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高中語文閱讀課導入語設計探析
【第一章】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創設問題研究緒論
【第二章】高中閱讀教學導入語的問卷調查
【第三章】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類型與嘗試
【第四章】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的實踐體會
【結語/參考文獻】導入語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化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4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的實踐體會
課堂不是簡單的對課本所呈現的基礎性知識進行機械傳授的場所,閱讀教學過程必須給予學生審美的體驗,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成為具有主體化、個性化特點的能真正做到獨立思考的個體。經過實踐,我對導入語與閱讀教學的關系有了較深的體會和理解。
4.1 導入語設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新課程理念下設計導入語應該怎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開展,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呢?在實踐中我發現應注意以下幾點:
4.1.1 全面關注學生,整體和個體相兼顧
教師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情,在關注全體學生的基礎上,適時處理好不同層次、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整體與個體的關系,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調動各層次學生從導入開始由淺入深逐步地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實現關注所有學生,兼顧整體與個體關系的目的。
4.1.2 增加思維含量,避免導入流于表層
課堂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發現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的思維過程的展開是從學生發現問題開始,并且這種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教師和學生互動、合作、討論、探究的過程中日臻完善。在設計導入語時,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立足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找到教材與學生之間搭建溝通橋梁的最佳切入點,是否遵循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心理是衡量導入語設計適合與否的標準,能否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更深層的思考和探究是丈量導入語設計效果是否到達的最好標尺。教學本身就是教與學相統一的過程,教師的教要體現出教師思考的印記和思考的火花,學生的學也要體現出學生學的結果和學的收獲,唯有體現出較高的教與學的思維含量,教學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4.1.3 提升學生興趣,拒絕導入枯燥乏味
“精彩的教學導入環節是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形成的前提,教學中的‘情’與‘趣’是形成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的核心?!?1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老師課堂提問題的興趣直接影響了課堂效果。而“導語具有一種心理啟動的功能?!?2課堂教學中教師承擔著開啟學生智慧,發掘學生更多能力的責任,教師的教是一種引導式的參與,而不是知識的填充者,教師要想真正轉變角色,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習的枯燥乏味是怎么也繞不開的話題。首先導入語設計必須體現教師的智慧,只有拒絕導入語的枯燥乏味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進而和學生一起拒絕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如果教師的語言缺乏生動性也無形象性可言,教學的過程既死氣沉沉又一成不變毫無新意可言,課堂氣氛沉寂而壓抑,自然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學生知識的延展和能力的提升。
4.1.4明確導入目標,杜絕導入“不設防”
教師“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3在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時,教師要有明確的導入目標,杜絕導入的“不設防”.所謂導入“不設防”,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在導入語設計時天馬行空,毫無目的性可言,導入隨意,課堂隨意,教學隨意的錯誤行為。引導學生探究拓展固然重要,但不能為了所謂的探究拓展,就忽略了教學目標,最后變成了為探究拓展而探究拓展。比如在講《我有一個夢想》時,教師就“夢想”提問,學生紛紛搶答,如果答案離題萬里,與課堂毫無關系可言,教師對此不加以引導,結果這堂課就變成了只是討論讀書目的與夢想意義的會堂。這種導入活動與教學目標毫無關系,缺乏創設典型情境的提問的課堂怎么可能會有好的效果?
4.1.5 注意課堂反饋,切忌導入消極應對
課堂反饋是課堂教學各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實施課堂動態控制的過程,教師要想有效地控制課堂節奏就必須及時掌握課堂反饋。如果為趕進度或防止脫離所謂的教學目標,而不重視導入語設計,甚至忽視導入語設計,其結果將是嚴重影響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進而厭學。
4.2 對高中閱讀教學的導入語設計的教師的建議
4.2.1 自我認同,勤于反思
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的自我認同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自我認同不是自以為是,更不是自我膨脹,而是教師要堅信自己可以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實現自身的人格的不斷豐滿和教學思想的不斷進步。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取長補短、相互討論、各抒已見,在碰撞中思想閃耀出智慧的火花,思考的深廣度得以很好的顯現。
當然,要想謀得自身長遠的進步和發展,教師就得學會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及時的反思。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經驗和反思的結合促成了教師的成長,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不斷反思是每一個渴望成熟和進步的教師所必須經過的成長之路,越是名師大家,越看重對自己教學過程的反思。教師在不斷學習中收獲新知,又在不斷的實踐中檢驗新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自己或他人的優點和不足,經過不斷的反思實現經驗的總結,從而拓寬自己教學的專業視野,促使自己不斷追求、不斷超越、不斷進步。
4.2.2 不斷充實,自身完善
語文課堂既是教師展示自我教學魅力的舞臺,也是教師完善自我的平臺。強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相融共生性,以促使師生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共同成長已成為目前語文教學呼之欲出的主題。時代需要不斷充實自我、不斷完善自我的語文工作者,新課程改革也呼喚積極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教育工作者。一個知識面不廣、自我能力欠缺、無法實現自我完善的教師很難給予學生精神層面上甚至是知識層面上的幫助。唯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成長自己、成就學生。
4.2.3 敢于創新,勇于實踐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教學目標的三維整合,如何實現教學從“理論化的課堂”回歸到“生活化的課堂”是促使教師去學習、去研究、去設計語文教學導入語設計的思想動力。學生得思考、會思考、能思考并且思考得對、思考得有深度、思考得有廣度的關鍵是教師首先得明白學生該思考什么、會思考什么、能以怎樣的方式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就是所謂的“以學促教,以教促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創設出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氛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認真處理好自己的教學過程,讓課堂成為學生互動學習、主動思考、生動展現的舞臺。在這個繽紛絢麗的舞臺上,教師學會創造,學生學會學習,兩者才能相得益彰。
4.2.4 善于合作,敢于借鑒
教師既是教育者,也是學習者。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論是從教多年的老教師,還是初出茅廬的新教師,都會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因此,除了善于向周圍的人學習,教師之間也要形成一種合作的關系。閉門造車永遠不能收獲進步,教師要懂得打開自己的課堂,請同行觀摩教學,從小處著手,查找自身不足,在互相學習和批評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得以不斷的提高。善于合作,敢于借鑒,是教師在素質教育中成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