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被中央農廣校確定為農民中職教育聯系點以來,泰興市農廣校緊緊圍繞中央農廣校所確立的工作目標,緊扣工作任務,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措施,強化績效考核,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全市新型職業農民中職教育的辦學模式,為今后農民中職教學管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農民致富農業增收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一、以強化招生為抓手,增添發展后勁
校以師為魂,以生為根。泰興市農廣校充分認識到招生工作的重要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學校認真總結前幾年招生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制定詳實的工作計劃,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經過廣泛的社會調查,結合各鄉鎮的實際情況,在鎮村領導的直接關心支持下,通過廣播電視宣傳,走村串戶,讓參學學員及時了解農民中職教育的目的、意義,把黨的惠農政策第一時間送到農民手中。同時請已畢業創業成功的學員介紹自己的事跡,用他們的親身經歷來感染農民,讓廣大農民親眼看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充分調動入學的積極性。經過全校上下全力動員,鎮村大力支持,2015年招生形勢出現可喜的局面,共招收學員470人,開設4個專業,占全省招生總人數的11.5%。
二、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扎實練好內功
(一)完善制度,確保教學過程規范有序
根據《江蘇省農廣校學籍管理細則》、《教學班管理細則》的具體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并在多年從事中職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本著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重新修訂和完善《班主任崗位職責》、《教師考核細則》等,進一步明確班主任的職責、任務,規范教學行為。對班主任、教師的教學常規嚴格考核,教學效果的好差不是由學?!罢f了算”,而是把測評權交給學員,由學員“說了算”,從根本上解決考核不真不實走過場的問題。
(二)強化師資培訓,煉就一支過硬隊伍
學?,F有在職教師16人,其中5人是師范類科班出身,其余都是非師范類農業院校畢業,對教學常規并不了解,且農民中職教育開設專業多、涉及知識面廣,教師在講授理論的同時還要指導實踐。為此,學校充分利用泰興市大農業機關、事業單位合并到位這一有利條件,在全局范圍內聘請一些既有專業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來校授課,在開學前專門請市教育局的專家來校培訓師資,每學期一次,講授教學五環節的基本內容,講授實踐指導的方法和要領,并由兩名教師現場試講,請專家和其他教師當場評課,發現問題立即解決,培養和造就一支能上課、上好課的教師隊伍,為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組織校本視導,確保每節課認真有效
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校本視導(以校為本的視導),對所有教學班的上課情況,教師的教學常規進行檢查,查閱班務日志、上課出勤記載、成績動態分析表、實踐記載,對各班的檢查結果認真分析對比,以此作為班主任、教師評優評先的依據;同時借省校年度教學質量督查之際,對檢查組指出的問題限期整改,在下一學期開學之初開展回頭看活動,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經過反復錘煉,教學常規做到爐火純青,這一做法得到上級校的肯定,央視七套專程來校拍攝教學專題片,推廣學校的做法。
三、以創新辦學模式為統領,增強發展動力
(一)建立“學校+園區(農場)+農民”辦學模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在社會調查中,市農廣校發現全市16個鄉鎮都有規模不等的農業園區,過半數的村都有家庭農場、規模養殖戶等,他們有很好的資金優勢,開辟了適銷對路的市場,但所招聘的務工人員文化程度偏低,沒有專業知識,過去沒有干過這一行,只能做一些死活兒,業主為此傷透腦筋,急需對這些人加以培養。為此,市農廣校調整辦學思路,本著“就近、實用、實效”的原則,依托園區、農場、規模養殖戶,以農民教育為主線,構建“學校+園區(農場)+農民”辦學模式,學校為辦學主體,在園區所在村設立教學班,學校負責師資、教學、技術指導、跟蹤服務、考核考試等。園區(農場)負責提供實踐基地、協助實踐指導等,農民既是園區(農場)里的工人,又是教學班的學員,忙時從業閑時上課,在教學班里學理論知識,到園區(農場)實踐,真正做到讓農民朋友不出村上學,掌握致富技術,真正做到讓政府放心、業主安心、農民歡心,一舉三得。
(二)中高職學歷融合,釋放蝶變效應
農民中職教育只局限在中職水平是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籍學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種養大戶、回鄉士兵、村組干部等,他們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學歷基本上是高中、中?;虼髮?,但過去所學的專業與目前的工作崗位不一致,他們既希望學到目前需要的專業,同時也希望在學歷層次上有一個提升,滿足自身發展和為農服務的需要。為此,市農廣校積極與鄉鎮及有關高校聯合開辦相同專業的大中專復式教育,注冊雙學籍,學習形式上采用中?!鞍朕r半讀”,大專為“函授+集中面授”,在實踐活動上采用“集中指導+自我實踐+畢業設計”方式,通過畢業答辯,把實踐活動引向深入,提高了學習效果和實用性。這種深度融合不僅讓學員文化層次得到提升,同時對農廣校的教學要求將進一步提高,層次得到躍升,辦學性質發生蝶變,提高了農廣校的品味和檔次,這也是農廣校轉型升級的有力舉措。
四、以學以致用為目的,努力服務三農
(一)選好實訓基地,做到能學會用
在注重理論授課的同時,更注重實踐活動。在全市范圍內確定24個實踐基地,這些基地有規模、有場地、有教學班、有指導教師,涵蓋所開設的七個專業,能滿足所有學員的生產實踐活動;同時學校派專人負責實踐工作,指導學員的操作和安全。實踐結束后,每位學員都必須參加中級工技能鑒定,2015年鑒定學員548人,通過率為98%。
(二)堅持跟蹤服務,做到隨叫隨到
學校定期對有一定生產規模的種養大戶、生產能手、農產品經營戶等學員進行跟蹤,及時了解他們的生產現狀、市場銷售情況、技術難題等。每次上門有問題及時加以解答,不能解決的主動聯系有關部門幫助解決,給每位學員發放一張聯系卡,一有問題立即得到答復。所有學員按專業分類,每月發送三四條短信,讓所有學員及時掌握當前農產品價格行情,時事政治,新知識新概念等,做到不誤農時。
農民中職教育雖取得一定的成績,對照上級校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學員工學矛盾突出,到課率得不到保證;二是學員對理論知識理解不深,感悟性差,記憶不到位;三是實訓設施設備缺乏,經費不足,實訓效果難以提高。在今后的辦學中,我們將總結經驗,克服不足,緊緊圍繞“怎么種地”這一課題,加強教學研究,創新辦學模式,以實用型人才培養為最終目標,強化實訓基地建設,以個性化教學為本校特色,加強和高校聯合,不斷提高辦學層次和管理水平,不斷增強為農服務的能力,努力為農民教育培訓事業再立新功。
江蘇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泰興市分校
封同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