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于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其核心就是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作為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專業機構,在新的歷史時期更肩負著定向培養職業農民的歷史重任,應緊跟供給側改革的步伐,著力從“調結構、穩增長、強體系、轉觀念”方面入手,大力培養農業農村人才,為持續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調結構
“調結構”就是調整中職教育的專業設置,優化專業布局和課程體系,對接產業升級與新興職業需求。中職教育依然是農廣校體系辦學的一大特色,開辦了涵蓋種植業、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24個涉農專業,建立了“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能力拓展課”的課程體系,實行了彈性學制,采用半農半讀、農學交替等辦學形式,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和好評,但也存在專業設置不緊密、課程內容相對過時等問題,因此,在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要緊密結合實際,進一步推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促進中職教育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經濟社會,全方位培養農業領域的專業農民隊伍;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適應農業行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相應地規劃、優化專業布局,優化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促進人才供給鏈與經濟產業鏈的無縫對接,及時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職業的要求。
穩增長
“穩增長”就是穩步增加中職教育的辦學規模、穩步增加新型職業農民的數量、穩步增加農業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為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一是拓寬招生辦學渠道,增加中職教育的吸引力,穩步增加中職教育的招生辦學規模。二是擴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覆蓋范圍,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從業農民的培育力度,穩步增加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類新型職業農民的數量。三是推進農業農村人才的培養,穩步增加農業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依托各類培訓基地,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性培訓;依托互聯網、衛星小站等,加大對農業科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積極引導農業從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
強體系
“強體系”就是進一步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完善從中央到省、市、縣、鄉的五級辦學網絡,充分發揮農村科技教育培訓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有效地整合農業教育資源,為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提供基礎支撐。一是加強條件建設,提升改造現有的教育培訓設施,特別是加大對基層體系教學培訓設施設備投入,改善基層教學培訓條件,為體系提供更好的教育培訓支持服務。二是建立健全師資選聘、使用管理、評價考核、培養激勵等制度,加快推進師資庫建設,著力打造了解農民教育培訓特點和農民需求、掌握現代知識技術、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整體提高農民教育培訓質量。三是圍繞課程體系,加強培訓教材開發;開發各類多媒體教育培訓資源,豐富和完善多媒體資源庫,促進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依托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APP等將教育培訓資源推動到農民手中,滿足農民教育培訓的需求。
轉觀念
“轉觀念”就是更新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打造一支素質高、作風硬、業務精、奮發有為的管理人員隊伍,積極投身于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緊緊圍繞轉變觀念理念、提升創新能力、加強業務建設,以開拓視野、提升理念、增強能力為核心,加強基層校校長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打造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新農廣管理團隊。
天津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張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