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語文教學中應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辈剪敿{也曾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乃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內部的興趣?!庇纱丝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才能真正調動出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由于多媒體的介入,為孩子們提供了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配音,能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和新奇感,使他們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積極探究者。 教師在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中,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恰當使用多媒體動畫效果,能馬上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閱讀教學開設一個良好的開端。 如教學語文課本第三冊《水鄉歌》這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揭題談話的:“同學們,我們的家鄉就是一個美麗的江南水鄉,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里,你有沒有仔細欣賞過它呢?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細細地去欣賞水鄉迷人的景色?!比缓蠖嗝襟w把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人家以及在夕陽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湖面,一一顯示在屏幕上,在優美柔和的《太湖美》的樂曲聲,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被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色所吸引,一個個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屏幕,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精神異常振奮。動畫情境成功地創設了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既開啟了學生求知的大門,又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2 要創新使用教材,設計體驗性活動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是無法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只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在教學中,創新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多媒體技術能模擬仿真,化抽象為形象。它不僅能展示文字、圖片、圖象、聲音于一體,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的感官接受刺激,發展了思維能力,拓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加深對事物的理解,這樣,大大降低了學生認識的難度,變難為易。 如蘇教版語文課本第三冊 《動手試一試》 一課中,“端”、“丟”、“漫”這三個動作用得非常準確,要指導學生好好理解。 這三個動詞都是表示科學家做實驗的動作的詞,但有一定的連貫性,要讓二年級學生理解這三個動詞的連貫性, 體會作者用詞準確是有一定難度的。 我在上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通過軟件的動畫演示,形象具體地展示了科學家做實驗的一連串的動作。孩子們都睜大了一雙雙好奇的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畫面。 動畫效果不僅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使他們對這三個動詞的區別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接著,設計一個“我是小小科學家”的體驗性活動,讓學生模仿科學家自己動手試一試,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加深印象,這時,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協調一致,充分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內涵。 復述課文這個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3 要創設輕松愉悅情境,進行探究性學習
語文教學應當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以漁”。 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所傳授的知識 ,必竟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們學習的方法。 只要孩子們掌握了學習方法,他們就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學到比在課堂上還要多的知識,而且這將使他們一生都受用不盡。 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注重教師傳授知識,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由于多媒體的介入,為學生的自學提供了更大的幫助和可能性。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的音樂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戲,把學生帶入了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積極進取,使學生會學、愿學和樂學。如教學語文課本第三冊《小鷹學飛》這篇課文時,在談話看動畫欣賞,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后,適時引導他們自學課文,提出了這些自學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理解詞義。 (2)劃出反映小鷹學飛態度的詞語。(3)想想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對于第一題讀準字音,理解詞義這一點,通過多媒體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做到。 學生們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詞,就可以電擊鼠標,打開資料庫,自己查閱,比起查字典來,節約了許多時間。 這樣,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自學任務。至于第二題,學生們眼睛看著屏幕顯示的畫面,耳朵聽著多媒體的介紹,再開動腦筋想一想,就不難把答案找出來并顯示在屏幕上了。 第三題想想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這一題比較難,但是只要積極思考,總能想得出一些的,如果實在想不出,那么學生把它記下來,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學生聽課的時候就更有針對性了。這樣的課堂教學,由于有了多媒體技術的介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既面向全體學生,又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4 要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語感
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 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情感體驗,使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多媒體技術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延伸和拓寬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和動畫,傳遞教學信息,解決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學難點,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加速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 因此感情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由于采用了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了生動具體的圖像,使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課文,也更容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再配以適當的音樂,讓學生能更投入地朗讀課文,朗讀就能取得更佳效果。如我在教學第三冊《2008!北京!》這一課時,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申奧成功的錄象,再現了那晚天安門廣場人流如潮,歡聲雷動,鑼鼓喧天的熱鬧景象,人們奔走相告,振臂歡呼,把學生帶入歡慶的氣氛中,讓學生身臨其境,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發,這時候再讓學生帶著喜悅,激動的感情朗讀,就收到了最佳效果。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切地體會到,只要抓住教學契機,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F代信息技術給原本讓學生覺得單調的語文課,注入了一股甘泉,給語文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人人參與學習了,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語文課堂教學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M].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