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考”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影響
2014年9月,繼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后,上海和浙江作為教育部指定的新高考試點省市頒布了試驗方案,具體內容略有差異,但均規定2017年起,考生的高考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成績和學生的三門選考 ( 選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 成績構成。于是,“選考”成為普通高中教學及其改革的一個熱點。在“選考”背景下,整個高中階段的教學格局發生了變化,學科之間的選擇與平衡出現了新的情況,高考新方案對語文學科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
( 一) 考試類別、次數、時間的變化,直接擠壓語文學習的時空
新高考涉及三個核心詞: 必考,即語文、數學、外語三門是必考科目,高考時間與分值跟以往相同,英語可以考兩次; 學考,即所有學科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選考,即從七門選考科目中,選擇三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這樣,每學年有多次高考(4月、6月、10月各一次) ,外語和選考科目考生又可報考2次。大量的考試和應考復習準備使得高一、高二的語文學習有點“靠邊站”的味道:課時相對減少,閱覽課取消,課外語文學習難以進行。
( 二) 語文自身學考內容、時間的改變,可能動搖語文學習的根基
語文的學考,以往是放在高三第一學期末,而新高考背景下,不少學校為了避免語文學考與其他“選考”科目的備考時間過于接近,便提前到高二第二學期的4月份。這樣,在高一、高二語文課時相對減少的情況下,不少語文教師便只教授學考規定的篇目 ( 浙江規定32篇,其中10篇還只是篇幅短小的古詩)。高中階段只學習30多篇課文,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能夠有效提升? 同時,“選考”背景下,一些學生學政治、歷史等文科的內容和時間更少了,這對提升認識水平、增加有效積累也是一種影響。
( 三) 教與學心態的變化,制約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選考”背景下,語文教師容易出現兩種偏向。一是過度焦慮,拼命地與其他學科爭時間,甚至通過多發練習來“占領陣地”,結果自己身心疲累。二是過分淡定,語文課時相對減少,他們便“收縮”了自己的陣地,除了月考等考試中的作文之外,平時幾乎不安排學生寫作文,也不指導學生撰寫隨筆,原本的練字訓練也放松了。而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只教授期末統考規定的篇目,甚至只教學業水平考試規定的基本篇目。
從學生學的角度看,為了眼前的選考科目能夠獲得好名次、好分數,便會提前進入高考狀態,哪怕為了多得一分,也會多做大量的應對性練習,即使在第一次參考時考分還不錯的學生也要嘗試考第二次。這樣,學生用于語文學習的精力勢必減少。特別是一般學校的學生,學習時間更難科學地分配,而那些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一般的學生,更難在語文學科上有必要的投入。
二、基于新高考的高中語文教學布局策略
基于新高考帶給高中語文教學的變化,需從學生發展的視角思考,在高一、高二和高三的不同階段,通過合理布局和科學落實,有層次、有重點地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 一) 充分利用首因效應,落實語文學習常規無論高考制度如何改革,高中語文教學的核心還是培養學生基本的讀寫能力,而基本讀寫能力的培養,需符合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無論高中教學的形勢和整體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語文教學都要符合語文學習的常規,比如,充分利用早自修和課堂時間認認真真地朗讀,堅持撰寫日記、隨筆,閱讀課外書報、名著,不斷增加積累、開拓眼界、提升認識水平,等等。
高中語文教學應充分利用首因效應。哪怕學生在初中對語文學習常規認識不足、落實不夠,剛進入高中時也或多或少有一種“重新做人”的心理。這時候,如果語文教師提出一些必須堅守的常規要求,學生大都容易接受并愿意嘗試。因此,在高中語文學習的第一課、第一天、第一周、第一個月,語文教師都要結合學習內容適時地提出并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常規。關于“寫”的常規,可以嘗試這樣布局。開學第一天,在簡述“寫”之于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之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始、于課外完成第一個寫作任務: 以“我·語文·語文老師”為話題,寫不少于1500字的文字。因為學生有東西可寫,沒有格式的要求,又想在高中語文老師面前留下至少不差的印象,所有的同學都會達到要求,有的還能寫到3000多字。
開學第一周,結合必修一課內詩歌的學習,讓學生聽寫詩人韓東的《讀詩這回事》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 約500字) ,然后讓學生聽教師念后面幾段,課后把自己聽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這樣,學生有具體、明確的東西可寫,自然也就愿意動筆了。在第一個月內,盡量減少同步練之類的作業,引領學生寫自己的學習生活,寫話題思考,寫文本賞讀。經過一個月的引領,絕大部分學生就能適 應 并 順 應 高 中 語 文 的 常 規 作 業“每 日 思考”---每天或隔天寫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本,周末不寫而看一些書報和電視。
一旦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哪怕語文課時少一點,其語文能力的培養也不會受多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