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 不僅是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字詞、讀音、寫作,更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藝術修養的重要課程。 學生閱讀、寫作、觀察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對于其他科目的學習也大有裨益。 所以,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教育界普遍重視的課題。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心得體會。 筆者認為,要提高課堂效率,增加師生互動,激發學生興趣,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改進:
一、教師要減少知識灌輸,加強課堂引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我監督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和記憶教材知識點。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教師要減少知識灌輸,相比教學結果,要更加重視知識的獲取過程和學習策略,在教師適時、適當的引導下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索未知的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自覺地緊跟教師的課程計劃和教學思路,配合教師問答,提高知識點的理解和消化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改變人云亦云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形成自己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思維模式。 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化成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從被迫識記知識點,轉化成積極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培養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遨游于語文知識的浩瀚海洋。
二、教師要改變過去“粉筆+課堂”的單調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技術優勢,活躍課堂氛圍,增加師生互動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 教師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學生只能被動聽講、做筆記,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氛圍沉悶,節奏拖沓、冗長。 久而久之,學生和教師都會產生厭倦心理,高效課堂成了無稽之談。 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可以充分運用圖片、 動畫等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強烈畫面感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其課堂參與性。 多媒體可以把靜態的文字描述轉化為動感十足的視頻、動畫,充分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文章朗讀、音樂伴奏、游戲設置、影片播放等多種手段,提高學生興趣,從“知之者”轉化成“樂之者”.
比如,在進行《林黛玉進賈府》的學習時,可以把情節復雜的文章分成幾部分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后,進行視頻影片的觀賞,更身臨其境、生動直觀地感受黛玉當時的處境和心思。 把黛玉進榮國府的過程分成初進榮國府、 拜見親戚、 共享晚膳的過程,這樣分階段、分步驟地進行課堂教學,可以更好地借助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知識點的理解和感悟。
再比如,學習《沁園春·長沙》時,可以引導學生跟隨錄音和圖片感受湘江畔的金秋美景---“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體會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在多媒體營造的立體環境中,跟隨有感情朗讀、視頻播放,感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懷。
另外,生動形象、清晰自然的多媒體教學形式, 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文章的詞藻美、畫面美、意境美,利于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品位的提高。 比如,講解《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 在海量的網絡資源中搜集相關圖片和動畫,更新課件,讓學生感受文章營造的美妙意境。
三、利用課堂游戲、分角色朗讀、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創建情景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
創建教學情境,增加師生互動,不失為一種提高學生參與性和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利用分角色朗讀課文、角色扮演、詩詞朗誦、課堂游戲等多種藝術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課堂積極性。
比如,在學習曹禺的話劇《雷雨》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扮演四鳳、周萍、周樸園、繁漪、周沖等幾個主要角色。 在臺詞背誦、角色扮演、資料搜集中,活躍課堂氛圍,增強語言表達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在表演中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 體會文章主旨和內涵。
再比如,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文言文時,可以讓學生輪流扮演兩個主要角色,根據教材的情節發展和自己的感悟進行臺詞、動作、 表情的設計, 從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提高動手、動口、動腦的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多管齊下,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 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從而激發學習熱情和探索未知的欲望,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昌。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4(07)。
[2]左茉。淺析合作式學習教學策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教學通訊,2014(03)。
[3]李曉杰。淺析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4(27)。
[4]韓麗娜。淺談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J],2014(23)。
[5]齊海燕。高中語文教學對激發學生潛能的探討[J].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