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經過幾千年歷史變遷,中國建筑不斷的發展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體系和藝術風格,中國古建筑從材料選擇到結構方式及各個構造節點的細部做法、細部裝飾,都有完整的傳統技術,雖然由于建筑類型、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民族特點等形成了中國建筑的多樣性,但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封建等級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在建筑文化理念、規劃布局、形式風格、細部處理及具體技術做法,這就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統一性。仿古建筑的屋面種類繁多,而且屋頂的形式、屋脊做法和裝飾物,以及采用的屋面材料等,都能反映出建筑的等級,建筑的使用性質、類別,建筑物業主的身份、地位等,在這些方面都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規定,是絕對不可逾越的。
仿古建筑屋面按房屋類別分為廡殿屋頂、歇山屋頂、懸山屋頂、硬山屋頂、攢尖屋頂等,按屋面檐口的層數分為單檐屋頂和重檐屋頂,按瓦材的材質分為琉璃瓦屋頂、布瓦屋頂和小青瓦屋頂,按屋脊形式分為尖山頂式屋頂和卷棚頂式屋頂。仿古建筑屋面不同方向的坡度相交,構成了多種多樣的屋脊處理樣式。根據屋脊所在的位置不同,分正脊、垂脊、戧脊、博脊等。根據砌筑的方法不同,分為清水脊、皮條脊、鞍子脊、空花脊等。本文僅以小青瓦屋面為例,闡述在仿古建筑的小青瓦屋面施工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1 前期準備
為確保安全生產,在蓋瓦時需做操作用蜈蚣梯及堆瓦用蜈蚣梯,根據各自需要量配制,蜈蚣梯必須兩邊屋面對掛同時操作,要保證綁扎牢固,同時蜈蚣梯要用棉紗包扎不能損壞防水層,蜈蚣梯壓在鋼筋網上鋼筋網與防水層相接處要用層板或棉紗隔開防止損壞防水層,蜈蚣梯每移動一次都要檢查防水層,如有損壞,必須修復后才能蓋瓦。配備砂袋,用一般袖套裝滿砂,兩端用鉛線扎牢,放在瓦屋面上,用于行走時防滑及搭設調脊腳手架。配備泥斗,用于運送蓋瓦砂漿,為保證安全,不能用桶運送砂漿,必須用泥斗運送,泥斗的做法用細帆布,在布頭兩端加麻繩綁扎牢,麻繩扎在兩根細竹或細木棒上,便于手提操作。制作木制三角灰盒,用于裝麻刀灰、籮筐裝蓋瓦砂漿、泥刀、泥鏟等操作工具。蓋瓦用的腳手架操作面要調到屋面檐口下 500 mm 左右,操作面要寬,便于堆放屋面施工所用材料及調整瓦壟平直。外腳手架要高于屋檐口 1. 2 m ~1. 5 m,并做好安全網等防護措施,確保安全施工,否則不允許進行蓋瓦施工。
2 施工準備
瓦屋面施工前先分中號壟,以建筑物單體屋面為單元分中,中線每邊分為 120 mm 后按240 mm 分壟,挑檐以每一個單體分中號壟彈墨線號壟,按板瓦規格分到山墻上,如: 模數不符合要求時,無排山溝的用有排山溝的在排山溝部位調節。號壟時,前后屋面檐口脊必須在同一條平行線上,單元中線部位為板瓦。懸山屋面最后一壟反水瓦可到 300 mm 左右。有垂脊排山溝的屋面最后一壟合壟瓦\\( 餞角、鉤頭部位\\) 為 100 mm ~120 mm,分壟方法同大屋面。施工時,整個屋面找水平點,每個單體建筑四角水平要調整在同一個標高位置上,屋脊兩端標高要調整在同一個標高位置上,根據 6 個水平點,用相同模數確定屋脊筒瓦及鉤頭瓦上口水平線,做出水平標記,如屋面檐口線長,還需要增補 1 個 ~ 3 個水平點。二層檐口屋面標高相同的屋面必須把分開的每個屋面檐口,屋脊,標高都要調整在統一的標高上。排山溝以屋脊中分壟: 屋脊中為筒瓦、卷棚屋面屋脊中為板瓦,分壟方法同大屋面。
