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高中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調研
【第一章 第二章】學習動機研究理論基礎
【第三章 第四章】高中生學習數學動機調查結果分析
【第五章】激發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高中數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5.激發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的對策
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我們已經從較深層次上和幾個清晰的維度中,分析了高中生數學學習動機的狀況,我們接下來的研究,是要集結一些有建設性的、新穎的對策,可以為我們提升高中生的數學學習動機帶來幫助。并且我們還要負責任的采取試驗調研,用數據來測算這些策略的效度。在對學生及老師進行一段時間的訪談之后,我們意識到,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歸結為從下面這些策略入手:
5.1 滿足學生基本需要--尊重和關注
作為教師,我們所面對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一群充滿生命力,充滿想象力的孩子?,F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基本上在我們的周圍,被家庭經濟條件困擾,而吃不飽穿不暖,甚至上不起學的孩子還是相當少見的。因此,要說基本的生理需要,我們這里不放在討論的行列。但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在我們現代的高中生中,往往由于家庭因素的不穩定,使得他們的獲得安全和愛的需要并非那么容易得到滿足。所以我們總會遇到一些由于這方面需要缺失,而無法全身心投入學習的學生。正如前面所談及的,這些缺失,讓他們無暇顧及學習,更無暇反思自己對于數學學習有沒有興趣和動機。所以我認為,其他方面的改變和努力,都不如直接先給予學生最需要的尊重與愛,來得重要。為此,我們徹底的調查了每一個實驗班學生的家庭背景,從每一位同學的家長那里,尋求到學生們成長的一手資料,特別對于家庭有離異,家庭中監護人有暴力傾向,家庭中存在學歷及素質較低的監護人等等一些情況,我們特別登記下來,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師都給予特別的關愛。我們首先力圖讓每一位孩子接觸到的老師和家長,都能清醒的意識到,孩子長時間以來缺少關愛,沒有安全感,沒有寄托,容易放逐自己,這樣學習當然不可能得到他的充分關注。這些工作主要通過家長會、教師會,以及定期反思,得到一一貫徹。值得欣喜的是,我們這一措施實施起來以后,還沒有到最終考試,用以對比成績,查看成效的時候,我們就能明顯的發現,有好多孩子已經大幅度的改變了之前的學習面貌,潛力發揮出來,終于各方面都在班集體中嶄露頭角。
5.2 設計新穎的教學手段,在參與中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學活動中,教師將采取何種方式來推動每個學生做出最大的努力,這是很關鍵的。在我們實施的談話調查當中,近50名被調查者,幾乎都希望得到同伴的幫助,來學好數學。并一致認為,群體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能夠很好的建立每個個體的自信。一方面由于群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另一方面,在群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個體也能獲得自己不可或缺的貢獻感和成就感,從而激發出較強的動機來。我們認為這是相當有效的一條路徑,從這個方面可以設計相應的策略。我們也能找到相應的理論支持,相關理論表明,人際交往能使得人更加愉悅和主動的從事某項活動,并且我們幫助別人也是對自己既有知識的求證和鞏固,這是很明顯的。
具體來說,我們歸納并且在實驗班中實施了以下的,改進教學方式的策略:
5.2.1 引發認知沖突
引發認知沖突的方法大致有兩類:一是引發學生認知觀念與他人的觀念的沖突;另外一種是學生的認知觀念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對客觀存在的認識的沖突。例如,我們講《不等式》之前,先用天平稱兩個等質量的物體,在學生的已有觀念中,物理老師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比較兩個物體的質量,所以兩個物體之間一定是一種相等的關系,但是實際上我們換一架更加精確的天平,發現他們并不是完全等質量的。從而到此,順理成章的與學生的已有觀念發生沖突,進一步指出,不等關系才是自然界更加普遍的一種關系,這樣自然的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學習不等式這一部分的熱情;另外一方面,由于每個人的認知世界都是千差萬別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使得,有的人擅長知識的這一方面,有的人對其他方面比較熟練,當相互之間出現差別的時候,這可能就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欲;一個學生依靠現有的知識結構,在與現實世界打交道的時候,總會遇到無法解釋的問題,那么此時求知欲會從學生的身體里升騰起來??