,荒涼可怕。來此一看,才知那種想象是錯誤的。
這里麥、豆、青稞俱全,據說新疆南部各地以及阿克蘇地方,還出產稻、棉、絲呢!至于哈密瓜、庫車梨、吐魯番的葡萄、杏脯等美味絕不是你能想象得到的。
新疆畜牧業特別發達,一路我們看見高達的馬、牛、羊很多。據說只羊毛一項,重一百公斤以上的羊,每年可剪毛八公斤之多!
《西北的樂園———迪化》描述了迪化(今烏魯木齊)的生活畫面:“沒有爭吵,沒有欺詐,都是和和氣氣的往來,大家蕩漾在歡樂中……迪化的教育,公立的大學有大學,中學,師范和許多小學,教師和學生生活很樸素,教學很認真?!薄段覑畚鞅薄分袑懙溃骸按箨牭鸟橊?,成千的牛羊,高駿的千里馬,馳騁在廣大的莽原上。阿爾泰山的金塊輝煌,和闐的墨玉細膩晶亮。吐魯番的葡萄圓明甘芳,喀什的棉花實大絨長?!?/p>
非常明顯,這些課文的編選,是力圖消除小學生對遙遠新疆的陌生感,從而拉近他們與邊疆的心理距離,甚至樹立建設邊疆的志向,《可愛的新疆》一文最后寫道:“這里真是一個可愛的地方,近來學校也很多。你父親是個工程師,如果到新疆來參加開發建設的工作,你也可來此上學?!?/p>
二、20 世紀后半期:感人新疆,名揚四方
新中國成立后,中小學急需新的課本代替舊的課本,1950 年 7 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國家出版總署在 1950 年秋季中小學教科書用書表中提出:1951 年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訂和新編的課本。1950 年 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訂出版了《初級小學臨時課本國語》,后更名為《初級小學國語課本》。
在這套教科書中,“新疆元素”即出現在了,該書第七冊第一課《祖國的河山》中寫道:可愛呀,祖國的河山!西北群峰插云,是兩萬多尺高的天山;西南高岡戴雪,是有名的西藏高原。從新疆盆地,順著昆侖山、喜馬拉雅山上。
隨著新中國各項建設的穩定進行,新疆題材課文陸續入選:【表2】
以上課文主要記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感人故事:新中國成立后翻身做主人、取得豐收的吐魯番農民;于田縣農民庫爾班·吐魯木,感恩新中國給他帶來了好生活,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木壘縣哈薩克族小姑娘努爾古麗,為了保護生產隊的駱駝,在暴風雪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克拉瑪依油田各族建設者,用了四年時間在昔日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建起了大油田?!镀咸褱稀分忻鑼懥恕盁崆楹每偷木S吾爾族老鄉”,他們“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白楊》一文借白楊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頌了扎根邊疆的建設者;《迷人的天山牧場》中寫道“,不論走進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薩克牧民都會像親人一樣接待你”。這些課文呈現了新疆的如下風貌:
(一)真人真事,感人至深
這幾篇課文的人物、事件都是真實的,尤其庫爾班·吐魯木會見毛主席和努爾古麗的事跡,立即入選了當年最新出版的語文教科書,是當時教科書中的“時文”。這些課文讓全國的師生讀者認識了新疆人民的淳樸善良:庫爾班·吐魯木?!爸佬腋6际枪伯a黨、毛主席帶給他的,開始產生了想親眼見一見毛主席的念頭。杏子熟了,他就晾杏干;苞谷豐收了,他就揀幾個最大的留下;甜瓜熟了,他又摘兩個最好的保存起來,準備隨時帶上去給毛主席”,見到毛主席后,他“覺得自己更年輕了,力氣更大了”。
努爾古麗。為了保護生產隊的財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她守護的那群駱駝,一頭也沒有丟失。有一頭小駝羔的身上,還裹著她的罩衣”。
油田建設者??死斠栏瓯跒┥?,“太陽毒得曬裂石頭,一片云就會變成一陣暴雨,夜里刮一場暴風,衣服臉盆漱口缸都不見了,蚊子、蒼蠅、牛虻不分晝夜地襲擊”,黨經常捎信來問有什么困難,需要什么幫助,“來自八個民族和很多省份———從廣東到東北”的三十五個小伙子提出的是“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
新疆建設兵團建設者。一對原籍內地的夫妻,把孩子從老家接來到新疆定居。在火車上見到了白楊樹,爸爸對孩子說:“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p>
(二)物質豐富,新疆名聞
從這些課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新疆各地取得了快速發展:在吐魯番,新中國的成立激發了各族人民的勞動積極性,“田埂上,麥場里,麥捆堆得像一座座的小山”,阿馬爾家的每畝麥田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七的產量;在克拉瑪依,四年前這里只有一位燕大夫,病床只有三張,四年后“,醫院大樓三層上下設著九個科,病床三百多張”,“郵電人員增加到一百多人,長途電話和電報通到全國各大城市”;在伊犁,城里寬闊的馬路兩旁白楊挺立,高大的白楊樹下是清澈的流水,城外是威武雄壯的伊犁河大橋……庫爾班老漢在北京不僅看見了毛主席,還學習了許多新的耕作技術?;氐郊亦l后,他每到一個地方,都向人們講述他在內地所見到的、學到的,號召大家努力改進技術,他已經向一萬多人做了宣傳。
努爾古麗犧牲后,團中央發出“向努爾古麗學習”的號召,追授她“全國優秀少先隊員”榮譽稱號,34 年后的今天,努爾古麗的家鄉正在籌建小英雄事跡展廳,將與她相關的各類資料收集,并歸納整理,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將努爾古麗先進事跡、動人故事編輯成冊,在全縣黨員干部、各族群眾、中小學生進行面對面巡回宣講。
