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集感知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
采集感知階段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第一個階段,是一堂閱讀教學課的開端,也是感知向理解發展的過渡階段。本階段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之后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但只要我們掌握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開放課的規律,也就能輕車熟路地開展工作。為此,我認為應從采集和感知上下功夫。
(一) 全面采集教學輔助信息1、課外采集??梢砸髮W生在課前收集與教學有關的信息,有助于展開對文章的理解。2、課內采集。充分利用文本閱讀提示、注解等了解寫作背景,認識生字詞等,便于接受老師的引導。
(二) 初步感知文章整體內容通過對文本的快速閱讀,可初步了解文本內容。所以,我們必須首先從認識字、詞、句、段等開始,把握好文本所包含的每個要素。如魯迅先生的雜文,語言犀利、文字意蘊深刻、藝術手法精妙。像 《拿來主義》 中的“糖衣炮彈”既顯示了語言的精妙,又增強了諷刺效果。
其次,要了解文本的特點。記敘文要找出“六要素”,說明文要找出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議論文要找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大體過程。這一階段主要體現的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進入角色、融入到學習的氛圍之中,讓每一位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二、理解探索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入
理解探索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中心階段,是整個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是閱讀教學過程的深入。
\\(一\\)自讀。就是由學生自學,其著眼點和落腳點在于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學大體包括“讀、想、寫、查”四個環節。實踐表明,通過自讀,就有可能改善消極閱讀的方式,增強自主閱讀能力。在改變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知識的同時,也能克服各種心理因素,培養適合于自己的閱讀習慣。
(二) 教讀。就是由老師引導學生閱讀,以教會學生閱讀為出發點和歸宿。著重在“導”上下功夫,必要時還要給予適當講解??梢?,引導的方法對學生也很重要。
1、解讀性閱讀教學。這是通過解讀文眼或關鍵詞句等來理解文本的教學方法。理解是解讀性閱讀法的靈魂,也是閱讀的核心。解讀性閱讀既要微觀理解,更要宏觀思考。
在教學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 時,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個文眼,體會出作者那種淡淡的憂愁,從而把握整個文本的感情基調。
2、質疑探索性閱讀教學。這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質疑探索的方式自主地獲取和運用知識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為此,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質疑探索。
其一是老師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進行探究性學習。研讀課文時,教師若能抓住精心設計的兩三個具有較高探究價值的問題,必定會為學生深入探究營造良好的氛圍。這樣既創造了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又引導學生發散了思維。
其二是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情境。
主要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直接進入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知、去體驗。因此,教師可根據需要,適時組織學生按照文本描述的情境進行表演,讓學生自覺地融入到文本中去。
三、內化運用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升華
內化運用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前兩個階段的升華,是對閱讀所得知識的整合與內化,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階段,是最終實現閱讀教學目標的最后沖刺。
一是整體把握文本。通過對文本內容梗概的感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完成理清思路、總結意旨、歸納寫法等任務。這個過程中,可采用思路教學法、點撥教學法,著重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與歸納的綜合能力。比如教學 《祝?!?一文時,教師可以以總結出的“舊歷年的祝?!睘橐粭l大的背景線索,引導學生根據文本概括出舊社會、舊習俗下祥林嫂悲慘的一生。
二是多角度賞析文本。通過對文本的內容、語言、寫法、表達技巧、典型形象、環境描寫等進行欣賞評價,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質疑空間,以提高其理解、內化能力。
比如 《竇娥冤》 一文中,竇娥在臨刑前所發的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說明竇娥冤深之大,反襯出封建官府的暗無天日。但倘若誓愿都一一變成現實的話,那么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呢?所以,必須運用審視批判的方法來欣賞評價整個文本。在教學 《荷塘月色》 時,語言技巧的運用是學習重點??梢酝ㄟ^引導學生分析比喻、通感、疊詞三種語言表現手法,感知文中語言的巧妙之處。
總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三個階段是一個互相滲透、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