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目的做出了如下表述: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注意情感體驗。 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語感。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閱讀 ”, 是閱讀教學之根本 .中國傳統的閱讀方法,一是講究熟讀成誦,二是講究口誦心維,心領神會。 特別是文學作品,能夠掌握文章的大意,進而在文章的情調神韻、氣勢、警句以至語言風格等好多微妙方面也能夠有所領會,這就是所謂語感能力。
一。指導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充分的直接對話
這就要求閱讀教學回歸真實的閱讀,如同本色演員一樣,倡導本色閱讀。 所謂本色閱讀,就是讓學生真正與文本直接對話,在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 獨立自主地理解、 體驗、吸收、 攝取文本所蘊含的人事和景物、概念和語意、思想和意義、情感和態度等。
這時候的課堂應該是寂靜無聲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室里靜悄悄,學生集中思維,要珍惜這重要的時刻。 ”默讀絕不只是不出聲的讀,而是用心去悟,去貼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 默讀中的靜謐恰恰是動態的生成過程。 只有在這種靜謐中,學生的思維才能自由輻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飛,個性解讀才能生成。 這是一種外靜內動的美,也是真正的自主閱讀。
二。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1. 要把閱讀與思維緊密結合。例如對文字所表達的本質意義的概括, 對文字美的欣賞與吟味,對文字正誤,優劣的辨析等,都滲透著思維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活動。 在文章中所謂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是讀者在閱讀欣賞了作品后,有了自己思維的補充,才使作品的內容更加豐富。
2. 要把閱讀與想象緊密結合。這里所需要的想象力,不僅僅是再現文中畫面的再造想象,還要根據文中畫面的情景去聯想,去創造。
3. 注重直覺體味 . 悟 , 本身就是一種直覺思維,是建立在人豐富的、直覺的基礎之上的。 在閱讀中,首先體現在語感的獲得上,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從中我們可以察覺出文學語言在特定的情景下帶來的“陌生化”美感。 語文是美的,情感是美妙的,對于美與丑,高尚與卑鄙等人生百味,只能憑借個人的情感, 直接去感受去領悟。閱讀是一個情感漸入與自我提升的過程。 感悟學習就是在這種形象的、直覺的感受中進行。
4.注重自我體驗 . 語文教學過程就是用一篇篇美詩佳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感受力、 想象力,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滲透感知,促進學生形成思考感悟內化的能力。 語文能力的提高和語文素養的形成都離不開體驗。
三、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
“感人心者莫大于情 ”,語文是情感的教育,只有用心去讀,用心去悟進行長久的心靈歷練,才能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充實、 更豐富。創設富有情感的教學氛圍,有助于把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學習中解脫出來,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有助于學生的形象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 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寓情于教,達到知識的傳授與情感陶冶渾然一體。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四、拓展課外閱讀,注重語文實踐
課內課外是語文教學的兩翼,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脫離現實生活,這就切斷了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通道,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知識面的拓展。
我在每周的借閱時間前的語文課上,向學生及時推薦具有時代性、可讀性并結合教學的美文。 利用寒暑假給學生推薦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文學原著。 因此,一般要求學生訂出閱讀計劃,做好摘記(包括書名、作者、閱 讀時 間 、章節 內容、體會感受等)收集名言警句,美詞佳句,精彩語段等,對重點讀的書籍或重點篇章(比如新教材中的名著導讀)要求寫讀后札記,開學后要求學生每天抽課前五分鐘實踐或復述故事情節,或復述精彩片段,教師進行點評、歸納。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把著力點放在學生的閱讀上,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閱讀者、 思索者、探究者, 超越語言而領悟文章的奧妙,洞察美的理趣,完善人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