《白楊》中的孩子以前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焙髞頋u漸懂得“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扎根了?!?/p>
三、21 世紀新時期:好客新疆,人人向往
進入新世紀,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實行“一綱多本”,即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允許多個版本的教科書編輯出版,供學校挑選使用。多個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都選入了新疆題材課文。筆者以當前影響力、發行量較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簡稱人教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簡稱北師大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探析 21 世紀新時期新疆題材課文特點?!颈?】
從表 3 可以看出,本時期的新疆題材課文突出了對和田、喀什的書寫。這些課文有的以寫景為主,有的以記事為主,有的以狀物為主,給青少年讀者留下了如下印象:
(一)魅力新疆,好客之鄉
這些課文用親切的生活化語言,娓娓述說著新疆這個多民族地區的世俗人情、風物特產?!蹲隹涂κ病分袑懙馈埃簛淼酵泄崾迨寮?,我的眼睛不夠使了———墻上掛著掛毯和熱瓦甫琴,沙發前的茶幾上擺滿了葡萄、哈密瓜、無花果、石榴。古麗拜爾嬸子給我們斟上奶茶,阿伊霞姐姐給我拿來馓子。吃飯時,餐桌上飯菜豐盛極了,有烤羊肉串、清燉羊肉、曲曲,還有許多說不出名字的食品?!?/p>
《和田的維吾爾族》中寫道:“大漠深處的維吾爾牧民還特別喜食沙土灰里燒出的‘庫乃其’。他們先在沙土里挖個坑,撿來一些干胡楊樹枝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待大火滅了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餅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巴扎的鬧市里,那一頂頂鮮亮的繡花‘都帕’,那一團團飄然而過的‘艾得來斯’,猶如天幕上朵朵亮艷的彩云?!?/p>
《鞏乃斯的馬》則講述了在新疆見到的獨特場景:“有一次我在新疆鞏乃斯草原,見到了最壯闊的馬群奔跑的場面。馬,這不安分的生靈從無數谷口、山坡涌出來,山洪奔瀉似的在這原野上匯集了。小群匯成大群,大群在運動中擴展,成為一片喧叫、紛亂、快速移動的集團沖鋒!爭先恐后,前呼后應,披頭散發,淋漓盡致!
有的瘋狂地向前奔馳,像一隊尖兵,要去踏住那閃電;有的來回奔跑,儼然臨危不懼、收拾殘局的大將;小馬跟著母馬認真而緊張地跑,不再頑皮、撒歡,一下子變得老練了許多?!?/p>
(二)現代新疆,滿懷希望
課文還展現了新疆人對生活的熱愛,《和田的維吾爾族》一文最后寫道:“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p>
《馬背小學》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寫了新疆牧區兒童對家鄉的濃濃深情,“高大魁梧的伊犁馬呀,馬背是哈薩克孩子的學校。我在馬背上出生,冬不拉彈起生日的歌謠……”;對未來的憧憬,“電腦控制現代化牧場,機器人為我們擠奶接羔。自動線流動著奶的河流,剪毛機吐出五彩的羊毛?!彼自捳f,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今天這些豐富的想象,就是明天的現實圖景。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繁榮富強的現代化新疆一定會展現出更加靚麗的風采。
四、結語
教科書更像是一個社會的理想寄托,不論是國家權力機制還是精英知識階層,都力圖通過這種形式塑造理想的未來民眾。教科書中的選文可以在兒童心中種下知識的種子,培育道德的萌芽。
百年教科書中的新疆題材課文,有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對我們今天的教科書編寫、地方課程資源開發都有著寶貴的啟示。認識新疆“從娃娃抓起”,我們應該重視中小學教科書的功能,充分挖掘新疆的文化資源,把大美新疆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全國青少年學生面前,拉近內地師生與邊疆的心理距離;同時,本地題材入選全國通用教科書能夠增強新疆本土師生的自豪感、榮譽感,切身感受到作為新疆人的幸福。
參考文獻:
[1]汪家熔.民族魂———教科書變遷[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26.
[2]莊俞,沈頤.共和國新國文[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12:1.
[3]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42.
[4]國立編譯館.實驗國語教科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3.
[5]課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國中小學教材建設史.小學語文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0.
[6]宗智.庫爾班·吐魯木見過毛主席以后[J] .中國民族,1959,(6):18.
[7]新疆木壘縣開展“向草原小英雄努爾古麗學習”活動[ EB/OL ] . 人民網
[8]畢苑.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