窗楣屋面、排山溝屋面水分為 3 水分即可,上補斜坡陶?;炷習r可按 3 水分澆灌脊線高度。分壟方法同大屋面。瓦片栓銅絲,大屋面栓銅絲的要求: 檐口起六排瓦: \\( 滴水瓦、溝頭瓦、板瓦、筒瓦\\) 栓銅絲,以后每隔三排板瓦、筒瓦栓一排,至屋脊處三排滿栓。銅絲必須采用 18 號雙股銅絲綁扎固定于鋼筋網片上。
3 瓦屋面施工
在操作方便的位置設置蜈蚣梯,在操作蜈蚣梯相距 7 壟瓦的位置設置,堆放筒板瓦的蜈蚣梯要綁扎牢固,瓦堆碼要牢固,施工裝蓋瓦砂漿的糞箕、裝麻刀灰的三角盒放置在蓋好的瓦屋面溝內,運送砂漿及麻刀灰采用泥斗,不能用桶,這樣才能保證施工安全。蓋瓦時,根據分壟標記\\( 墨線\\) 從右至左順序操作,操作前檐口、屋脊、花架椽部分,按各個找平的水平點,拉瓦刀線、鋪灰操作,檐口滴水瓦從連檐板外伸 20 mm,檐板瓦\\( 大頭\\) 方向向下,從連檐板處伸 150 mm,溝頭筒瓦從連檐板外伸 180 mm,并用雙股18 號銅絲將筒瓦與 Φ6 的鋼筋綁牢。第二片板瓦\\( 小頭\\) 窄頭方向向下,從下往上依次擺放,板瓦的搭接長度搭一露二不小于80 mm,搭接時板瓦要擺正,不得偏歪,板瓦壟的高低和直順程度都要以瓦刀灰合縫,麻刀灰合縫要嚴實,不能出現喝風,如確實不能克服的喝風就要選換板瓦。板瓦瓦翅下砂要補齊,飽滿嚴實,扎縫后用蓋瓦砂漿做筒瓦梗,筒瓦梗要順直,做筒瓦梗時要根據筒瓦需求量做蓋瓦砂漿梗,蓋瓦砂漿梗的灰要比蓋板瓦的砂漿硬。蓋瓦砂漿梗操作時砂漿梗要上寬下窄。砂漿梗做完后蓋筒瓦,筒瓦熊頭、熊尾搭接處用中麻刀灰合縫,合縫要嚴實,縫口控制到最小部位不得任意撕縫。合縫麻刀灰要壓實抹光,不能一次抹光要待硬一點再抹光,筒瓦與板瓦之間高度灰腳為 20 mm,有搭接部位為熊頭,無搭接部位為熊尾,蓋瓦時熊頭朝上,從下往上依次安放,熊尾要壓住下面的熊頭。筒瓦的高低直順都要以瓦刀線為準,每片筒瓦的瓦翅要貼近瓦刀線,如果瓦的規格有大小,大瓦跟線,小瓦跟中,同時在檐口處用雙股 18 號絲綁扎六片瓦,花架椽部分每隔三片綁扎一片瓦,腦椽部分檐口處綁扎三片瓦在已埋好 Φ6 的鋼筋上綁扎牢固,同時對瓦的顏色進行篩選,色差較大的選出來蓋在不顯眼的部位。筒瓦高低順直壓平后把多余的蓋瓦砂漿削去,削砂漿時要多削去一部分,有空洞部分要用砂漿補平壓實,砂漿干后用中麻刀灰做壟灰,夾壟灰要趕光壓實,不能出現開裂,下腳也不能有滿出的多余灰,瓦溝內要干凈,蓋瓦不能穿皮鞋、拖鞋、高跟鞋在屋面上行走。戧角蓋瓦時,在戧角尖上安裝左右角一片滴水瓦,用雙股 18 號銅絲綁扎牢固,同時將滴水瓦尾部瓦片切割成 45°角兩片合龍,并用砂漿把戧角翹起,再將出檐板瓦尾兩片切為 45°合龍,并用雙股 18 號銅絲綁扎在 Φ6 的鋼筋網片上,然后將合角筒瓦蓋在出檐板上,戧尖完成后開始蓋翼角瓦,先從合角溝頭瓦上口正中,至各坡邊壟交點上口拴一道搓子線,搓子線一般用一條 10 × 20 較好的木條來做\\( 因翼角部有兩條曲線\\) 找出兩條曲線,木條固定后在木條上分出每條壟瓦的中線,并同時控制各壟瓦的標高就可以蓋戧角瓦,因翼角向上方翹起,所以翼角板不能水平放置出檐板瓦,外伸部位為 90°。
