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而教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當前,教師角色的轉換已成為語文課改的主題,縱觀多年教師角色轉換的發展進程,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誤區和缺陷。有些地區信息閉塞,觀念落后,硬件設施匱乏,教師缺少新課程培訓,缺少新課程引領人,評價手段單一落后,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特別是在廣大內陸山區,教師、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習慣于接受式教學;師生關系不夠民主、和諧,老師之間、學生之間缺少交流合作;教與學嚴重分離,這種氣氛,不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與形成。圍繞創新教育,以“新課標”為指引,站在時代的前沿、大語文的高度,給語文教育引入清新之風,給語文教師重新定位,從而構建并形成新的教學理念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學科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語文學科是其它學科的基礎,與學生的關系最為密切,高中語文又是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橋梁,實現由傳統教師向新型教師的轉變,已成為高中語文教師一種理性的、必然的選擇。
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按照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恰當地把握好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關系,用合乎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發展規律的教育、教學方法來不斷提高教學工作效率,這也是高中語文教師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的特殊作用。
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新的評價觀念的轉革呼喚高中語文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引下,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能以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體力行地體現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那么,在新課程標準逐漸推廣之際,高中語文教師角色該進行怎樣的轉變呢?
一、由知識的傳遞者向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轉變
傳統的過于注重知識傳承的教學,在某種程度上,非但不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而且還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與學習期望。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強調,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讓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與重組。
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的主要任務是導學、導讀、導看、導思、導行,給予學生更多自學、自讀、自說、自練和自做的機會。把課堂真正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研究,親身感悟、體驗的地方,而不要把課堂視為欣賞教師講演、被動靜聽和接受結論的場所。應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系,以提高課堂效率和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二、由教學的管理者向教學的合作者轉變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參與者,這表明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過程,將逐漸讓位于師生的互教互學,彼此之間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也就是說,新課程的教學過程將是師生交往、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一)變單一學習為合作學習(二)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三)變講授教學為活動教學
三、由教材的忠實實施者向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者轉變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要革新過去語文教學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活動的弊端,就必須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學科間融合、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新體系。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求語文教師樹立以下三種觀念:課程資源觀、系統優化觀、潛課程觀;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要求語文教師具備以下三種能力:遴選鑒別能力、組合課程資源的能力、協調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朱幕菊主編
3、《語文教育學教程》河南大學出版社
4、郭預衡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漢瀾、王道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