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的菜市場,細雨蒙蒙之后的山林,總給我們一種親切、溫馨,久違了的幸福感覺。徜徉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筆者對“綠色語文”情有獨鐘,并于教學過程中積極實踐、不懈探索,讓高中生在一陣陣“蔬菜的味道”中快樂學習、茁壯成長。
一、關注生命,那是扎根大地的“土豆”
我們會不時地發現有年輕人甚至是莘莘學子因情侶間的小矛盾,父母的教育失策,或者考試壓力等問題會選擇自殺輕生、傷害他人的消息。扼腕之余,我們也應當思考目前生命教育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滲透是否有效。一顆小草、一座高山,哪怕出墻的“一枝紅杏”,都是勃勃生命力的完美詮釋,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中教師,我們更應教育他們珍愛生命。在綠色語文課改理念中,這是雖很普通,卻扎根于大地的顆顆“土豆”.歷經求學的艱辛、求職的顛簸,還有默默地耕耘教壇數年的驚喜與失落,每一名語文教師都對生命有著獨特而深刻的理解,但于課堂之上,我們須通過種種策略、環節引導學生熱愛生命、敬畏生命。教授必修二《我與地壇》一文時,筆者就有意地在以下幾個環節滲透了濃濃的生命教育:
導入環節:筆者向學生們列舉了貝多芬雙耳失聰,卻勇敢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奏響了全世界最響亮的樂音;海倫·凱勒生活在無聲、無色的世界中,卻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我們明白了她對生命的摯愛與永不言棄;還有張海迪、霍金等等,這一連串的名字足以讓我們感喟:生命無價,倍加珍惜!
研讀部分:就像史鐵生遭遇疾病、殘疾一樣,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的旅程中總會邂逅或大或小、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挫折。我們會傷心、悲觀,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自己。即便如此又怎樣,不是還有那個荒蕪冷落的地壇來接納失魂落魄的史鐵生嗎?看到文中作者的母親如此痛心,又堅強地讓孩子重塑對生命的信心,我們又怎么忍心隨意地棄母親而去?
堅持下去,我相信這顆顆“土豆”一定會滋養一個個茁壯的靈魂,在班級學習中塑造一個個“硬漢”形象。
二、豐潤情感,那是清新爽口的“黃瓜”
新課程背景下 ,課程標準首次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維度來闡述語文教學的課堂目標。遺憾的是,在應試教育制度的長期影響下,情感教育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抑或只是將其作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工具、手段,是順應改革表象的點綴與標簽。相比于教書,語文課堂更多的責任在于育人,這既出于學科知識工具性的內核,也是素質教育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世紀英才的需要。在綠色課堂教改理念的影響下,筆者于教學過程中著眼于升華高中生一個個鮮活、悸動的靈魂,依托教材,創新教法,在豐潤學生情感的同時,也促使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輔相成、并行不悖,讓語文課堂掛滿了一條條清新爽口的“黃瓜”.
記得在教授必修三楊絳先生的《老王》這篇課文時,筆者認為它有別于常見的父母之愛,或者感天動地、生離死別之類的文章,須要深入挖掘、引導才能彰顯其蘊藉的內涵,情感的魅力。在組織學生談談讀完課文之后的感受時,一名學生的回答引起了我的興趣,他說:“這篇文章讀了以后,覺得老王是一個很善良、可憐的人,但整篇文章讓我覺得反而有一絲溫暖,沒有絕望與恐怖?!苯Y合這句話,我組織學生開始思考、概括以下兩個問題:1.文中哪些細節可以體現老王的善良與可憐?2.文中哪些細節讓我們感到了一絲溫暖?
很快,學生們就從文中發現了諸如老王愿意車費減半給我們家帶冰塊,并且帶的冰塊比他前任要大一倍,送錢先生看病,不但不要錢,還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等細節都能體現老王的善良;楊先生的女兒送給老王一大瓶魚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癥,為了照顧老王的生計,特意地坐他的三輪等細節也讓我們感到了一絲絲溫暖。在此基礎上,筆者組織學生搜尋生活中類似的人和事,并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或許是教材文本觸動了學生們心靈深處那根柔軟的情感之弦,學生們紛紛地說起了橋墩下的兩個流浪漢,穿梭于大街小巷收破爛的單身漢,還有一家三口都身患殘疾,在小區里打掃衛生的保潔員,談到了與他們交往過程中點點滴滴令人感動的瞬間。
課后,學生們一個個的表情都很凝重,他們似乎從中汲取了某種強大的力量。一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這篇文章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幸福,也讓我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我要努力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為了天底下所有善良而不幸的人?!蔽沂中牢?,因為我不僅摘給學生們一條清新爽口的“黃瓜”,還給他們開掘了一條汩汩流淌的情感之河。
三、品析文化,那是溫和軟潤的“茄子”
對于我們語文老師來說,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品析文化,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他們沐浴著傳統文化的光芒,如一個個溫和軟潤的“茄子”,在綠色課堂的構建中散發著自己獨有的香氣與色澤。
在教授必修二魯迅的《祝?!愤@篇小說時,筆者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了“閱讀文章,尋覓中國過年風俗”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顒又?,學生們從課文中發現了“送灶神”時殺雞、宰鵝、買豬肉、放爆竹“,祝?!钡臅r候只能有男人參加等民俗文化。在這篇小說中,這些傳統的民俗似乎更多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折射出其對底層人民身體與精神的雙重迫害。當然,這是由于小說主題的需要而設計的,學生們顯然沒有落入偏頗的窠臼當中,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引經據典,論述了中華民族“祝?!敝Y的歷史形成與演變過程,其更多的意義在于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又把課堂探究的視角伸向了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清明節等民俗節日,整理了許多詳實的文化資料,并把它們制作成電子小報,上傳到網絡中,引發了不少網民的點贊、評論,也有提出修改意見的。由品析文化開始,到深入的文化探究活動,語文課堂上氤氳著濃郁的“茄香”,在綠色課堂之“蔬菜的味道”中別具一格、三日不絕。
總之,綠色是大自然的顏色,更是欣欣向榮的生命之色。徜徉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們應堅決摒棄急功近利的教學思想,以生命的活力、情感的色彩、文化的氣息、自然的脈動讓語文課堂充滿“蔬菜的味道”,將“綠色課堂”課改理念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霍學林。高中語文教學應體現對學生生命價值的關注[J].東西南北,不恨年華 2011,(21)。
[2]高麗娜,于曉飛。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