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所在,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較大的比例,閱讀教學關注的是學生、教師、課文之間心靈交流的效果,是學生掌握知識,發散思想,培養美學觀,凈化心靈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的課文閱讀能力是逐步發展的,閱讀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到將來學生能否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所以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在大形勢的推動下,通過所有教師的不懈努力,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討論式教學增多,教學教具多樣化,課文的外延擴大,教師對學生的美學修養施加了更多的影響,課堂更加活躍,學生的思維也隨之活躍起來,相比課程改革前,課堂利用率得到了明顯提高,并且效果顯著。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追求形式化、教學方法固定呆板等實際問題,它直接影響到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鑒于此,本文采用問卷法、資料查詢法、談話法、改革試點等多種方法,通過對雞西市多所小學的語文教學效果方法和效果進行研究,找出了部分影響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高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法,最后在小學進行試點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當代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師對閱讀的認識理解,教師的自我修養和教育教學能力水平,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閱讀功利化導致閱讀目的歪曲
部分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把升學考試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確保學生在語文考試中能夠取得閱讀上的高分,把閱讀考試作為日常閱讀訓練的根本出發點,根據閱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預先設置大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這樣一來,學生與閱讀課文之間的交流時間減少,學生自我控制閱讀進程、自我領悟課文內容的時間也少[1].大量問題消耗了學生上課的大部分時間,學生時刻準備回答教師可能提問的問題,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進行領悟交流。這種被動式的閱讀教學方式,只是簡單的做題訓練,學生并沒有積極真正地參與到課文閱讀中去,也不能真正領悟到文章的內容和內涵,久而久之,形成了考試閱讀問題能回答對,但閱讀后收獲很小且對文章理解不充分的怪現象。
2. 閱讀側重點轉移
小學語文閱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加強語言文字的說服力,凈化學生的靈魂。但部分教師在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訓練字詞句篇的理解為根本出發點,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往往忽視了挖掘課文中蘊涵的人文主義思想。甚至個別教師直接將閱讀訓練替代閱讀教學,把閱讀教材中的課文直接當作閱讀訓練教材,設計訓練思路,讓學生邊閱讀邊訓練,這種方法嚴重偏離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初衷。學生們經常抓不住課文的關鍵語句,產生了對課文的理解、思考和消化障礙,導致閱讀能力停滯不前。
3. 學生的自主閱讀被教師的思考和經驗代替
小學生接觸個性化閱讀的機會很少,部分教師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用教師自我的經驗和對課文的理解,盲目代替了學生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2].表面上教師和學生的對話變多了,課堂不再死氣沉沉,但學生與課文的對話機會卻減少了。教師采用自己的經驗代替學生的思考過程,學生學習到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內容,但缺少語言的間接應用能力,這都是由于沒有思考知識的認知過程,進而導致閱讀能力沒有實際提高的原因[2 ~3].教師應該了解、尊重學生對課文的自我理解、體驗和思考。比如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課堂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課文,部分學生只是簡單地找到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課文的什么地方,而沒有完整地閱讀課文,更有甚者直接跳到帶有問題的幾個段落,而對其他段落視而不見,忽略了段落之間的必然聯系,進而缺少對課文的深入體會。
4. 課外閱讀松散化
學生對課外閱讀一直保持很高的熱情,對課外知識充滿向往,課堂上,由于閱讀教學流程化,導致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性,學生沒有清晰的閱讀目的,選擇閱讀材料十分困難,經常是有什么材料就讀什么,喜歡的內容就細細品讀,不喜歡的隨便看看。缺乏時間的統籌安排,缺乏教師的閱讀指導,部分教師把課外閱讀作為學生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認為課外閱讀與教師無關,缺少必要的指點。學生這樣易形成不好的閱讀習慣,縱然遇見好書也沒有細讀的準備。
閱讀習慣的養成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外到內的過程,這好比學生在學校里精讀個別文章就是為了將來理解成其他文章一樣。掌握課堂內容,再延伸課外內容,它是一個不斷延伸的、不斷創新的學習過程。
5. 教師盲目擴充閱讀內容,學生的研究討論缺乏核心內容
在新課程要求的影響下,大語文觀使語文教學的內涵不斷壯大,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內容和內涵的擴充。外加上語文閱讀教材自己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很多知識匯聚在教材文本之中,課文拓展似乎成了語文教學的必然,教師大量延伸課本的知識,讓學生閱讀能力全面提高,又關注語文教材課文中其他的學科,指引學生擴展學習。同時,教師更重視知識的拓展,但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并沒有引起教師的重視。對于課文的基本內容,閱讀技巧的培養,文本中寫作能力的運用,語言結構規律等沒有得到教師有效的關注,類似這樣的拓展對于語文教學起不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建議
閱讀教學的教學規律不單單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更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活潑的修養身心的過程。在掌握內容的基本前提下,做到閱讀教學和身心靈魂的融會貫通,將閱讀內容與修養自身的文學能力和身心健康融為一體,才能實現閱讀理解的最終目標。筆者針對目前小學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采用了問卷法、資料查詢法、談話法和改革試點等多種方法,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了幾點改進閱讀教學的建議,以期能夠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1. 采用積極有效的學生參與方式,構建新型課堂
學生是要以主體的形式參與課堂閱讀教學的,閱讀教學內容和思維上的理解與擴展是很難被提前約束和規劃的。課文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積極獲得對課文深刻的體會,而理解內容,學習體會的教學方式只會扼殺學生的閱讀能力。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提前布置多種問題,在教學的進程中努力把學生"引誘"到一條有統一答案的,提前設置的道路上。
而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將"條理化"和"啟發化"結合起來。問題應該涉及面廣,學生的回答必須要經過認真思考,課堂教學以啟發性帶動學習興趣,比如"你收獲到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文章的哪部分?"類似這樣的敞開式問題更容易引發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的熱情[4].
