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濱南采油廠單家寺油田單56塊目前生產層是館陶組館下段地層的1、2、3砂體,原油粘度極高,平均達5-10×104毫帕秒,已達超稠油標準,在注汽吞吐、注汽驅采油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層間矛盾,針對這一情況,需要綜合利用滲透率平面圖、隔層平面圖、區塊儲量動用情況等動靜態資料,分析層間潛力。在此基礎上,研究相應的治理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以改善注汽吞吐、注汽驅效果,提高油層動用狀況。
前言
本文主要針對單56塊稠油開采過程中出現的嚴重的層間矛盾,研究目前可行的治理措施,分析不同措施在區塊不同區域的治理效果,篩選合理的治理措施,對效果不佳的措施進行分析總結,得出原因并提出調整意見。單56塊目前分層開采效果較好,但層間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剩余油挖潛。本文就縱向補孔、分層注汽、調剖實驗等具體措施結合措施井效果進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措施調整方案。
1.單56塊地質概況及開發現狀
1.1地質概況
單56塊位于單家寺油田西區,濱縣凸起西部南坡,東與單113塊毗鄰,南與濱南油田接壤,其油藏類型為受鼻狀構造控制的地層超覆超稠油油藏,主要含油層系為館下段1~3砂體,含油面積3.73km2,石油地質儲量1194×104t。
1.2開發現狀
截止2015年6月核實累計采油154.77萬噸,采油速度1.62%采出程度17.62%,累計注汽453.67萬噸,自然遞減率17.9%,綜合遞減率11.3%,目前綜合含水86.2%。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滲透率縱向差異大
圖2.1單56塊Ng1-3組滲透率等值線圖
單56塊滲透率統計顯示:Ng組層間滲透率差異較大。尤其是Ng1-2層間差異更為明顯,如圖中白色、藍色圓圈區域所示。
2.2Ng組隔層小,不具有封閉性
Ng下1-N下g2隔層:區內有10個局部區為物性夾層,上、下連通。隔層厚度一般1-2m,南部靠近斷層的地方厚度較大,一般在4m以上。
Ng下2-Ng下3隔層:區內有11個局部區上、下連通,北部比較厚,一般2-3m。
兩個隔層厚度小,橫向巖性變化比較大,局部又有上、下連通的局部區,對油水未能起到封割作用,Ng下1、2、3砂體沒有形成獨立的水動力系統,屬于一個連通體。
2.3汽竄程度嚴重,影響層間油層動用
單56塊自2007年以來,井間汽竄逐年加劇,目前在整個單56塊已經形成了地下熱聯通網絡,影響了蒸汽熱利用率,層間動用程度日益不均衡。
2.4平面儲量動用不均衡
主體部位單井累積產量大于1.2×104t;主體部位靠近北部斷層、西部與單6西結合部產量較低;東擴、南擴區域投產時間短,累積產量較低;小井距試驗區單井產量0.8-1.1×104t。
3.治理措施
針對單56塊嚴重的層間矛盾,主要采取了兩種治理措施:機械方法和化學調剖,其中機械方法包括層間補孔和分層注汽,而化學調剖包括氮氣泡沫和自擴散體系調剖兩種方式[1]。
3.1機械方法
3.1.1層間補孔
油井補孔措施是增加射開新的油層,是油田持續開發的重要增產措施,進一步完善注采系統,解決油水井射孔層位不對應問題,完善單砂體注采關系,有效挖掘剩余油,可以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油田進入高含水后期開采階段后,隨著儲量動用程度的提高,水淹厚度、水淹層數增加,平面剩余油面積分散、變小。隨著開采過程中采取合理的挖潛措施,剩余油分布也會發生變化,剩余油分布變得更具復雜性,對于開發這樣的剩余油一定要堅持動態的原則,針對具體情況選取恰當的調整措施,以最大程度的挖掘油藏剩余油[2]。
2014年在單56-9-17井實施上返補孔措施:
(1)措施原因:2014年針對邊部井56-9-17井進行上返措施。結合鄰井生產情況,本次措施注灰上返Ng1-2,1117.0-1128.0,11米/1層。
(2)作業注汽情況:該井2014.3.4-3.20日注灰射孔,3.26-4.9日注汽,4.1日鄰井56-8-18井汽竄,汽竄對應井與上返前發生改變。
(3)生產情況:4.17日措施開井,目前日指標40.4/4.2/89.5%,周期生產77天/430噸/3464噸,措施效果較理想。
3.1.2機械方法-分層注汽
單146-1井2014年采用了分層注汽工藝,在采取該工藝時,首先進行了吸水剖面測試,科學配置注汽量。
從吸水剖面資料顯示,該井上層動用較好,層間動用差異大,實際注汽4116噸,下層注汽2800t,上層注汽1300t,注汽壓力達到12.7MPa,注汽干度70%以上,注汽效果遠高于上周,轉開峰值日油可達到26噸/天,目前累計生產243天,累計產油3883噸,措施效果理想。
3.2調剖試驗
2013-2015年層間調剖試驗,共調剖試驗3口井,其中8-16井采取自擴散體系調剖后起到了良好的封隔效果。
56-8-16井:該井共開采6周,前6周與鄰井56-9-1556-6X1656-7X15井發生過汽竄效應,本次轉周作業采用了自擴散體系調剖,擠入自擴散體系降粘劑1噸,該井2011.9.10-9.29日注汽,注汽時除56-7X15井正運作外,其余2口井均未發生汽竄。
2015.10.7日開井后一直高溫高液生產,目前該井日指標:34.5/3.7/89.0%/70度,周期生產283天/1768噸/11068噸。同期日度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本周液量溫度均高于上周,措施效果理想。
4.結論
通過研究單56塊地質概況、開發現狀,統計小層滲透率數據,結合隔層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4.1分層開采效果好,但是單56塊主體中部及北部分層開采不具備隔層條件,措施井選擇困難。
4.2從剩余可采儲量來看,剩余油富集區仍然在單56塊主體部位。
4.3縱向補孔應結合累計動用情況,建議在邊部井采取補孔措施。
4.4調剖實驗部分井取得良好效果,在區塊中部建議調剖時結合汽竄情況進行封竄。
參考文獻:
[1]裘懌楠,陳子琪.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147-148
[2]張銳等,稠油熱采技術[M],北京:石油大學出版社,1999:105-114
關鍵詞:單56塊;油層動用狀況;層間矛盾;層間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