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水利基礎條件的不斷改善,農田復種指數在不斷擴大,因各種因素造成的弱小麥苗面積在不斷增加,如何實現這一類型麥田高產穩產?是當今小麥生產上面臨的新問題新常態。若管理不當或失誤,高產農田將可能減產,不能發揮土地應有的生產潛力;若能及時針對問題,采取適宜的科學田間管理配套技術,仍可實現小麥持續高產穩產。弱小麥苗轉化的關鍵在于春季追肥澆水,因地制宜,因苗制宜,不違農時,滿足小麥階段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搭建最佳的豐產苗架。
一、苗情形態,形成原因
1. 苗情形態
這里說的弱小麥苗,主要是指春季小麥群體弱、個體小,苗情達不到正常小麥壯苗標準,也就是小麥幼苗表現為不旺、不壯,總體偏弱、偏小。不旺是指不存在狂長趨勢;不壯是指麥苗不壯實,發育不充足、生長不健壯,甚至成為“一根針”“弱不禁風”,易遭受干旱、霜凍、病蟲等災害侵襲。
2. 形成原因
主要是由于播種期較晚、氣溫下降較早、土壤結構較板結、水肥供應跟不上、降雪降雨提早偏多、播種方式較粗放和田間管理不及時等一種主要因素或多種因素復合造成的。
二、管理原則,肥水用量
1. 管理原則
①弱小麥苗春季田間管理的總原則是:因苗制宜,分類管理;促控結合,先控后促;綜合施策,促弱轉壯。②苗情越弱,追肥澆水越要早;苗情越旺,追肥澆水越要遲。③春季每畝追施15~20千克尿素(總量);每畝每次澆水量為40米3左右。
2. 田間管理操作要求
①春季麥田一般初春不要急于澆水施肥,從越冬到拔節期仍應以保苗安全為中心。②在返青期應控肥水、蹲好苗,重點要加強中耕,多碾壓、多耙耱、多中耕,提溫保墑促苗早發快長,促進苗情轉化和升級趕隊。③進入起身期再按苗情類型,因地制宜,不違農時,采取相應的水肥管理措施。
三、因苗制宜,分類管理
1. 群體適宜的麥田
對于春季群體在適宜范圍內的麥田,應掌握在起身至拔節前期追肥澆水,水肥齊攻,促主莖和分蘗多成穗,堅持以促到底技術路線進行管理。
2. 群體偏小的麥田
對群體明顯偏小的麥田,應提早追肥澆水,在返青期多劃鋤提地溫的基礎上,分別在返青后期、拔節期分兩次追肥澆水,或在小麥起身期一次性追肥澆水。
3. 群體偏大的麥田
對群體明顯偏大的麥田,早春應進行中耕,先控后促,等到小麥拔節中后期再追肥澆水。
4. 晚播麥田
對于播種偏晚的麥田,春季追肥澆水不能提早,早春一般不旱不澆水。為促進晚播小麥苗情轉化,春季不早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影響麥苗生發,但更要強化劃鋤中耕提溫,還可以在早春進行葉面噴肥,促苗長葉和次生根噴發,發苗發棵加快生長。注意選用葉面肥的營養成分不能是單一的氮肥(尿素),要突出磷鉀、微肥,養分要全面。具體操作可結合春季病蟲草害防治,多進行幾次葉面噴肥。
四、配套措施,注意事項
1. 配套措施
主要是加強春季麥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麥苗弱小,抗病蟲害能力較差,若再發生病蟲危害,是雪上加霜,弱小麥苗更難以承受。俗話說,“苗弱,草欺苗;苗壯,苗欺草?!丙溍缛跣r,雜草遇適宜條件易旺長,故應提早進行化學除草。同時要加強病害(全蝕病等)、地下害蟲(金針蟲等)、地上害蟲(紅蜘蛛、麥蚜等)的監測。具體應根據麥田病蟲害基數、發生時間和趨勢的實際情況,結合化學除草田間操作,及時應用殺蟲殺菌等藥劑,做到適時綠色防治,嚴防對小麥生長發育造成危害。注意用藥量要準確,噴灑要均勻,以防止藥害發生。
2. 注意事項
①上述措施運用的前提條件是麥田冬季已進行了灌溉;對未冬灌的麥田,應適當提早追肥澆水。②以上管理措施主要針對中壤質型土的麥田,黏質型土、砂質型土的麥田還應適當提早管理。尤其是砂質型土的麥田,肥水一次不能過大,要防止漏肥漏水,應采取少量多餐的辦法。③如果早春出現干旱等災害,必須及時跟進,針對問題,提早加強各項田間管理措施應用。④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除肥水管理這一主要促控措施外,春季中耕劃鋤是促進苗情轉化的重要傳統農藝措施,更應強化在弱小麥苗管理上,對促苗轉化作用較大。中耕就是在麥田表層聚集熱量、積累溫暖,相當于給麥田地表“加溫”,以溫度促進苗情轉化升級。農諺“鋤頭底下有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弱小麥田中耕,宜早不宜遲、宜勤不宜懶、宜淺不宜深、宜細不宜粗。麥田澆水后,應抓住宜耕期及時進行劃鋤,及時提高地表溫度。要把握好中耕時間:早了,土地濕軟,效果較差;晚了,土地干硬,保墑作用會大打折扣,并且中耕時還容易傷苗。⑤俗話說“春雨貴如油”,春季每次麥田澆水或降水后,都要爭取普遍進行一次中耕保墑。⑥還須做好施藥人員穿戴保護服和口罩等,以及回收農藥包裝瓶(袋)等農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聯系地址:山西省河津市泰興東路1號市農委 郵編:0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