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對語言的感受能力??砷L期以來,語文成為教的最多,而效率較低的一門學科。整個教育離開了學生主體,不依靠學生的本能,而去教學生本能就會的東西。由此產生了教育的困境--灰色的課堂。語文課上教師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去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即重理解輕積累,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忽視自悟自得──語感的培養,使語文教學陷入誤區。
生本教育理念,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學生發展為本,將需要或能夠托付給學生的教育,不加太多的修飾和框架交給學生。它更關注生命,關注狀態,重視學生的感悟,把“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教學”改變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學”.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我認為小學生的語感培養應通過如下的途徑:
一、創設情境,培養語感
美學家王朝聞說:“朗讀者的高明之處,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悅耳的音和調,主要在于他進入了文學作品所規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體驗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調、顏面表情?!痹谄綍r的閱讀教學中,往往用“情”去朗讀。朗讀不是簡單的把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貌。這種情來自于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要創設情境,讓他們有所體驗,從而形成入神的音調、顏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語感。
二、聯系生活,培養語感
葉圣陶老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泵撾x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語文作為一門得天獨厚的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的最大可能。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于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臺。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三、通過對比,培養語感
語言中的有些詞語雖不深奧,卻用得傳神,可以通過比較,反復琢磨,培養語感,達到“意會”.如《慈母情深》中“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周圍幾只燈泡烤著我的臉?!蔽姨釂?,哪一幕讓你的心和作者一樣為之一顫?“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跳入了學生的眼簾,學生想象母親過去與現在的模樣,通過對比,看出母親現在由于長期辛勞工作,已沒有往日俊秀的模樣,變得憔悴不堪,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讀這句話時,感情真摯。
四、誦讀內化,培養語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誦讀,內化吸收,積累、運用語言,培養語感。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所以,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在朗讀中動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動積累語言。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闭Z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課文應該讓學生認真讀,反復讀,以此來感受語言,積累語言。這樣,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課文的詞、句、段、篇為中心輻射點的課文與課外材料有機融合的大閱讀格局。
五、生本合作,培養語感
生本教育突出合作,欣賞個性化表達,合作中,教師要強化學生的時間觀念,事先讓學生明確合作的目標,培養組長把握合作交流進程,控制交流合作節奏的能力;合作的內容不僅決定著合作的方向,更關系到合作的價值。為切實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性,合作的內容要精心選擇,它一般是文章的重點或難點,學生往往通過自讀自悟體會不深、領悟不透;古人云,教學相長。新課標也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事實證明,在學生合作時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給予適當的點撥指導或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中,學生討論時思維會更活躍,膽小的學生才會鼓起參與合作學習的勇氣;合作時,要求學生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關注同伴的表現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并借助小組力量商討加工,從而追求合作的最佳效果。
在生本這種民主寬松的合作教學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都努力地參與課堂實踐,極力地表現自我,最大限度地借助集體的智慧,對問題的理解更全面透徹,同時拓展了學生情感交流的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六、加強習作,培養語感
如果只是通過反復誦讀和日常生活體驗獲得語感的話,那么學生的語感能力還是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要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字、詞、句之間的邏輯聯系,深入理解語義,還必須經過習作訓練。
我們要求學生在習作時,要經過仔細推敲、反復琢磨選擇最恰當的詞語和句子,運用多種修辭方式,寫出語言流暢、沒有語法錯誤的文章,其實就是在訓練學生的語感。學生在構思和修改作文的過程中,已經自覺地運用了推敲、辨析和揣摩的方法,對字、詞、句、標點符號和修辭方式的選擇上作了認真的思考。所以說,學生的作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語感能力的優劣。
總之,語感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由于語文教學具有重朗讀、重形象、重生活的特點 , 從而為激活并訓練學生的語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不斷加以練習和提高,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習慣和敏銳的語感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 北京 :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0.
[3] 王尚文 . 語感論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 呂叔湘 . 學習語法與訓練語感 . 語文學習 ,1985,(1)
[5] 郭思樂 . 教育走向生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 郭思樂 . 教育激揚生命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