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4年8月的湘潭產婦死亡事件經由傳統媒體曝光、網絡新媒體發酵后成為一時間矚目的醫患關系新話題。在整個事件發酵中,醫患雙方及媒體對話語權的博弈在輿論場掀起了幾次觀點交鋒的輿論熱潮。本文將探討事件發生過程中醫患話語權的博弈得失情況,通過輿情分析,探尋各方把握話語權的路徑。
關鍵詞 湘潭產婦;話語權;輿論場;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59-0013-02
近年來,醫患關系一直是輿論的熱點。微博客輿論元場域成為網絡輿論場域中最具代表性,擁有最強互動性的輿論場。一旦新聞事件進入網民的視域,網民就會以點擊、轉發、評論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新聞事件不同角色的話語權爭奪影響著微博輿論元場域的輿情變化,同時也受其影響。
2014年8月10日,湘潭縣婦幼保健醫院一位產婦在生產過程中死于手術臺。新華社新浪微博@新華視點于8月13日創立的微話題#產婦喪命醫護失蹤#熱度居話題榜榜首多日。話題閱讀量超過9800多萬,超過2.7萬粉絲發表26萬余條討論。
在輿論場中,話語權的爭奪也是此起彼伏。話語權泛指一般人享有的發表意見的權利或在某些方面有發言的權威性。根據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場域是由一系列客觀關系構筑的社會空間,在這一空間里,不同位置上的各種力量為爭奪制度高位或權力資本,不斷地展開彼此的博弈和爭奪。這起醫患糾紛掀起了幾個輿論的交鋒高潮,分別針對醫護人員為何離開手術室、婆媳關系、走不走法律程序調解等,媒體、患者、醫方三方對話語權的把握影響了輿情理性或非理性走勢。
1 媒體之失:落入報道框架窠臼報道話語權失衡
縱觀整個事件的產生、發展、高潮和平穩的不同階段,媒體都搶占了話語權的先機。在事件爆料于微信朋友圈后,湖南湘潭當地電視臺于8月11日晚進行報道。8月12日,華聲在線湘潭頻道率先發布題為《產婦慘死手術臺醫生護士跑路醫院稱已盡全力》的報道。從時效性角度來衡量,這兩則報道都抓住了時機,利用自身媒體接近性的優勢率搶占話語優先權。但是,網友們紛紛質疑這兩則新聞。新民網、法制晚報、@新京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新聞社等進行轉載和轉發,贏得了點擊量卻并沒有為他們贏來口碑。這是為何?
1.1 “醫強患弱”的報道框架助長民粹主義輿論
一經報道,就被廣為傳播的《產婦慘死手術臺醫生護士跑路醫院稱已盡全力》中這樣的一段描述尤為觸動人們的神經:“妻子赤身裸體躺在手術臺,滿口鮮血,眼睛里還含著淚水……而本應該在搶救的醫生和護士,卻全體失蹤了。不明身份的男子吃著檳榔?!边@樣的描寫極富畫面感,勾勒了患者的悲慘境地?!笆й櫋焙蜆祟}中的“跑路”等字眼雖也表達了手術室空無一人的事實,但卻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意在譴責醫生的離開有“畏罪潛逃”的意味。而在之后的各大媒體對這條新聞報道的再次傳播時改寫標題為“湖南產婦死在手術臺上醫生護士失蹤”,放大了醫患雙方的矛盾。一死一失蹤的強烈反差,這種類小說化的敘事語言更能刺激受眾的眼球,增加點擊率,迎合受眾的情緒。在企業化運作的現代媒體行業中,點擊率和發行量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新聞專業主義所倡導的客觀、真實遠不敵生動有刺激性?!俺嗌砺泱w”“滿口鮮血”“眼含淚水”與“吃著檳榔抽著煙”也放大了悲劇性和醫護人員的吊兒郎當、冷血無情,呈現出了更為激化的醫患矛盾,更容易燃燒網友們的不理智情緒。這兩個其實本來可能并沒有太多邏輯關系的場面被記者硬生生地安置在同一個短篇幅中,營造了令人心寒的搶救室場景,不禁讓受眾浮想聯翩,產生“醫生草菅人命”的印象。
