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 》 強調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效性和高效性,然而不少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好像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 索然無味、亦步亦趨、無所是從,學習成績不理想,從而導致課堂效率大大降低。 面對這種現狀,擺脫困境、提升課堂效率成為擺在語文教師面前最迫切的問題。 如何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在課堂中更有效或更高效地學習呢?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的備課中,必須考慮如何教會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不斷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好的學習習慣是實現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保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各自特點,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其主動學習的習慣, 以期達到課堂的有效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大膽嘗試了“學案導學”和“合作互助”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效能。
一、精編學案,明確要點,積極參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 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教學法的核心是教“學法”,以“學案”的形式先交給學生,讓學生借助“學案”自學,了解新課的內容知識,學會概括、總結知識網絡,優化知識、能力結構,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自主學習。
(一 )首先 ,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在我國的現行教育體制下,教材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它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同時也影響到各種考試的取向。 學案導學是以“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疑為主軸,動為主線”. 這就要求教師在制定、 編寫學案的過程中要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材,通過具有啟發性的內容,有層次性、梯度性的問題設計,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從整體上體現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和整體化。
(二 )教師要群策群力 ,精編學案學案的編寫不是一件簡單的思維展示,它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廣益。 集體備課則最大限度地做到了資源共享,減少了教師個體教學中的不足和失誤。 因此,學案的編寫應該是同年級語文教師集體備課的結晶。 教師根據不同的課型和教學任務, 經集體討論、研討, 編寫出一個較高水平的導學方案,在課前發給學生。 教師向學生提供的學案,要做到學習目標具體明確,內容全面,重難點突出;在內容編排上也必須要與教學進程同步。 學生根據學案的要求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發現問題。
二、布置預習,自學研討,生生互動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 ” 課前預習是每一個學生進入新知識點學習的必須完成的步驟。 做好預習工作,不僅能讓學生最快地進入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同時學生通過自學能夠提前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師教學的展開。
語文課堂教學的前提就是學生在上課之前對文本的預習,這個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 這就要求教師要提前編寫并下發本節課學案。 學案的設計包括重難點、教學環節、課堂檢測、課后反思。 教師布置和設計的預習任務要符合新課程標準,其難易程度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際情況安排,從簡單到復雜, 從課文的字詞到句子的理解,再到文章的篇章結構、主題把握等等。 在學生預習時,教師要提出具體要求,對預設問題進行必要的指導。
首先,學生按照學案中的預習目標課前預習;課上,針對預習中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負責帶領本組成員共同研討、解決,可以組內結對,組與組之間結對。 這樣既能督促同組同學間的熱情互助,也促進了生生互動。 其次,對學生課前的預習要有檢查和落實, 預習不是做樣子,也不是走過場,要一一檢查落實,督促其養成良好自主學習習慣, 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樣,課下、課上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全被調動起來了。
三、分層導學,通力協作,攻疑克難
學生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對象和主體,同時也是學案的直接應用者。 因此,教師在編寫學案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學情, 依據學生情況設計學案, 力求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從而使學案更有效的輔助課堂教學。
要讓學案充分發揮它的有效性, 學案問題的設計就要有藝術性。 教師一方面要深入教材,領會教材的意圖,明確教學的目標,同時還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同學, 了解其個性差異,有針對性地設置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讓成績薄弱的學生也有機會參與到問題的研討中。 問題設置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活動,通過思考、分析、歸納、回答、匯報,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同時還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程度不同的現狀,給學生適當分組,囑咐組長給小組內學習不佳的學生降低學習難度,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檢測結果增減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 不僅為全體學生創造了學習的機會,同時小組長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為了更好的發揮組長的作用, 一定要給他們更多的管理組內成員的權利:監督檢測、幫助提高、強行執行。 就這樣,一個個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動下展開了組內的競爭, 同時小組間也激烈的競爭起來, 全班的學習熱情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大家你追我趕、互幫互助、通力合作,形成了較好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教師在學生疑難研討的同時, 對各組的疑難進行點撥, 并指導學生根據小組討論及教師指導后討論出的結論整理筆記。 這樣一來,學生整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成果展示,交流點評,共同提高
在完成教學要求及既定目標后,教師應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對本節內容進行交流。 交流的內容應包括完成目標情況、學習能力以及學生表現等多方面。 各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進行學習成果交流, 對于典型的問題,教師要適時點評。 教師從學生展示成果中幫助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方法概括、 規律總結、重點回顧等,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師和學生進行課堂反思,教師本人、學生代表發言,共同探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使課堂效率更上一層樓。
總之,“導學學案” 的使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問題, 創設了一種主動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 使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有了可靠保證。 同時,學生的熱情參與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了體現。 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 創設了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語文教學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