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設計發展探究
【第一章】新時期建筑創作問題探析緒論
【第二章】我國建筑創作(設計)機制的演化及現狀
【第三章】建筑創作的實態調查
【第四章】市場經濟特征影響建筑創作機制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建筑創作行為及特征研究
【6.1 - 6.4】建筑創作的發展趨勢、理想目標及基本思路
【6.5 6.6】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創作機制體系的建構
【結語/參考文獻】基于市場經濟的建筑創作機制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建筑創作的實態調查
3.1調查目的與方法
為了更好的進行建筑創作[23],協調好建筑創作過程中各方面的因素,我們開展了兩項實態調查:
3.1.1問卷調查
調查的問卷是在香港城市大學薛求理教授《中國建筑師及其設計實踐》[4]的調查問卷和同濟大學的余琪《關于建筑師職業身份認同的調查報告》的調查問卷[20]基礎上設計出來的,有10道問題,主要統計青年和中年建筑設計人員的建筑創作過程中的思想和觀點,運用統籌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力求客觀的揭示出真實的趨勢。這次實態調查問卷一共發放了150份,其中有效問卷140份,符合要求。同時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盡可能統計不同地方、不同機制、年齡范圍盡量全覆蓋的各類設計師。調研的主要單位有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西安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水電西北勘察設計院、上海堯舜建筑設計院西安分院、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商業建筑設計院、上海復旦建筑規劃設計院等七家單位。
3.1.2實地調研
選擇事業單位、傳統機制下的國有企業單位、改制后的國有企業單位、民營設計企業等各種不同類型的設計企業進行實地調研,仔細記錄他們的運營情況和較為真實的建筑創作流程,與建筑創作人員進行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和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整理、分類、歸納、總結,從而總結出在實際運行中,各類不同機制下的設計機構的真實情況,為本文的分析提供基礎材料。
3.2調查問題及分析
1、您在參考資料翻閱的同時,腦海中想的是什么?(答案可多選)
A、看能不能在第一時間找到與設計任務相符的設計事例。(46.2%)
B、看能不能在第一時間找到相似的解題參考方法。(21.8%)
C、看能不能將翻閱的資料中需要的內容收集在一起以備將來使用。(12.6%)
D、想起相關的經歷從而獲得建筑創作的靈感。(19.4%)
分析:建筑創作在搜集前期設計資料階段就已經明確的傳達出不同信號的設計想法和不同的創作解決的途徑和辦法,這種不同和差異在創作開始之初就已經基本決定了建筑創作成果的差異和最終表現結果,通俗點說就是創作成果是原創的還是把別的作品稍加改動后用到自己的創作當中。
2、你查閱設計資料的時間在哪個創作階段?
A、建筑創作的總體構思階段(23.9%)
B、建筑創作的平面構思階段(27.8%)
C、建筑創作的立面構思階段(36.2%)
D、建筑創作構思的表達階段(12.1%)
分析:在這個項目的調查中很明確的傳達出了一個信號,那就是建筑造型是各個方面關注的主要問題,甚至超過了總體構思和功能布局這兩個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建筑造型不僅在日常的工作中為甲方和其他各方面所關注,而且也成為建筑創作人員進行創作首要關注的方面,是唯造型論的具體體現,為什么會出現百城、千城一面,恐怕與此有很大的關系。
3、假如在創作過程中,手邊沒有效果圖書籍,您認為會對您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A、無所謂,憑經驗會起到作用。(25%)
B、沒有也行,但對我的創作會有一些影響。(28%)
C、影響較為嚴重。(36%)
D、影響嚴重到無法進行創作。(11%)
分析:美國人工智能和認知心理學家赫伯特·西蒙認為:大家能夠在印象里和資料中找到相關的知識,并把它融合在自己的成果當中[5].而極度的依賴設計資料,特別是外觀造型書籍給我們的創作帶來兩種結果:首先創作成果將不再在是你自己的構思,也不會完全貼切展現建筑物本身所生長的環境和氛圍,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那么建筑物就丟失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其次對年輕建筑師的成長有害無益,這也是目前國內建筑師成長緩慢地原因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建筑造型方面的書籍的使用頻率會逐步降低,這種反比例的關系可以從調查結果的分析中得出。
4、您對業界存在的模仿或抄襲現象如何理解?
A、設計人員工作繁重,存在抄襲現象可以理解。(40.2%)
B、設計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是一方面原因。(28.8%)
C、不可能每個建筑都保持原創,借鑒是必須的。(24.2%)
D、感到不屑。(6.8%)
分析:對于業內存在的模仿抄襲現象,從調查問卷當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訪者都理解和認同,這說明模仿是有一定群眾基礎的,這就值得我們對模仿想象進行進一步的認識。至少從目前的狀態上來看,模仿現象的存在可能是一種創作者常用的一種創作過程模式,但模仿行為的把控不當的話,容易造成不好的后果,如何在模仿的基礎上提煉出自己需要的內在精神是創作的方向。
5、項目的設計成果能夠被甲方及相關方面認可的核心是什么?
