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直播中國》這一全國品牌節目為例,簡要闡述各級廣電新聞資訊類節目如何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 廣播電視臺;新聞類;欄目;特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2-0004-02
新聞及新聞類欄目是各級廣播電視臺的重中之重和立臺之本,是考量各級廣播電視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標。新聞節目在新形勢下怎樣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八大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怎樣求新出彩?怎樣走基層接地氣?怎樣全方位貫徹“三貼近”原則快速發展是各級廣播電視臺首要的大事。尤其是在全媒體時代,自媒體、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傳統主流媒體如何占領主陣地,把好話語權,在大是大非面前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顯得更加重要。
本文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直播中國》這一全國品牌節目為例說起,簡要闡述各級廣電新聞節目如何更好地發展。
《直播中國》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綜合頻率中國之聲(北京FM106.1 AM639)晚間20:30―21:00的一檔新聞欄目,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聯合全國各地電臺共同打造的中國廣播聯盟為廣大聽眾掃描各地新聞,定位于提供貼近民眾生活的有影響、有品位、有固定收聽群體的黃金檔品牌節目。
《直播中國》把實用性與貼近性作為欄目的特色,把服務基層、貼近群眾作為欄目主打的品牌和新聞點。欄目從前期策劃和后期編輯剪輯都注重新、奇、特好新聞特點和新聞故事化、人物細節化等顯著特征。在有限的節目時間內同期采訪、現場音響及混播、插播最大限度體現廣播電臺先聲奪人的優勢。
本文主要通過對《直播中國》進行分析,以期對所有廣播新聞資訊類節目有所借鑒。
1 欄目結構注重實際效果
《直播中國》于每晚20:30―21:00播出,結構上大致可分為片花、內容提要、廣告、間奏樂、詳細內容、片尾幾部分。在2012年11月4日的《直播中國》中:1)頻率片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從2分40秒~3分02秒,用時22秒;2)欄目片花“中國之聲直播中國”從3分03秒~3分15秒,用時13秒;3)主持人播報內容提要從3分16秒~4分06秒,用時50秒;4)從4分7秒~5分08秒為廣告時間,5條廣告用時1分01秒;5)重播欄目片花“中國之聲直播中國”從5分9秒~5分27秒,用時18秒;6)從5分28秒~16分35秒,用時11分7秒,共播出7條新聞;7)16分36秒~18分23秒為中間插播廣告時間,5條廣告用時1分47秒;8) 18分24秒~19分38秒是公益廣告展播時間,用時1分14秒;9)9分39秒~19分57秒是重播欄目片花“中國之聲直播中國”,用時18秒;10)19分58秒~24分55秒是播出剩余3條新聞時間。30分的節目的由10余個節目內容組成。既不單調冗長,又豐富多彩賞心悅目?!吨辈ブ袊份啽P的典型模式的建構凸顯《直播中國》強標識是追求的是快節奏、有深度、拓廣度。
《直播中國》欄目本身的定位就是很具標識性的。其中2012年11月4日的這期《直播中國》中欄目片花播放3次。除此之外,幾乎每條新聞都有新聞現場報道方式及對新聞的特殊解讀形式,這正是標識意識滲透建構及節目內容本身的積極做法,做到了與節目整體融合得恰到好處渾然天成。
2 欄目報道形式的特色化分析
大量運用新聞現場報道這一新聞手法。廣電新聞現場報道是一種對現場感要求很強的聲音化報道,特別是音響報道,它傳遞迅速,現場感很強,最能發揮廣播的特長。在2012年11月4日的《直播中國》的10條新聞中,有9條運用了現場報道,報道中適時插入了相關負責人或者群眾的同期聲。逼真直觀的現場感,小中見大的包容性,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新聞節目的整體效果跌宕起伏。
“受降雪影響,交警全線上路指揮交通。京藏高速內蒙古段全線封閉,大量車輛滯留”這一新聞事件。內蒙古臺記者趙偉和王蓉在現場先簡單介紹了:因為下雪路面結冰,京藏高速內蒙古段今天全線封閉,氣溫驟降還導致許多大貨車內柴油凍結,車輛無法移動,在京藏高速公路烏拉察木市境內,往北京方向的406km處,因為是爬坡路段,導致許多大貨車在這里出現了打滑和滯留情況。緊接著,就是對當事人大貨車司機的一段現場采訪。
記者:“師傅您這是干啥呢?”
