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 換言之,情境教學,即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語文情境教學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調動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 經過思維的內部整合,學生就會頓悟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諸如語言描繪、詩歌朗誦、角色扮演等,都是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 其中也就必然存在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由此可見,情境教學能起到一種喚醒或啟迪智慧的作用。 孔子有言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睆闹?,我們看到了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重要性。
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 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在教學實踐中, 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反映在作家頭腦里的產物。 所謂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就是要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積累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生活體驗,增進其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講究“ 切己體察”“ 披文入情”“ 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情境的創設要從實際出發, 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要從學生的身邊環境、生活常識、學習經驗出發, 要考慮學生能否接受。 強調情境創設的形象性,其實質是要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我們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該是形象具體的,看的見摸得著的,能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使學生能夠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范圍和時間的限制,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又能促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互動發展, 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并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和升華。如評講《 何容何許人也》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化身為“ 老舍”,向同桌娓娓道來,講何容的性格,講何容的交友,講何容的生活。 當學生也像老舍一樣成為何容的朋友時, 那作者的創作意圖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誘導學生身臨其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情境教學有兩個重點:進入角色與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先假設自己是課文中的某某, 進行心理上的接受與融入; 扮演角色則是擔當這一角色進行表演,進行行為上的再現與創造。 由于學生自己進入、扮演某一角色,該角色就不再是書本上的單薄形象,這樣,學生必然與課文中的角色拉近了距離,能很快地將知識與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感知, 很自然地加深內心的體驗與感悟。因此,可以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分角色朗讀或將小說改編為劇本進行表演。 前者著力創設情境,開展多層次、多視角的讀,讓學生置身其中,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增進對課文的理解,優化自身的綜合素質;后者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設身處地,如臨其境,更真切地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把握作品的精髓。
三、指導學生推己及人體驗他人的豐富感知
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種本能,比耐登的實驗證明,在人身上天然存在接受暗示的能力。 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諾夫也指出“: 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 ”因而在他的《 可暗示性》一書中,“ 可暗示性”就成了“ 可教育性”的同義語。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尤其是來自同為學習主體的同學,比身為教學者的教師更具有易被學生接納的暗示性, 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深學生的理解能力。
莊子認為學習是“ 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的過程。 只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狀況進行教學,學生才學得樂、學得通、學得活,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價值、有意義的教學。教師不再是“ 權威者”,而成了“ 同行者”;教師不再是“ 獨舞者”,而成了“ 伴舞者”;教師不再是“ 牧羊人”,而成了“ 引路人”. 加強暗示性,能使學生于不經意間體驗他人的情感與體驗,從而豐富自身的理解與認知。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認為“: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學習也是如此。優秀的教師會調動各種手段,創設必要與合理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與作品中人物對話,與作者對話,調動一切已有的認知與積累,積極體驗感悟,自主探究學習,互相交流展示,在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走進那個時代。 盡管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多種多樣,不同的學生都有能力、有可能完成學習任務,但只有積極主動、沉潛深入,才會出現“ 快樂著作者的快樂,痛苦著主人公的痛苦”的情感共鳴;只有互動合作,交流爭鳴,才會出現“ 一份快樂,兩人分享,就變成了兩份快樂” 的美好圖景?!?我的課堂我做主”“ 你的課堂我參與”,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時刻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人人主動學,時時主動學,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就會空前提高。學生的興趣濃了、熱情高了、爭論多了,理解自然也就深了!
總之,不論是鮮明的圖畫、生動的錄象、美妙的音樂,還是形象的表演、精妙的語言等,只要恰當運用,都能創設出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快速進入新的文本情境。 而在實際的操作中,教師應當根據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手段來創設情境。 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這樣才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 教師設計的情境,要能在教學中自然延伸。 教師要把握整節課的重點和大情境,用一根主線連接各個小情境, 使各個教學板塊之間相互聯系、緊密結合、環環相扣,整體推進課堂教學。同時,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 情境創設也應該是動態的,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并根據學生的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情境,優秀的課堂還可以將情境延伸到課后以及下節課。 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更為高效,思維更為活躍,體驗更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