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探究的情境,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制作等為學習載體,來確定需要探究的主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方法和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特別是對其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探究性學習最為關鍵的是如何進行問題設計,最難的是如何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所以應設計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問題,注重多樣性與及時性、總結性與階段性相結合的評價想的尤為重要。在課堂上,提出對學生有意義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問題,能夠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探究活動。但是問題不能是深不可測的,而必須是能夠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從可靠地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來解決的,就是說把學生們常問的"為什么"轉變為"怎么樣"的問題。通過提問,使學生在實證的基礎上,根據邏輯關系和推理,找到問題的因果關系及其他合理的解釋。之后,教師對其解釋進行排除或修正,即合理的評價,但需注意的是,無論怎樣,學生只要將他們取得的結果和適應他們發展水平的知識相結合,就達到探究性學習的目的了。最后,學生的相互交流階段,可為他們提供相互提出問題、檢驗實證材料、找出錯誤推理、出實證資料所不能證明的表述以及根據同一觀察資料提出不同解釋的機會。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引入新的問題,加強實證資料在知識和解釋之間的聯系和作用。研究表明:探究性學習中學生自主程度很是重要,要盡量使學生投入到自己發現問題或深化探究問題的活動中去,才可以顯示出探究性學習方法的最大效果。
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對高中學生的要求,除了應該學會系統的觀察外,還應能夠進行精確測定,并會確定和控制變量。在學會查詢、檢索、收集、組織、總結并解釋數據的基礎上能夠預測和構建知識模型,并可以通過批判性和邏輯性思維建立證據和解釋之間的關系,數學教學則更能體現這種學習方式的靈活性和有效性。那么,如何讓探究性學習真正地走進數學課堂,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良好的探究情景,充分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嘗試、一種試誤、一種發現,所以,遇到問題或發生的錯誤時正常的情理之中的事。對于教師而言,善待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教學方法,尋找問題所在,然后對癥下藥,再解決癥結,其效果則要高于知識的直接傳輸。久而久之,能夠引導學生積極的去探索,給學生創造一個相對自由、安全、寬松的心理環境,從而營造出濃厚的探究氛圍,這是學生"探究"的前提。在傳統教學中,數學一般算作較為枯燥的學科,在實際教學中,我較為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知、操作和語言等外部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交融與統一。如此一來,學生的思維會處于活躍的狀態,其創造潛能也將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二、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若要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需要創設一個充滿疑問的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問題要為了解決某個問題、研究某個數學規律而設置,這樣的探究問題的背景本身就是一個問題,這樣的問題背景從學習需要出發,又能聯系實際應用,在解決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自我實踐和自我實現的機會,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沒有問題,不會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多少的痕跡,也不會激起學生多少思維的漣漪,只有產生問題,才能將知識的認知過程當做問題的解決過程。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升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我們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所以也必須要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學習數學。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心理學家加里培林也認為,"內潛"的智力活動最初都是從"外顯"的操作活動開始的,外顯的活動可以經過出聲的語言、無聲的語言而達于思維。有效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在點撥學生動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之后,將其分成7個學習討論組,以提出的問題為開端和主線,經過多位同學討論后,還應以問題為終結,在此過程中,解決問題的同時,又提出新的問題,如此反復,在溫故以往知識的同時更易于接受新知識,使學生們在心理上留下余味,為以后的學習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要想有序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組織工作"是必要的前提,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平時表現每八個人為一個小組,采取分層教學,優生帶差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指導組織結果評價,鼓勵學生發揮個性特長
探究性學習的評價內容應包括態度、情感、技能、能力以及結果等幾個方面。必須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要強調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和活動的全面參與。作為教師,我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是否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有責任感,是否積極參與、主動協作并提出探究設想和建議。同時,要全面掌握各個學生與之相對的技能水平,并適時適當地對每位學生進行評價,靈活掌握評價標準,以致激發階段、水平不同的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考查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同時也要通過前后幾次的活動進行比較來評價他們的發展狀態。在實際教學中,我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評價與組內個人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為促進學生的基本素質充分而各有特色的發展從而達到基本標準。
總之,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打破傳統課堂的新的教學模式,給予了學生一種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讓這種學習形式走進中學數學的課堂,是當今課改對教師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充分發揮特有的組織、引導、調控作用,在親身參與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產生思維碰撞,帶領學生去主動尋求知識,因此,作為現代教育的前線工作者,我們必須了解探究性學習的本質和開展方式,為教學提供更為先進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