這是一些無良媒體涉及醫患糾紛時常用的伎倆,先入為主地設定了“醫強患弱”的框架,將患者安放在被壓迫和遭受不公對待的境地,將醫護人員設定為缺乏醫德、壓迫傷害患者的群體形象,給受眾造成一種醫患關系緊張的刻板印象,助長了受眾的仇醫情緒。
網絡輿論場上就最初的報道產生了鋪天蓋地的民粹主義輿論,以支持弱者為旗號,強烈譴責院方,言辭甚是激烈,甚至造成非理性的輿論傾向。
1.2 報道中話語權博弈充當單方“代言人”失衡
媒體切斷了事件雙方的對話渠道,有主觀傾向性地擔當著這一方或者那一方的“代言人”。最初華聲在線的報道中,1300余字可分為3個部分,其中篇幅最大的部分以及另外一個部分都采用了患者這一方消息源,對事故環境的描寫也采用了患者家屬的描述,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對爭議點沒有找到相關的醫護人員進行驗證,沒有給以醫護人員應有的話語空間,從而導致輿論的錯誤譴責和議論。該篇報道的記者在原有的醫患報道框架下建構了一個醫強患弱的格局關系,在缺少對醫護人員的采訪情況下完成報道的寫作。在報道中明顯給以患者更多的話語空間,剝奪了醫方的話語權,致使報道不平衡,違背新聞事實。在報道中也運用了大量的帶有明顯傾向和感情色彩的描繪性語言,為達到煽情的表述效果而置客觀真實于不顧,濫用誤用話語權。當多方消息源的聲音參與到這個事件中時,事實的披露證明原先報道失實。該位記者和所供職的媒體失去公信力,不利于媒體的長足的發展。
在消息源的主動呈現上,情緒激動的患方往往會主動借助媒體來爭取話語權,向媒體傾訴自己的“不公經歷”,希望能獲得輿論支持;而在醫方方面,也許是出于嚴謹性考慮,往往不能及時給以回應。信息源不平衡的情況在源頭上就導致了話語權的不平衡呈現,使報道偏離軌道。媒體應在事件初始階段保證消息源的平衡和話語空間的平衡。
2 媒體之得:借新媒體跟進事實發揮傳統媒體權威性
2.1 借新媒體平臺搶奪話語權更進事實扭轉輿論風潮
在微博輿論場中對醫方一片壓倒性批駁之時,某些媒體沒有袖手旁觀,開始求證,并通過新媒體平臺將事件的最新狀況以最快的速度呈現在受眾面前。
“湘潭產婦死亡”事件發展到8月12日的下午,媒體就輿論關心的問題“醫生護士全體失蹤”事宜進行求證和挖掘。人民網的“求真”欄目于15時40分首發對湖南湘潭有關部門的求證采訪,稱“報道所稱‘醫生護士全體失蹤’并非實情”,成為事件重要拐點,扭轉了炮轟醫院的不理智聲音。另外,新京報新媒體也主打求證牌,回應輿論爭議熱點,呈現湘潭縣衛生局副局長的聲音:“否認醫護人員全體失蹤,搶救已完成,只是在休息室?!? 人民網“求真”、新京報新媒體、新華社新華視點等是有影響力的傳統媒體依托新媒體成立的新部門或新欄目,在發揚傳統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同時在新媒體平臺上延伸著自己求證求真的秉性,在新的領域同樣塑造起了公信力。這幾家媒體無一例外抓住了新聞點,并采訪到了醫方當事人或衛生局主管部門給予受眾可信的回應,打消了疑問,將猜想和謠言禁錮在傳播的初期階段。由于先前報道信息傳達的不準確,民間輿論場引發了關于“醫生失蹤”的不同意見爭論,但譴責醫院的聲音呈一邊倒趨勢。面對民間輿論場彌漫的不理智聲音和民粹主義輿論,某些有擔當的傳統媒體把握了話語權,為傳播更準確全面的信息及時使用了新媒體平臺,以一種融通新舊媒體優勢的方式表達了主流話語的聲音,以主流輿論的正面方向引導著民間輿論的良性發展。