斜溝蓋瓦時,在不同方向的坡面相交處出現斜溝,在蓋斜溝時檐口部位先放滴水瓦,在放板瓦時第一塊板瓦大頭向下,后面的板瓦小頭向下,瓦底苫背用蓋瓦砂漿粘貼板瓦,粘貼要牢固,砂漿要飽滿,板瓦搭接外露 1/2,搭接處采用中麻刀灰做捉節灰,不能出現喝風,并做到板瓦順直蓋法同大屋面。在兩個方向不同的板瓦向斜溝外伸 60 mm,將外伸板瓦切割成 45°檐口不設滴水,蓋法同大屋面。45°檐口板瓦與斜溝板瓦搭接 60 mm 處用蓋瓦砂漿抹平,干后抹中麻刀灰抹光壓實,表面光滑不能有裂縫。在方向不同的屋面的筒瓦,向斜溝筒瓦外伸 60 mm,要將筒瓦熊尾部位切割成 45°,在切割斜溝筒瓦時,要拉線先做記號,要求斜溝筒瓦斜線順直,麻刀灰抹光壓實不得有裂縫,蓋法同大屋面。
屋面排山溝施工時,在設有垂脊的山墻上都要做排山溝,排山溝在以下四種造型處設: 1\\) 冰盤硬山。2\\) 博風硬山。3\\) 懸山部分\\( 懸山部分幢號較少\\) 。4\\) 卷棚屋面。排山溝分壟最重要的步驟,排山溝水分控制在 3 分以內,出檐、滴水、板瓦、溝頭瓦、蓋法同大屋面,有正苫背、瓦梗砂漿采用 M7. 5 混合砂漿,排山溝瓦全部拴銅絲,操作方法同大屋面。卷棚屋面施工時,在卷棚部分采用折腰板瓦和折腰筒瓦,在屋脊上蓋一片折腰較大的板瓦及沒有熊頭折腰較大的筒瓦。
4 屋面調脊
脊分為正脊、垂脊、博脊、戧角脊,有大式、中式、小式做法,小式做法調脊時采用 1∶ 2 水泥砂漿,戧角部分托盤磚用 2Φ10 鋼筋,長度 L =1 500 mm 內吊,切口后用銅絲吊掛外伸部分。蓋瓦后用沙袋在脊上做支點,搭調脊腳手架,在溝中放沙袋運材料便于操作,嚴禁操作人員在沒有沙袋的地方行走,運送材料要注意不能將瓦件重落在蓋好的瓦屋面上,當心碰壞蓋好的瓦片,做到認真保護成品。在蓋大屋面時,在脊上操作的人員,當大面相交時要做脊樁,正式調脊時,將脊樁用直條調整脊樁寬度及高度安裝瓦當,瓦當上口要拉線,下口要順直,下腳不能外伸,保持同一角度,接縫處要用石灰素漿處理,瓦當安裝完后在瓦當上砂漿不能做滿,要以瓦當的上口落下 10 mm 作為砌托盤磚的灰縫。瓦當安裝后拉線砌第一層托盤磚,托盤磚以瓦當相交處灰縫要在 3 mm 以內。
托盤磚接縫用石灰素漿接縫,第一層托盤磚砌完后,砌 60 mm 厚紅磚脊線,脊線高度為 80 mm,需貼陡板磚總寬為 140 mm,陡板磚上口砂漿要落下 10 mm 作第二層托盤磚的灰縫用,陡板磚貼完做第二層托盤磚,托盤磚與陡板磚相交處灰縫要在 3 mm 以內,托盤磚安裝時用石灰素漿接縫。托盤磚完工后用 140 mm 長的筒瓦架脊線,做第三層托盤磚,然后壓脊筒瓦。垂脊、博脊操作方法相同。
脊做完后在筒瓦與瓦當相交處,做 20 mm 寬抹白色麻刀灰,蓋住露在表面的砂漿。抹白色麻刀灰,寬度及弧線要相等。做燕窩灰要在屋面施工完后,檐口部位滴水瓦、板瓦每壟之間的苫背灰鏟平用中麻刀灰抹光壓實,表面光滑不能有裂縫。
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是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展現建筑外部特征,勾越細部美感,展示業主的地位和等級,使整個建筑顯得多姿多彩,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只有在施工中嚴格按工藝流程施工,才能更加有效的彰顯其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田永復. 中國仿古建筑構造精解[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2] 李廣民. 古建筑保護與維修[J]. 山西建筑,2012,38\\(5\\)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