學生更喜歡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啟發。比如相同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課堂會營造不同的課堂氛圍,先前設置的教學目標并非絕對不可調整的,課堂閱讀教學效果的評判標準并非是看課堂教學目標是否完成,而是看是否真正理解和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理解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教學目標要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隨時納入可變的部分,著重在課文關鍵理解點上及時生成相應的閱讀目標。
教學目標的生成和學生當時所處的教學情景是緊密聯系的,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圖片、語言啟發等方法創造適宜的教學情境,學生便會以自然、積極的心態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而不只是拘泥于一個只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的心靈交互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共同進入閱讀環境之后相互影響,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循序漸進生成積極有效的課堂,比如《我和祖父的花園》這類富有濃烈感情的文章,學生們可以采用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將學生吸引到課文的情境中去,以獲得自我的情感收獲與感情升華。
2. 教學模型的多樣性是實現語言工具性和情感性交融的關鍵
閱讀教學課程中,怎樣才能更好地還原教學閱讀中本該有的知識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呢? 筆者在調研期間,通過與任課教師交流和觀察課堂教學情況,認為教學應該首先建立"教學模型",即依據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依據課文內容將不同的課文分成相應的不同類型,每種類型都應該建立一個符合該類型內容特點的教學模型,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該模型所固有的教學思路和方法。
個別課堂浮躁現象嚴重,學生表面上進行熱烈的討論,但實質上已脫離了課文討論的核心,個別教師并沒有把延伸閱讀內容、開闊教學形式作為自己的教學指導思想,并沒有切實有效地執行大語文環境下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要想提高課堂討論的效果,應該根據每個小組的討論重點,布置不同的討論方案,對每位學生都提出不同的討論要求和期望,不斷觀察、糾正小組討論的思路,及時肯定討論的效果[5].讓同一小組的學生形成協同工作的朋友關系,以開放的、協同的學習態度指引學生,讓小組成員在互相討論和大家的幫助下得到更大的知識收獲。
3. 閱讀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
在大閱讀的教學形勢下,閱讀教學的宗旨不單單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確定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具有良好前瞻性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目標的核心所在。教學目標是指引教學的燈塔,是判斷教學效果是否顯著的根本依據。教學閱讀進行前必須確定合理而明確的教學目標。要充分掌握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以最合理、最靈活的方式融會貫通。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需要發展學生的哪些能力等因素,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使課文閱讀和修養身心合理融合,不單只是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因素為發展目標,更要培養學生的語言遷移能力、思維擴展能力。根據不同學生的個體化差異,確定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遵循課堂教學規律,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根本出發點,采用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
4. 采用合理的教學評價衡量課堂教學效果
合理的教學評價具有指引、判斷和幫助功能,能及時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反饋,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評價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具有重大作用,正確的評價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而錯誤的教學評價可能會扭曲教學目標,教師要時刻觀察,時刻注意評價機制反映的問題并積極做出處理。阻礙教學目標實現的,要及時疏導處理。由于受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難免存在偏差。此刻,教師應該及時啟動評價機制,轉換思路引導學生。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2].閱讀教學表面上是教授知識,實際上還包括情感的交流與融合。與生俱來的情感一直是推動小學生學習的動力,積極的課堂評價更能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小學生也會因為自己的發言得到了教師的積極評價而倍感驕傲,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以評價促進教學進程,以評價促進濃郁教學氛圍的形成才是教學效果得以提高的保障。優秀的課堂教學學生經常獲取很多額外的收獲[5].課堂教學的效果怎么樣,即時評價起著很大監督和指導作用,它能促進交互性課堂的有效生成。如果即時評價失效,就會影響到教學效果,甚至影響教學目標。比如教師在教學《長征》一文時,課堂上,有的同學特意把"長"字念得很長,這時任課教師立刻嚴肅地給予否定,實際上,教師如果靈活地應用閱讀評價體系,問學生這樣讀的原因,從而引出長征的距離長、經歷時間長,這就是評價體系在起作用,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如果評價體系應用得當,即使是錯誤的答案也可以引導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
三、結語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環節中的重要部分,新的語文課程要求對其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性閱讀和探索性閱讀,使學生豐富自己的知識,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與美學觀點,進而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本文以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出發點,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總結,找出存在的比較突出的閱讀教學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期能夠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許睿。 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錯位與異化[J]. 語文建設,2013,(1) : 34-36.
[2]王陽安。 宋元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述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05,(8) : 92-97.
[3]謝寶清。 小學閱讀教學中的學法養成初探[J]. 教育教學論壇,2013,(19) : 159-161.
[4]徐光華。 創新小學閱讀教學策略增強小學閱讀教學效率[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5) : 51-53.
[5]何吉祥。 現代精神與中國特色相結合---小學閱讀教學新走向[J]. 現代中小學教育,1996,(5) :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