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模式的語文教學中,往往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各自為政,師生關系不融洽,相互間缺乏互動、交流,教師沒有重視學習環境的構建與優化。隨著新課標的完善,廣大教師也漸漸領悟到學生、教師與課堂環境三者之間平衡關系的重要性。但就當前的教學來說,筆者觀察到還存在著許多“失衡”現象,嚴重制約了學生語文學業水平和語文素養的提升,沒有能從傳統的“知識型課堂”進入到“生態課堂”。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失衡現象
1.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失衡
通過聽課,筆者發現現今還有部分老師片面注重自己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注重自己教學任務的完成,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和進行機械性的記憶,學生的思維和語文情懷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個性得不到張揚。這樣,大大縮小了學生獨立思考和互動學習的時空,教與學形成了“兩張皮”。
2.教材內容與語文課堂環境失衡
通過聽課,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整堂課都是手捧教材,一味地灌輸教材,學生被禁錮于教材中,在“密封”的容器中學習。這是與新課標背道而馳的,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更不符合學生發展的規律。教師這樣固守于教材,會導致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嚴重不足,不利于學生交際能力、健全人格和情感素質的系統培養。如,有的教師依舊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和相關段落,提供給學生的課外讀物和學習資料非常少,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需求與語文學習環境失衡。
3.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教學目標失衡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一定牢固樹立全面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這里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廣闊,它包括字詞記憶、情感教育、語言思維培養、知識應用能力提高等多方面的內容。但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仍是以“考分”來衡量學生,導致了許多學生為了獲得“高分”拼命地去死記硬背,沉迷于機械重復的題海之中。這就形成小學生全面發展與教學目標上的失衡,最終重回應試教育的泥潭,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個人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4.語文課堂內教學與課堂外實踐失衡
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緊密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或課外活動,這樣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加深他們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但現實的教學中,部分老師沒有能認真地做到將課內的教學向課外延伸,學生語文知識的習得也僅僅局限于課堂,這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毫無益處。
二、改進策略
1.保持語文課堂上教與學之間的平衡
為了實現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有效對接,維持教與學之間的平衡,我們必須在充分理解新課標的基礎上,在教學的實踐中多多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充分了解并理解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給他們更多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時空,保持好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熱情。如,在教學《小露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與思考,如:有誰喜歡小露珠?它們是怎樣夸小露珠的?當小露珠離開時,動植物又是如何挽留小露珠的?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進行預習和發揮想象,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2.優化語文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環境
為了保證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確保教學效益的提升,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對教學的內容和課堂教學環境進行優化,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觀念為指導,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如,在講到《航天飛機》這篇說明文時,教師一味地進行講解未必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突然一聲呼嘯,一個龐然大物騰空而起”這句話,此時教師不妨借助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播放航天飛機起飛的視頻,然后再引導學生去理解“一聲呼嘯”、“騰空而起”、“龐然大物”等字詞的含義,這樣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
3.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進步與發展
為了更好地貫徹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當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采取科學的教學評價方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在講到《麋鹿》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對課文的基本內容進行講解,則只能是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基礎知識,學生只能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傳奇經歷。教師要將課內教學與學生的情感教育進行有效結合,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民族危機意識和愛國熱情,使學生認識到要想麋鹿的悲劇不再重演,必須從小認真學習、長大報效祖國,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
4.實現課堂內外教學的有效協調與統一
語文課程由于具有知識點分散、內容廣泛的特點,僅僅依靠語文課堂內的教學很難保證學生學習的知識容量,因此必須重視課堂教學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有效延伸,調動學生在課外時間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外多閱讀、多寫作,實現自身知識結構的不斷健全。
如,在教學《霧凇》之后,學生了解了霧凇的奇絕美及霧凇的形成過程,但是對于我國的四大自然奇觀卻知之甚少,此時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的課外閱讀讀物,如:推薦閱讀《桂林山水》,或組織一次演講比賽,或收集資料活動,這樣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內外的學習熱情,使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真正體現了“大語文”的教育觀。
總之,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教師必須認真研讀和踐行新課標,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策略和手段,堅持從語文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努力構建和諧、民主的生態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肖成全等.有效教學[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李志成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百問[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3]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