A、是一個比較均衡的設計,好的創意不多,也沒有大的紕漏。(29.2%)
B、創意好,特點多,成分滿足出各方需求的同時又有地方特色。(32.1%)
C、功能基本合理,與甲方的要求結合緊密,能夠很快得到實現。(16.4%)
D、沒有突出的亮點,最大的特色是節省投資。(22.3%)
分析:建筑師的建筑創作不能脫離開社會的大環境和創作賴以生存的基礎,建筑師內心的自我評價與社會和公眾的認可緊密相聯系的,在保證沒有大的紕漏的前提下創作一個具有新意、地方特色好的作品是設計者的共識,但是目前階段他們需要更多地結合一些因素,比如實施的可行性,建筑造價的問題等等。
6、在現階段的社會環境中,影響設計的內部因素有哪些?
A、受項目的特殊要求(12.8%)
B、受時間的約束(21.2%)
C、受具體技術要求(23.4%)
D、任務量大(23.4%)
E、設計周期短(19.2%)
分析: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受訪者對建筑創作的內部環境還是感到有較大的約束,一方面受訪者受到來自任務的具體要求的約束,另一方面還受到了一些具體的技術上的要求和約束。讓受訪者往往感到無所適從。從而增加了建筑創作的一些難度。
7、在現階段的社會環境中,影響設計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A、項目方的約束(28.5%)
B、單位領導的約束(16.2%)
C、項目費用的約束(35.5%)
D、項目時間的約束(19.8%)
分析:對于當下的建筑設計外部環境方面來說,感覺建筑師怨言頗多[23].大部分的設計師對建筑設計的外部環境感到不滿,尤其是在設計費用不及時、較低廉的情況下,勞動強度大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情況下,由于項目方的不專業帶來的反復修改更是難以讓設計師難以集中精力進行創作研究,反過來也影響著建筑精品的出現。
8、建筑創作的決定者是誰?
A、設計者本人(40.5%)
B、項目方(占31.3%)
C、行政長官(占15.8%)
D、主管領導(占12.4%)。
分析:在建筑創作的過程中,建筑師往往并不是方案設計的唯一主導者。在這個過程中,建筑師往往受制于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和制約。也就是說建筑師還仍需在這幾方權利中,尋求平衡點。
9、您認為目前導致有些設計作品品質低劣的因素有哪些?
A、時間倉促(38.4%)
B、設計費低廉(30.6%)
C、人員素質(27.7%)
D、技術因素(3.3%)
分析:這表明導致設計品質的低劣的因素不是創作的硬環境的原因,而是軟環境的原因。與薛求理教授2003年所做的調查相比較得知,時間倉促上升了近6個百分點,但是技術因素卻下降了近3個百分點。這說明,設計任務量這些年有增無減,但是設計技術卻不斷的再提高。
10、請將下列設計階段的工作的時間折合成一周內的天數
A、與甲方會談及準備階段(約0.9天,占15%)
B、建筑創作階段(約1.2天,占20%)
C、方案及施工圖繪制階段(約2.4天,占40%)
D、協調工種階段(約0.4天,占6.6%)
E、施工配合階段(約0.4天,占6.6%)
F、組織新的設計任務(約0.7天,占11.8%)
分析:在所有列出的項目中所占時間最多的是圖紙的制作時間,與建筑方案設計的時間相比,說明設計階段的工作重心有所偏差,用于構思和創作的時間明顯偏少;而所占時間最短的兩項分別屬于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協調,說明在內部配合上和工地的實踐時間偏少;組織新的任務花耗時間不少,表明任務量大,同一個人可能會被安排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設計任務。所有以上的程序都在漸漸的消耗掉建筑師建筑創作的時間。
由于國內的設計單位均有加班的現象,因此將一個星期工作時間確定為六個工作日,通過對工作時間的統計和分析,對合理安排建筑創作的各項步驟可以提供一個客觀的基礎。
3.3實態調查的總結
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兩種方式收集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統計和分析,我們大致可以歸納總結出設計工作的如下觀點:
1、建筑創作作為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的結合體,既有理論方面的要求也有實踐方面的要求,而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們都會產生各自的觀點,因此建筑創作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而研究這個過程的學者們也就自然的會產生自己的各自不同的側重點,這些側重點在某種程度上說既是對的又是不全面的,他們更多地集中于某些方面、某些因素的單獨作用,而現實生活中這些因素是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的,所帶來的結果往往會更加復雜。
2、將現階段的建筑創作過程總結劃分成若干類型,每個類型的處理辦法、措施以及結果匯總提煉為解決這個類型的通用的定律,使得建筑創作過程從一種無規律、無序的創作進展到有規律、有序的創作,便于設計師們盡快掌握基本規律。換句話說,形成具體的理論模型,尤其是在建筑創作開始的時候就形成具體的模型是設計過程的必要因素[6].
3.4小結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全面細致的實際現狀資料是總結出論點的基礎和前提。從這一點上來看,本章節所擔負的責任是重大和決定性的,所以在調查的方法上我們采用了問卷調查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形式,做到調研形式方面的全面覆蓋;在機制上調研了國有和民營兩類企業,做到機制調研方面的全面覆蓋;在調查人員上盡量了解老中青幾代設計師的想法,做到在調查人員范圍方面的全面覆蓋,通過這幾方面的細致工作帶來了較為豐富和全面的第一手資料,為下面的工作提供了資料保障。通過對基礎資料的分析,明確了建筑創作過程的復雜性,在對這種復雜型分析的過程中揭示出的針對不同類型運用不同解決方法,并使這種方法成為相對客觀的一種規律加以推廣和運用,這就是要建立具體的理論模型,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建筑創作過程應該對應不同的理論模型,只有這樣的深入研究才能使建筑創作全過程真正走向有序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