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都市報的社會新聞中,醫療新聞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首先由于這些新聞本身都是讀者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因此具有相當的貼近性,大伙或喜聞樂見,或具有一定的獵奇心理,這些都是新聞傳播上要好好把握的。更重要的是,醫療新聞關系到人的健康,生命以及社會倫理這樣一個大話題,具有相當的知識傳播,健康教育等意義,這也具有傳播意義,但凡事須有分寸和度,如果醫療新聞僅僅為了撥人眼球而不講求度和分寸的把握,就可能造成讀者心理上的恐慌,甚至影響到社會穩定。因此,如何把握醫療新聞的新鮮度和分寸感十分重要。
關鍵詞 醫療新聞;人物報道;讀者服務;返璞歸真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59-0037-02
醫療健康,不僅是報社體現民生、也是讀者十分關注的新聞類別。面對醫療新聞林林總總的現狀,筆者只想談一些小小的心得――如何在追求新聞新鮮度的同時,把握好寫作分寸感。
1 不要為了案例的新奇特而失去真實性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在醫療新聞中,一些特殊病例很能抓住人們的眼球,這也就是為何會出現“縫肛門”“嬰兒在保溫箱被燙死”這類假新聞的根本原因所在。
然而,還有一類新聞的“假”不易被察覺,那就是一些事件屬實、但病情分析并不全面的新聞。這類新聞看起來驚悚,但卻容易失去專業人士的信任,這對報紙的信譽度同樣是一種損傷。
在各大媒體,我們時不時會看到這類新聞:某人暴飲暴食,吃了尋常食物,或者干了件普通的事兒,卻得了某種重癥或失去生命等等。這樣的新聞讓人讀起來心驚肉跳,閱讀率點擊率自然會高,但是否真實呢?疾病不能只看表面,吃了什么,做了什么,或許只是其誘因,深入了解,患病的根本原因其實另有“元兇”。而采訪者因為知識的局限或為了博取眼球,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其背后的原因。
在兩年多的采訪中,記者也多次碰到這樣的報料――聽起來驚悚,但細究起來,卻并不完全是這么一回事。
舉個小小的例子,有人報料稱“一位老伯吃楊梅不吐核,造成腸穿孔,差點丟了性命……”這個報料看起來沒有問題,以前我們也寫過類似的稿子,問一問急診醫生基本就能成文了,但我決定還是再深入調查一下。因為接診的胃腸科室專家已經下班,記者在醫院里上下打聽,幾番詢問,終于聯系到這位醫生,而他則講出了其中的隱情:這位老伯其實是一位晚期癌癥患者,胃腸道穿孔到底是不是因吃楊梅不吐核引起,并不確定。
再舉一個最近的例子。11月19日本報刊登過一篇“每天喝10多瓶可樂,20歲小伙血糖‘爆表’不幸離世”的稿件,而這則新聞在全國各大媒體紛紛轉載時,一些媒體為了博眼球,慢慢將新聞標題做成了“男子常年喝可樂,中毒身亡”“小伙子每天喝十多瓶可樂死亡”之類,要知道“喝可樂”和“死亡”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一一他患有糖尿病而不自知,可樂只是一個重要的誘因,因此這種標題顯然是不妥當的,也遭到了一些醫學界專業人士的質疑。
一種疾病,它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甚至光靠一位醫學專家都不一定分析得清楚,記者作為醫學的“門外漢”,要把這類疾病以及與其相關的健康知識講清楚給讀者聽,除了平時多看多問,還需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不能為了吸引眼球的“一時之快”,而失去我們為讀者服務、追求新聞真實性的初心。
其實,從另一個側面說,醫療新聞的真實性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這就不僅僅新聞本身這么簡單的事情了。因此,作為寫稿的記者,這個名感性要時刻具備,你的文章如果本身邏輯太離譜,或者說斷章取義,會不會在社會上引發恐慌,或者給某個行業,某個個人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你個人能不能因此承擔責任?這點需要時刻的思量,這也是在判斷新聞如何把握時,必須要拿捏好的真實性。
2 醫療新聞人物報道如何把握寫作分寸感
講完特殊病例的寫作分寸感,下面我再來談談醫療新聞人物報道的寫作分寸感。醫療新聞中的人物報道,主要是患者和醫生兩個方面,患者當中,最具新聞性的自然是一些器官捐獻者和患者家屬。
談到捐獻者,大家首先想到的詞一定是――高尚。但我認為一味抒情式的贊揚并不見得能深入人心,反而容易因“用力過猛”而引人反感,因此在報道中,我更注重挖掘人物身上最樸實的想法,以及其作為普通人人性的一面。
以我報道的兩位深入人心的人物為例――角膜捐獻者梁梅寧和徐海榮,他們生前都是茫茫人海中最普通的人物,為何會做如此高尚的決定呢?
梁梅寧原本并沒有捐獻的想法,想法來自她的丈夫,深愛她的丈夫有個簡單的想法――“留”住她那雙美麗的眼睛。商量捐獻角膜的過程也沒有那么激動人心,只是一次如尋常時簡短而平常的夫妻對話。整篇新聞關于捐獻的部分就到此為止了。后面的段落里,我花了大量篇幅描寫了夫妻間平常卻又處處閃現著小浪漫的生活場景,這和我們每一對夫妻的尋常生活并沒有兩樣,但就是這樣一篇沒有高歌頌揚的稿件,卻更加引起讀者的共鳴,那段時間讀者來電來信表達自己的感想,紅十字會的器官和角膜捐獻數也創了新高。
徐海榮也是如此,他是一個外地來甬打工的農民,自然更講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在采寫稿件時,行文風格我也力求樸實,不拔高,不渲染,甚至就這樣記錄下他所講的、聽起來甚至有點可笑的原話:“法國人說的,中國每年有200多萬人死于癌癥,為啥?技術不行,醫學不行!所以我把遺體捐去做研究,提高醫療技術!”我還抓住了其它媒體都沒有抓住的一個點――“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個中國農民最質樸的想法,甚至都沒有避諱他捐獻器官的另一個并不怎么高尚的原因一一希望借此引起人們的關注,幫他撫養沒人管的孩子。同樣因為真實,這篇稿件顯然比其它同類稿件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那段時間本報的新聞熱線連續熱鬧了好幾天,都是來詢問并幫助徐海榮的,還有一位阿姨把電話打到我這里,讓我轉告“徐家的欠債和今后孩子的生活費,她全包了”。
此外,再簡單談談醫生的人物描寫。醫生是一份需要有一定的奉獻精神的職業,但它也是一份由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所從事的職業,在采訪中聽到醫生講的最多的話就是――“我沒有想那么多,這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遇到困難的人,你難道不想去幫助一把么?”所以我在報道中盡量避免使用“白衣天使”這類套上光環的字眼,而是盡量去挖掘他們在生活中真實的一面,例如白血病“之父”裴仁治認了個干兒子,心胸外科專家邵國峰是個夾彈珠高手,二院深受病人歡迎的小護士是個“段子手”之類的細節,讀者讀起來忍俊不禁,醫生也覺得我們的報道親切真實。
這些人物可以用我在一篇人物稿中的引言來概括:“這就是屬于普通人的光輝,不炫目,卻更持久?!币虼?,人物報道過猶不及,在寫作辭藻的使用上有所克制,這樣的返璞歸真,才能更真實,更接地氣,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