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塘橋高級中學高一年級進行了文言“同課異構”活動,三位老師同教《秋水》。一位老師采用傳統的串講模式,一位老師采用學生自學、教師適當輔導的模式,還有一位老師運用在傳統基礎上有所創新的模式。三位老師運用了不同的教學模式執教《秋水》,讓聽課老師在比較中來感受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同課異構”,是很好的校本研究方式。在此次“同課異構”活動中,特級教師龐培剛結合學校進行的《高中生態課堂中“問題導學”的實踐研究》這一江蘇省“十二五”規劃課題的研究,采用課題研究中建構的“五疑導學”教學模式執教《秋水》,既吸收了文言文傳統教學的精華,又在這個基礎上有所創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五疑導學,讓語文課堂因生態而高效。
首先,問題的提出---生態,這是解決課堂學什么的問題。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對教學內容的選取有獨到的研究,認為“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更重要”.那么,在學什么上如何體現出課堂的“生態”?這主要體現在問題的來源上。這一節課的問題來源有三處:一是教材設計的 17 個詞、句問題;二是教師預設的問題;三是學生自主質疑時產生的問題。教材設計的問題是每位教師進行教學時都會關注的,教師在課堂上預設的問題是教師備課時特別設計的,這兩個問題的來源司空見慣。生態課堂的問題來源不能僅僅只來自書本和教師自身,也必須要從學生那一頭去尋找。所以,龐老師讓學生在自主完成書本 17 個詞、句的解釋后,每人提出一個最想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去學會發現問題。這也是學習的第一步---自主質疑。
朱熹說過:“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W生通過自學,找出學習困惑,記錄各種疑問,從而在課堂中帶著問題和疑惑進行學習。與無明確目的學習相比,這樣的學習效果肯定會大不一樣。事實上,學生尋找問題、記錄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培養發現問題、質疑問題能力的過程。
其次,環節的設計---生態,這是解決課堂怎么教的問題。
《秋水》是蘇教版高中必修 3 的課文,篇幅短小。這篇出自《莊子》的課文除了對莊子作了一點很少的注釋外,沒有其他任何注釋,這在蘇教版文言課文中絕無僅有。課文列出的 17 個詞、句的空白解釋或翻譯,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有一定難度。如何處理?龐老師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課前自主質疑。讓學生自主完成 17 個詞、句的解釋或翻譯,并要求每位學生提出一個最想解決的問題,做好預習。
第二步是課堂互動排疑。首先前后左右交流,互相解決問題。然后,讓學生提出問題,充分暴露問題,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或同學幫著解決。最后是課堂提問、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解決一些普遍存在的重要問題。
第三步是精講釋疑。根據學生課前提出的一個最大的問題:莊子寫這篇文章到底是為了表達什么意思?和學生一起來分析河伯前后的思想變化,在分析變化的過程中明白這個寓言故事要說明的道理。在理解文本時,龐老師很善于結合具體語境,適當解決和鞏固文章的有關詞句。
第三,課堂的追求---高效,這是解決課堂效果怎么樣的問題。
《秋水》一課中,自主質疑、互動排疑以及精講釋疑這三步中,第一、二步達到了重“言”之要求,讓“言”的教學促進“文”的理解。第三步,結合文本情況,從內容理解、手法學習,再到題目重擬,達到重“文”的要求,并在理解“文”的同時適當鞏固“言”的內容,使“文”的教學鞏固“言”的知識。這樣的教學設計,加上練習饋疑環節,使學生對課堂內容有了很好的把握,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首先適合了學生的思維梯度,體現了生態課堂的基本要求,也實現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的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這一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此外,文言文教學不能就文言講文言,因為文言作品對寫作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讀”“寫”結合。在這節課中,龐老師設計了為課文改換題目的環節。這個設計首先能鞏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因為要換題目,學生就必須掌握課文的寓意,而寓意正是理解文本的關鍵;其次是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因為結合課文寓意擬出恰當題目,必須要運用合適的詞語對文本進行高度概括。為了鞏固學習效果,龐老師還布置了小作文《尷尬的瞬間》的寫作,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敘一事,透一理”的寫法。這種“讀”“寫”結合的文言文教學模式,能夠挖掘出文言文的最大價值,真正使課堂高效起來。
總之,我們很欣喜地看到,龐老師的《秋水》一課,采用“五疑導學”的教學模式,讓語文課堂因生態而高效。這一課的成功,也顯示出了塘橋高級中學《高中生態課堂中“問題導學”的實踐研究》這一省級課題的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