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視對古詩詞的誦讀教學
誦教學是開展高效的古詩詞教學活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學生通過誦讀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去誦讀古詩詞。教師也要讓學生把握一些誦讀的節奏和技巧,在誦讀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感情色彩的表達,強調重點詞句,讓學生去體會詩詞中的優美意境。誦讀要把握好初讀、細讀、精讀以及熟讀等幾個階段。初讀階段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生要能夠讀懂、讀準。細讀階段主要是要求學生要耐心細讀,通過細讀能理解詩詞的內容;精讀階段則需要學生抓住其中的重點,在誦讀中要有所感悟;熟讀階段則需要學生理解詩詞內涵的基礎上力爭會背。此外,教師還要督促學生去背誦一些優秀的古詩詞,這對于陶冶學生們的情操,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等方面都是非常有用的。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定期舉辦一些背誦競賽,既能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又能強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
二、通過類比鑒賞來品味詩詞的意象
詩詞中的物象、詞句通常蘊含著多重意象,在詩詞教學中,可以通過類比思維的培訓,這對于提高學生們的鑒賞能力是有很多益處的。比如說,詩詞中的"梅花"象征著高潔、堅韌的品格,詩詞中,我們常見的"菊花"則象征堅貞高潔;"鴻雁"則是思鄉懷親之標志。此外,古詩詞中的一些"蘭花、竹子、松樹、蓮花和梧桐以及杜鵑"等也都是經常被采用的物象。除此之外,古詩詞中還常通過諧音字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感,比如說"柳"和"留"是諧音,常借"柳"字來表達挽留之意,因此也就有了折柳送友的習慣,例如《折楊柳》和《雨霖鈴》這兩首詩就是最好的例證。"蓮"和"憐"也是諧音,這兩個字一般是和愛情有關的,南朝樂府的《西洲曲》中就是借"蓮"字來表達出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切思念與對愛情的純潔之情。
詩詞的類比鑒賞也可以是同一詩人不同時期所創作的作品進行比較,也可以是同一類型的作品,不同作者之間進行有效的類比。很多詩人由于其個人的經歷以及社會背景的變化等,也會促使他們的思想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是能夠在詩人的詩作之中能夠體現出來的。比如,比較李清照的《醉花陰》與《聲聲慢》,前期的作品《醉花陰》這首詞中的描述主要是閨中少婦的"閑愁"和后期的作品《聲聲慢》中的國破家亡中的"濃愁"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的。通過類比鑒賞,也有助于學生對詩詞中隱含著的一些意象品味得更加的真切了。
三、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在鑒賞詩歌教學時,教師適當地引入比較法進行教學,可以促使學生更為深透地了解詩詞中的一些思想感情、詩詞的風格特色以及表現手法等,通過比較學習能夠擴展學生們的學習內容,開闊他們的視野范圍,增長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知識。相同題材之間的詩可以進行比較,相同背景的詩詞也是可以相互比較的,同一作者的詩也是可以比較的,同一風格的詩也能加以比較。此外,有些詩的寫作背景、詩的題材、作者風格以及詩詞的寫作手法等各不相同的詩也是可以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通過比較學習,能夠突出詩詞之間的共同性與差異性,通過比較還能夠分出高下優劣來。通過比較學習,還能夠提高學生們的語言感悟能力、詩歌鑒賞能力,提高學生們的文學修養。在拓寬他們的視野范圍的同時,還能增強學生們的合理想象。
例如,在欣賞李煜《虞美人》這首詞時,語文教師就可以抓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話進行講解。
大家也都知道古典詩詞寫愁的佳句也有很多,這樣能夠引導學生把自己所知道的關于寫愁的句子一一地說出來。學生們也都紛紛發言,例舉了大量寫愁的句子。比如秦觀的《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詞人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胙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等。還有很多很多,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抓住學生們說的同時,迅速地把這些句子一一地寫在黑板上,并且讓全班學生進行討論這些愁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情感,還有就是特色有何不同之處。學生們在教師的倡導下也都紛紛發言,最后也能使得詩詞教學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強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表達能力
任何詞語的表達都是需要通過語言來傳達出來的,尤其是古詩詞,更是需要用優美的語言加以表達,才能更有效地突出詩詞所要傳達出來的意境,因此,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們鑒賞詩詞的時候,要加強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優美的語言將詩詞的一些優美的意境表達出來,然后再引導學生把握古詩詞所要表達的精神,教師還要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能力。這樣能夠促使學生在探究、欣賞古詩詞的過程中鍛煉、發散自己的思維,逐漸地提高自己對美的鑒賞能力,這樣的教學也能夠真正地為學生學習古詩詞打好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應該把培養學生對詩詞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詩詞的鑒賞能力當作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去主動完成。在欣賞的過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只要能夠讓學生真心地喜歡上詩詞,在學習中理解詩詞的內容,進而去體會詩詞的意蘊,感受詩詞的藝術之美。讓學生們在學習中能享受到學習詩詞帶給他們的獨有樂趣,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還能夠提高語文詩詞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蓉。中國詩學史話--詩學義理識鑒。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1.
[2]謝珊珊;高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淺論[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年03期。
[3]齊秀萍。抓住意象,抓住詩詞的靈魂--高中語文古詩詞意象教學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12,10(8):63-65.
[4]安權虎。如何提高中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06)。
[5]何曉燕。誦讀闡釋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教師,201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