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說; 現狀; 教學策略;
小說, 是指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 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它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寫作方法。高中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儲備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 引入文學作品的教學能進一步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小說是文學作品中的重要類型, 因此, 在高中語文教學階段, 小說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下面, 筆者對此淺談幾點見解。
一、高中小說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小說的篇幅較長, 導致學生沒有細品文本的時間
高中的語文課時有限, 學生的作業量也比較大, 因此, 在面對相對較長的小說篇目時, 許多學生只求讀懂, 不求讀精。教師面對有限的課時和學業水平測試、高考的壓力也不敢拿出大量的課堂時間來供學生細品作品, 以至于許多作品學過之后, 學生只記住了主要人物和基本情節, 而沒有經過深入探究, 更沒有達到提高閱讀鑒賞水平的目的。
(二) 教學內容死板沒有新意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雖然課堂形式多起來了, 但是大多數教師依然沿用老的教學思路, 遵循著一成不變的“人物、情節、環境”“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的教學思路, 使學生對小說的認識形成了思維定式, 限制了學生對小說的個性化解讀。
(三) 華而不實的教學環節影響了教學效果
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進步, 許多教師喜歡用圖片展示人物形象, 甚至用視頻來代替讀文, 這樣的確直觀, 但是卻抹殺了學生的想象空間。讀圖是直觀的視覺體驗, 而讀文卻是將沒有生命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的形象的過程。沒有了這個過程, 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就不會有提高了。
二、中國小說教學策略
下面, 我結合高中語文必修五 (人教版) 選自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的教學實踐中談談高中小說教學的方法。我認為, 小說教學宜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理清故事情節, 弄清文章結構特點
情節就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 也可以說是人物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的行動過程。
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主要的情節結構如下: (1) 滄州遇故知 (開端) ; (2) 密謀害林沖 (發展) ; (3) 看管草料場 (發展) ; (4) 夜雪殺仇敵 (高潮、結局) .從這些情節結構可以看出, 文章以“林沖的性格變化”為線索, 按事件的自然進程來敘寫的。借林沖與以高俅為代表的奸臣惡勢力的尖銳矛盾的產生、發展、解決來展示人物性格變化, 直至最后情節發展到高潮。整個故事波瀾起伏, 跌宕多姿, 引人入勝。全篇以“山神廟偶聽真情”為轉折, 前后人物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前面表現林沖對封建惡勢力的幻想、忍讓;后面寫在嚴酷的現實面前, 幻想破滅, 他終于掙斷了逆來順受、忍辱負重的思想枷鎖, 反抗性高度升華, 堅決走上梁山的農民造反、起義的革命道路。
(二)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典型意義
小說藝術的特征就是塑造生動感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鑒賞的關鍵所在, 通過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 即肖像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等細節來揭示人物的典型性。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細節描寫極為出色, 作者善于捕捉一些富有人物獨特性情的細節來展現人物。如在遇故知和密謀這兩部分, 作者極力描寫了人物密謀時的鬼鬼祟祟。從人物進場時的動作 (兩點“閃”字) , 密謀時的語言、表情等多方面著眼, 把陸虞侯等人怕暴露身份, 躲躲閃閃的特點生動地刻畫出來, 既寫出了小心至極, 也寫出了小人鬼祟之態。當店小二提醒林沖“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礙”時, 林沖大驚, 要讓那“破賤賊”“骨肉為泥”, 并買了把“解腕尖刀”, 尋了三五日。這些動作、神態的生動描寫, 反映了林沖知曉自己被流放滄州牢城營, 仇家再次尋仇后內心的真實情感, 他壓抑在內心的反抗精神如火山一般就要爆發, 矛盾沖突一觸即發, 但林沖“尋了三五日, 不見消耗”“自心下慢”了。由此可見, 林沖這次的反抗并不徹底, 得過且過, 委曲求全的忍讓心態再一次占據了自己的內心。
看守草料場這部分, 是他這種心態淋漓盡致的展示。管營叫他看管草料場, 他明知其中必有陰謀, 但他并沒提出任何異議, 只是應到“小人便去”.到了草料場, 看到草屋崩壞, 不能住人時, 他立馬想到“待天晴, 去城中換個泥水匠來修理”, 當他饑寒難耐, 準備到二里路外的市井去沽酒買肉時, “取些碎銀子”“將火炭蓋了”“拿了鑰匙”, 鎖了兩處門, 然后才“信步投東”, 路徑山神廟時, 他又虔誠地頂禮求山神庇佑等等大量的細節描寫, 將一個隨遇而安、安分守己的林沖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
(三) 根據小說“三要素”, 把握主題
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在描繪現實生活和塑造藝術形象時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因此, 在分析小說的主題時, 必須要從人物、情節、環境出發, 進行認真的探索。
分析《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的主題, 我們首先把握林沖這一形象的性格變化過程, 從安分守己、隨遇而安到徹底走上反抗道路的性格轉變, 關鍵在于一個“逼”.高俅、高衙內的不依不饒, 陸虞侯、富安的緊逼不舍, 管營、差撥的笑里藏刀……一步步將林沖逼上了梁山。所以, “官逼民反”在林沖身上體現的最為真切, 這就是整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主題。一部《水滸傳》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 所以大軍一到, 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于是奴才?!钡钦f到底, 在封建社會的禮教控制下, 作者無法跳出自己的思想限制, 所以“替天行道”只是替“天子”行道, 和廣大平民關系不大, 他們終究是封建禮教的“奴才”.
總之, 在高中階段的小說教學中, 高中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 幫助學生在理清情節的基礎上, 進而分析歸納人物形象, 理解人物典型意義, 把握作品的主旨思想, 以逐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提升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徐莉。淺談《中國小說欣賞》的學習方法[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 2013 (9) .
[2]鈕亞。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中國小說欣賞》教學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