2.2 把握官方話語權促深度認識引民間輿論良性發展
在新媒體時代,缺乏求實求證精神的普羅大眾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謠言和謬論大肆傳播,造成輿論場的混亂。此時,傳統媒體作為權威話語權的代表,如果能夠及時抓住輿論的發難點和狐疑點,一步步條分縷析,呈現事實的真相,那么在建立公信力的同時也能引領受眾對問題有深入更準確的把握,打消疑慮,及時引導輿論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3 醫患雙方要把握媒體話語權也應借新媒體發聲
在新形勢下,網絡的互動性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遞方式,在多種聲音的交匯中,“話語權”格局被更改,傳統的“話語權壟斷逐漸消失”。在醫患糾紛中,醫患雙方都應把握在媒體上發聲的機會。
3.1 患者:傳統媒體發聲不放棄新媒體發聲真實不能棄
8月14日,死者家屬在微博上開通了@張宇父親微博,并于15時26分發布了第一條微博,表示要“把整件事情的經過羅列出來”。23時41分,發布長微博講述事件經過。@張宇父親在注冊的短短時間內,就收獲了3萬多個粉絲,深受網友關注?;挤嚼米悦襟w行使話語權將身處的新聞事件真相告知于更多的人。這是一種直接與關注此話題的網友直接對話的形式,其間不用擔心媒體的誤讀和誤傳,是贏得支持和信任的好方法。
但是,由于此微博話語官方、存在前后矛盾的情況,張宇家人并未在輿論場上贏得支持和同情,反而遭致了更多的謾罵和懷疑。把握話語權并不代表贏得信任,說話的權威是在真誠互信中建立起來的。后來,張宇家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微博并非是他們經營的。事實到底是如何似乎已經很難知道。但是,患者方可以利用新媒體,在網絡空間中更多限度把握話語權,讓真相呈現給受眾。偽造總會露出馬腳,輿論場中無數的眼睛有著他們的評判。一旦造假,便會失去發聲的質量,說再多也不能抓住話語權實質。新媒體賦予患方話語權行使新途徑,卻只垂青秉持真實真誠的白媒體者。
3.2 醫方:放棄話語權處于被動尋找途徑發聲突圍
在“湘潭產婦死亡”事件中,在最初記者采訪過程中,湘潭縣婦幼保健院院長胡亮以“詳細情況不便介紹”。輿論的轉折就在院方把握話語權發聲之后。8月13日湘潭縣衛生局副局長齊先強接受了四大門戶網站騰訊網的視頻采訪,直接與廣大網友對話,告知此事件的具體情況。多管齊下,致使輿論朝院方有利方向轉變。
醫患關系成為我國輿情關注的六大關系之一。在網絡環境下,醫德淪喪的醫療個案被泛化,質疑醫生似乎已經成為公眾的習慣性思維。這種畸形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也歸因于醫方放棄話語權,任由群體無意識的誤解。所以,在輿情事件的處理中,應學會及時發現輿情,第一時間發聲,掌握輿論主導。
在??驴磥?,“話語是一種權力關系。它意味著誰有發言權,誰無發言權。任何一種話語都是我們施加于各種事物的暴力,權力和話語之間存在著相互連接關系?!痹卺t患糾紛中,話語權的博弈此起彼伏。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各方只有把握話語權,及時將真相公之于眾,才能經得起輿論的檢驗,樹立起公信力,贏得信任感,共同推動輿論場的理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