偠灾?,學生在受到挑戰時,他們會以全新的方式更加深入的思考問題。我們這樣設想,如果我們上《正弦定理》的時候,直接推導和證明定理,學生可能會昏昏欲睡。但是如果我們問學生,拿破侖渡河的時候,不知道河有多寬,他的一個士兵用了手頭幾個簡陋的工具測量了三個數據之后,就很快說出了河的大致寬度,獲得了拿破侖的賞識,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這就使得學生有了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欲望。我們上《算法》的《循環語句》的時候,我們向學生演示1+2+3+…+2015,用計算機程序可以很快完成,改變所加數值個數,問題也能很快解決,讓一個學生采取等差數列求和公式來求解,一邊用計算機來比賽,這樣就比直接把循環語句教給學生,更能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5.2.2 使任務更加有趣
在這次調查研究中,我走訪了絕大部分的岳陽市的高中學校,我們發現教室里基本都采用的傳統的“秧田式”的排座方式,這種排座方式是所有的學生都面向老師,呈現秧田式的排布,方便以老師為中心來傳授知識。這樣的一種布局就透露出,我們的課堂組織方式,或許在新課改的思潮影響下,有了形式上面的改變,但是卻沒能落在實處。高中生處于精力充沛、思維靈動的學習黃金時期,但是就我國的教育體制而言,他們已經在學校中學習了十來年,所以很多教學方式和學習內容,如果一成不變,很難從心理上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我們有必要從設計有趣的任務上面入手。一方面,老師可以采用多變靈活的教學方式,例如現在幾乎已經成為有些教師課堂教學的必選動作的“合作學習”,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必每堂課都用同一種方式,統籌的安排,就可以做到在課堂上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很多習題課,我們從頭講到尾,學生沒有積極性,不會的還是不會,老師也是筋疲力盡。我們換一種方式,讓學生上臺講,講的好的,錄制成微課,以后講到同樣的解題方法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直接把微課放映出來,講的不對的地方,老師或者學生在更正,這樣學生會覺得更加容易接受。數學公式的記憶,我們可以采用學生自己出題應用公式,這比傳統的由老師依次講解正用、逆用、變形用,要有趣的多。
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采用各種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學習材料。這是因為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對他們來說有趣的任務上。要使學習任務更有趣,可從兩方面努力:課本內容和教育軟件。一般來說,課本內容應包含學生容易識別的特征,例如在性別、年齡、職業和生活環境方面與讀者相似的特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嫻熟的使用教育軟件,可以通過它的魅力,有效的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變化的角度加深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形成動態的知識體系,也有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提升。二是教育軟件所呈現的事物具有適當的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三是網絡類教育軟件為學生提供了與他人合作或者競爭的機會;四是教育軟件可以為完成任務的學生提供各類反饋或者精神獎勵。當然,我們的教育軟件也要避免在使用過程當中的意義錯位。
5.3 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在學習體驗中培養學習動機
前面提到,學生在交往過程中能夠體驗到愉悅與快樂,群體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不容易造成個體的挫敗感,一方面由于群體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群體具有更強的心理素質。維果斯基在“最近發展區”理論中提到,教學創造“最近發展區”不僅體現在教室教的活動中,同樣也體現在學習者與能力較強的同伴的合作活動中。皮亞杰的理論當中也提到,規則、價值觀、符號系統和道德等等,要在與別人的交流過程當中才能夠得到內化。我們在對被調查者走訪、談話時,也有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提到了這個方面的要求。他們認為,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獲得一種親身體驗,這樣可以全情投入,學到的知識更多,理解得更加透徹,并且記憶也更加深刻。教師不要依舊例給出教材上的解決辦法,或者生硬的往這些辦法上引導,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自己先行探究。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能夠想出很多富有新意又有趣的方法,我們可以設想這些方法的實用性,可以比較這些方法的優劣從而引起全班學生參與,在數學學習中體會到極大的樂趣。教師因勢利導:“問題都可以在本節課內得到解決?!睂W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找到自己的興奮點和難點,又可以在合作學習中,體驗交往的樂趣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樣一節課下來,我的高效課堂的目的也才真正得以實現。
