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課標 》提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
一、朗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
以讀為本,這一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學習方法,對于語文學習來說,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分文章七分讀,涵詠工夫興味長,一篇范文,只有反復誦讀,涵詠其中,才能得其妙處。 記憶文章靠讀,領會文章靠讀,鑒賞文章靠讀,寫作文章也靠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中說的道理是很明白的。 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倡朗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
一盤佳肴,只有讓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嘗其中的色香味,獲得營養。 一篇范文,也只有讓學生去誦讀,去領會,去涵詠,方能得其妙處。 如果語文教師對于所教的課文進行面面俱到的處理,從時代背景講到作者作品,從詞句分析講到文章結構,從藝術特點講到主題思想,卻不讓學生自己通過誦讀去領會,則如面對一盤佳肴而不讓食客去品嘗,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們可以說,不讀,無法學習語文。
讀可分為默讀和朗讀,對于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來說,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運用。 快速閱讀,提取信息,可用默讀;而在課堂上的大多數場合,則采用朗讀的方式效果更明顯。 朗讀,視之于眼,誦之于口,聞之于耳,形成于腦,整個過程,調動了諸多因素,對課文的體會、理解、記憶會更有利。 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設計了朗讀這一教學程序,這只體現了教法,而在閱讀教學中具體指導學生如何朗讀,如何培養起朗讀的興趣,如何由朗讀去領會課文的內容,即讓學生學會朗讀這一方法的運用,則是學法的指導。 課堂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師范讀,學生練讀;領讀,齊讀;分段落讀,分角色讀。因文設讀,以培養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精心設計問題,在指導學生解答問題時,要體現對學生讀的方法的指導,從而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誦讀去領會、鑒賞課文。
教師對課文的領會、鑒賞,主要不是靠參考書,而是靠讀,那么,把這一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掌握了讀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領會和鑒賞課文。 多讀少講,在學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 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閱讀教學模式。
二、質疑是閱讀教學的深入
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掌握朗讀方法的基礎上, 要進一步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技巧,具體的說,就是教給學生質疑解難的學習方法,它是課堂教學在朗讀基礎上的深入。
質疑,就是提出問題。 對此,古人有許多精到的論述:"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古人也有自己在這方面的實踐,宋濂就強調自己除了"遍觀群書",就是向名師"援疑質理". 古人的這些理論和實踐都給我們以啟示,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善于質疑,進而釋疑,達到領悟問題的目的。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提問這一程序,這只是教法,而鼓勵學生質疑,指導學生如何質疑,大膽地支持學生提出問題,肯定學生的不同見解,則是突出了學法的指導。
質疑的方法有求異質疑法, 即從相反的角度提出種種問題的方法;發散質疑法,即從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種問題的方法;添加質疑法,即對某人某事的引申、補充的提問題的方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 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或經驗, 運用以上質疑的方法,擺出自己在鉆研課文中所發現的問題,以此為例子,指出善于質疑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途徑,也是培養具有創造性能力的關鍵。 這就是教師用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來指導學生的學法。
總之,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 教給學生在閱讀基礎上質疑, 輔以教師的點撥,就能達到"教師之教,不在于全部講授,而在于相機誘導"的境界,有助于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三、創新是閱讀教學的目的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 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由此可見,在質疑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善于創新的學習方法,是指導學習方法的目的。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因此,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去指導學生,就成了問題的關鍵。 在教學中往往碰到這樣的矛盾:學生的答案和標準答案不同,但并不是不對。 正如有的專家所指出的,語文的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而學生的答案完全是合理的,怎么辦? 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具有自己的見解,指導學生養成善于創新的學習習慣。 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成為 21世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