貨車司機:“車凍了”。
雖然只有簡單的兩句話,但因為是在高速路現場,呼呼的風聲和人們的對話被大風影響導致話筒發出“噗噗”的聲音,讓聽眾產生一種強烈的置身現場的感覺。音響豐富,特色鮮明成為烘托現場氣氛的亮點所在。如果只是主持人簡單采用口播形式播報新聞,說教式的灌輸和連珠炮式的口吻,聽眾既引不起注意,又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說不定還會換臺,這樣直接影響播出效果和社會影響力。
3 欄目存在的不足剖析
我們對廣播新聞提要的基本要求是準確、點睛、好懂。最忌諱冗長、含糊其辭。
2012年11月4日的《直播中國》中,第三條新聞內容是說途經我國第一大陸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的又一條直達歐洲的貨運大通道被打通,該貨運通道從武漢出發,途徑國內的安康、西安、鄭州、烏魯木齊后,最終到達捷克斯洛伐克的梅林克火車站。
原來的內容提要是這樣:“我國新增一條向西開放的路上大通道,新疆貨運專列經阿拉山口可出境直達歐洲腹地”。
我們知道廣播電臺的顯著特點就是音響和現場聲最引人注目。要做到先聲奪人。而對這條新聞而言,如果聽眾是普通民眾,在平時是不太了解這些內容的,所以需要我們抓住細節,簡明扼要的說明事件情況,同時聯系事件的背景及帶來的影響,這樣才能創造出這條新聞的價值。比如可以改成:“新疆阿拉山口口岸新增一條直通歐洲腹地的陸路大通道,將極大提升內地省市對外開放水平”。
新聞內容提要的編寫并不是簡單的提煉字詞,更是一種價值創造。內容提要的編寫在高度概括的基礎上還要注重修辭、語法和政策性。要簡明扼要突出主題。忌諱用長句或生僻詞。內容提要寫得好能吸引受眾的眼球,最大化地起到宣傳、知曉、鼓勁的目的。所以,一線記者在新聞一線采訪時,一定要弄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和背后隱藏的新聞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到位地提煉主題。編輯審稿時,雖沒有去過現場,但憑借多年的經驗和新聞稿件本身的闡述,也能八九不離十地悟出新聞事件的精髓所在。
4 以責任贏得信任的欄目品牌化建設
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自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背景下,各級廣播電視臺如何在社會上精準發聲及整合力量打造欄目自身的品牌效應尤為重要。例如,介休電視臺在《介休新聞》中開設的“身邊人,身邊事”“榜樣的力量”“民生在線”等欄目都是報道老百姓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一個個真實的新聞事件凸顯社會正能量。例如,我們在報道了《十歲女童黨陸甜照顧癱瘓奶奶和殘疾叔叔》的新聞后,全市眾多愛心人士和企業家紛紛慷慨解囊為其捐助,幫助他們全家度過了難關。實踐證明,辦群眾喜歡的電視節目,為百姓做好事、辦實事,有了老百姓的信任,媒體的公信力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介休電視臺開辦的《關注》欄目定位于“關注民生,服務發展”這一主題,記者對政府想解決、群眾盼望解決的問題進行監督報道,例如,道路施工改造、集中供暖、噪音擾民等問題,既幫助群眾解決了困難,又幫政府分憂,受到群眾歡迎。
各級廣播電視臺新聞欄目承擔著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傳播主流價值觀、弘揚社會正氣的責任;承擔著客觀真實全面反映社會現實、傳遞與傳承先進文化的責任;承擔著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和維護社會正義,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任。這也正是新聞媒體不可推卸的責任。責任造就公信力?!耙载熑乌A信任”正是中國之聲喊出的理當為整個新聞界踐行的職業道德承諾的嘹亮口號。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級廣播電視臺只有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的四十八字重要指示和方針,電視新聞欄目就會辦得既轟轟烈烈又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黃婧.新媒體語境下電視編輯的角色轉型與功能拓展[J].西部廣播電視,2015(24).
[2]郭雁云.新時期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5(24).
[3]陶莎.媒介融合下新聞編輯職能的轉型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