通俗一點的說,做一道數學題比純粹的抄寫公式更為有效,因為寫做一道數學題本身要求學生重新組織材料及整理要點、重點。許多關于同伴互教活動的研究發現,教者和被教者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5.4 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高中的知識體系龐大,知識結構復雜,考試通常較多。也就是這樣,在我們采訪的高中生當中,有許多學生已經從意識中植入了:“我能力不行”、“我不是學數學的料”、“我基礎太差了”這些自我定位。他們不要談自信,根本上已經放棄了成功的期望,甘于陷在失敗的痛苦中,打算熬完高中生涯。而學校與老師,也理所應當的給這部分學生貼上“差生”、“后進生”等等標簽,有的老師和班級會忽視甚至排斥這樣的學生,有些雖然沒有放棄對這部分學生的教導,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已不對他們寄予任何希望,自然或者不自然的,沒辦法把這些學生與所謂的“優等生”放在同一個待遇水平上。高中生看起來個性十足,往往內心是十分敏感脆弱的,這些外界的評價,對他們造成了難以磨滅的二次傷害。在我還沒有實施策略實驗之前,我曾注意到本校有這樣一位教師,他讓被叫起來回答問題卻又面露難色的學生,幫他選擇一位同學來回答問題,這樣充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當學生在選取一位其他的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肯定會充分的關注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且可能下定決心,我下次一定會好好學。這只是這位老師的一個小小的舉動,但是折射出這為老師對于每一位學生的尊重,他從心底認為,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盡他的最大可能學好數學,這才是教學的真正的目標,而不是以同一個標準,來評判班上每一位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對于一個班級的學生而言,如果已經劃分了固定的層級,那么成績好的學生容易驕傲自滿,成績差的學生容易不思進取,對于所有學生而言,都會失去數學學習的動機。對于中學生而言,老師的評價就能形成自身的定位,進一步勾勒出對自身的期望。我們常??梢愿杏X到,一個學習數學的成績格局經常改變的班級,往往整體的數學學習素養較高,而格局一成不變的班級,情況就會令人擔憂得多。提升低自我效能感學生的自我期望,有利于改變班級格局,形成良性競爭。
5.5 及時評價,正確運用表揚與批評
從我們調查的50名學生中,我們了解到,所有的學生都希望能夠得到自己的老師,對自己真心誠意的表揚,如果這種表揚與肯定,能夠發生在大庭廣眾之下,那就更加值得內心的好一陣歡呼雀躍了。然后我們又詢問了這些學生,如果是被老師在眾目睽睽下批評,或者是老師在你的同學中直接忽視你所作出的任何行為,對你不聞不問,不理不睬,這兩種方式,你會更能接受哪個一些?有超過半數的學生思索再三,認為還是被老師痛罵一番更好一點,這樣不會難過那么久,至少有朝一日還可以將功補過,表現給老師看,至少老師是在關注我,才會對我做出批評,我還有重新得到老師表揚的機會。這個調查結果恰恰與一些文獻上的結論是吻合的。這就提醒我們,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生而言,絕不是一句空話,教師與學生之間,是有著某種情感維系的,那么作為我國目前這種教育體制下的教師,一個老師往往要面對一大班的學生,如何做到讓每一個孩子都感覺能與你敞開心扉,有情感的交流,愿意信服這個老師,進而愿意學習這門學科,就需要使用到及時并且中肯的評價每一位學生的行為,特別是學生采取了一些努力改變現狀的舉動時,教師要能夠及時覺察,及時作出言語上甚至是行動上的肯定。我們常常要求老師們應當要關愛每一個學生,那么我們不應該對每一位學生的評價使用同一個標準。我們的個體既然具有差異性,我們的評價也應當是因人而異的。只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所有的評價如果不及時,那就毫無作用,甚至會讓人忽略今后做出的及時中肯的評價。高中生處于自我角色沖突的敏感時期,多應用表揚和肯定的評價,卻也要避免掉以輕心、隨心所欲的濫用。
有效的應用表揚。課堂教學中,表揚都是對學生正確行為的反饋,主要是用于強調那些恰當的行為。比如說,學生完成得亂七八糟的作業,你卻大加表揚,他可能認為老師的心里只不過把他當成一個笨蛋。所以量變引發質變的原理告訴我們,表揚和鼓勵是件令人愉悅的事,卻也一樣要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