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如何讓語文課堂“生龍活虎”?是可以通過一定的策略來實現的,總的來說,要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并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創造的精神,才能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盍Φ恼n堂應該是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之上的,并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新世紀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僅占有知識和較強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生存,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人合作”。在實際工作中要想做好每項工作及重大的科研項目者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配合才能完成。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學生學會與人合作的能力,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絕不能單純傳授語文知識,最重要的目標和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語文知識的能力,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語文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同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要。
因此,從小培養學生學會與人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使學生養成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積極配合,懂得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小組合作學習已經引起大家的關注,問題在于如何提高實效。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一、明確職責,激發學生主動性
明確職責,合理分工,相互尊重,差異互補是小組合作學習取得實效的關鍵,每個組員不僅要認同小組合作的目標,還要自覺地將目標內化為自主學習的行為,因此,學生不僅要做好自己在組內分工的任務,還要積極主動地協助他人,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小組中可以設指揮員、操作員、鼓勵員、計時員等不同的角色,由不同特長的學生擔任,每個角色各司其責,形成小組學習合力。
由于每個角色的不可替代性,保證了每個組員的全面和有效參與,也培養了學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如《公儀休拒收禮物》一課教學時就嘗試小組合作學習,初次分組按認同公儀休、子明、管家三個角色進行分組,共同探討各自角色的特點、人物形象、再次分組按表演課本劇角色需要指導定編組,熟記臺詞,共同排練,進行表演。導演、道具、服裝的角色,三個角色,使每個同學都有了用武之地。表演中,學生把兩把三角尺用繩一提,成了“鮮活的魚”,這些創新之舉,充分展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二、創設情境,激勵學生參與合作
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讓課堂充滿溫情與友愛,充滿互助與競爭,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一改以往居高臨下的心理狀態,彎下腰與學生和顏悅色地交談,熱情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感、畏懼感。如在教學《丑小鴨》一文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丑小鴨的遭遇,然后問學生:“丑小鴨為什么會變成白天鵝?”“丑小鴨變成白天鵝以后會怎么做?”一席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表現欲,開始竊竊私語。于是,我讓他們自由組合,開展小組討論。小組合作解放了學生的嘴,人人參與討論,那些平時想說又不敢說的學生,不再顯得拘束,課堂氣氛融洽而又熱烈,而且突破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三、選擇課題,有效解決問題
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消滅問題,而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在如此循環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及搜集整理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研究型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在教學中,我經常依托教材,引導學生不斷產生新的問題,拓展探究。如教學完《春聯》后,老師因勢利導:
貼春聯是我國中華民族過年的傳統習俗?各少數民族過年的習俗有哪些?外國人過年的習俗有哪些?這些習俗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定的含義?現代人過年對這些習俗進行了怎樣的改革?形成了怎樣的新風俗?個小組確定好本組的研究課題后,大家各自搜集資料,有上網的,有跑圖書館的,有采訪老人的,還有打電話問親戚的。大家將搜集來的資料篩選、整理,以小組日記的形式進行書目匯報。學生的視角開始在研究中關注社會、關注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在研究中拓展了知識面,培養了綜合素養。
四、調動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合作學習通過師生地位的變換,為學生主動參與提供了條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把大部分學生從旁觀者、配角者轉變為學習的積極參與者,老師講得少、講得精,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的空間和時間。老師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在既定難度問題上開展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上習作課《抗擊“非典”,我們與您同行》時,因寫信的對象基本相似,有醫務工作者、光榮獻身的英雄親屬們、患者、疫區小朋友,我就讓學生按自己選擇的對象分組,再按寫作水平的差異分成各個小組,合作寫信。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很高,小組成員之間你一言我一語,一會討論寫作的內容,一會討論詞語的用法,兩節課下來,信寫得很成功,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對寫作水平差的學生更是一次好的幫助。
五、講究形式,增強合作能力
在合作學習中,有時可以運用比較補充式,一人做中心發言,其他學生補充,組長歸納;有時運用辯論式,組員各抒己見,提出不同意見,擺明理由,經過爭論比較,組長綜合歸納;有時運用連鎖式,成員依次發表看法,提出各自見解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又相互配合,集思廣益,更好地培養了合作意識,實現了教學目的。
如在《暢游海底世界》的語言活動中,學生們自由組成“貝類展廳”“海象家庭”“海底時裝隊”“海馬一家”等 7 個小組,由小組長負責,討論決定介紹的方式 ,然后分工合作做準備,同學們的方式很多:畫,畫出海底世界奇異的風光;演,表現出海底動植物的特點及其活動方式;誦,吟誦有關海底世界的詩篇;說,運用擬人化來自述;寫,把海底世界的感受寫出來 所有這些,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合作意識特別強,大家互相指導,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辯論,取長補短。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同他他人相得益彰。
六、總結評價,體現合作成效
評價是師生辨別是非、判斷正誤、自我反思、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評價是激發學生新的興趣、新成功的動力,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經驗和發展價值進行積極的客觀的評價,能促進學生創造性的發展,營造體驗成功的情境,有利于教與學預期目標的實現。教師要對各小組學習情況的交流給予及時的點撥性的指導和鼓勵性的評價,以再次刺激思維,挑起學習的新欲望。評價的著眼點主要是: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在活動中主動積極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知識和綜合運用的水平以及討論交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同時也要指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學會學習策略,并運用學習策略主動積極地規劃學習任務、確定發展方向,選擇學習方法,我們還應針對每次不同類型的小組合作學習,建立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表,師生共同評價,通過小組日記,調查報告等形式記錄展示活動成果。
最后,我又想起了《新課程》“前言”中的一句話: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訴說”,講述一個昨天的故事,也是“發現”,發現學生可貴的品質,獨特的智慧和豐富的潛能,更是“喚醒”,喚醒學生沉睡著的主體意識、巨大的情感潛能和智慧潛能 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應該是開放的課堂,一個充滿希望與信任的課堂,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更是一個時刻能閃爍智慧火花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3]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