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媒體重構了出版流程、改變了傳統圖書出版的內容提供方式,編輯應把握新媒體時代的特點與規律,立足編輯工作的核心價值,從編輯能力的提升著手,從單一文字工作者向綜合型傳媒人轉型,與時俱進,樹立新媒體出版理念,更具創新意識,適應新媒體時代圖書出版的新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圖書編輯;編輯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59-0057-02
2009年“大數據”概念走紅以來,出版界已經意識到這是對知識生產方式、傳播方式的變革。在大數據時代,出版內容需要轉向一種內容、多種媒介、多種傳播形式,從而實現全媒體的出版鏈,真正用技術創造出新產品和新價值。因此,編輯們不能再停留在單純的組、審、改、校稿工作,而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全面提升自己,貫通上游作品生產、下游產品傳播和營銷,將自己塑造成出版業炙手可熱的編輯全才。
1 話說“編輯”
編輯,不僅擔當著文化傳播者的使命,同時也扮演著項目策劃或者經營者的角色。日本知名編輯鷲尾賢在《編輯力》中雖未明確定義編輯力的概念,但從策劃創意、約稿構思,到催、審、改、校稿,到圖書整體設計宣傳,再到人際交往,詳細分析了一位優秀編輯應該具備的能力。一個優秀的編輯,是選題策劃能力、案頭加工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綜合體現。
要做成一個優秀的編輯,絕不會像電視劇里看到的編輯部的故事那樣輕松。時代的潮流永遠向前,讀者的口味永遠在變,編輯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才能不停地搶跑在前面。編輯是一份具有挑戰性的職業,貴在綜合素質,難在全面能力。從政治立場到政策把握,從文化素養到組織能力,從專業知識到職業操守,都反映出一名編輯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
2 新媒體時代下編輯力重構
面對當前出版環境的重重挑戰與機遇,編輯應當隨環境變化而有所革新。目前學界對編輯力的認識也非常多樣化。針對新媒體環境下,編輯應具備哪些能力,下面就一本書的運作流程,發表一些拙見。
2.1 敏銳的洞察力
敏銳的洞察力首先來自于對圖書市場高度的關注度。編輯除了平日要瀏覽大量的新聞、了解行業動態以外,還要勤跑書店,多去了解圖書市場情況,了解哪一類圖書最受讀者歡迎,最近又出了哪些新書,讀者的購買需求如何等等。
對圖書市場的關注度除了對圖書市場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以外,還要求編輯精細于自己的細分領域,對這一細分領域進行長期觀察和研究,了解競爭對手的出版動向,對具有代表性的、市場排名靠前的作品要如數家珍。
2.2 善于挖掘的能力
除了對市場敏感度的要求外,還需要我們具備發現、鑒別、挖掘熱點的沖動,更要有將其轉化為好選題的能力。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工具新方法,對市場進行理性的分析,做好市場調研和開卷數據分析,抓住選題熱點,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按照行業規律,利用大數據技術捕捉行業亮點,提煉行業內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二是培養自己的前瞻性和時效性,既善于把握熱點,又善于引導熱點,既善于做事后策劃,也要體現策劃的時效性。三是培養全方位、寬領域、多角度觀察的能力,對一個熱點問題進行深度挖掘,提高產品附加值。
2.3 善于溝通的能力
挖掘了好的選題信息,下面就是要聯系好的作者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創作者,編輯之前所做工作將付之東流?,F今出版業競爭十分激烈,編輯們在電腦前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方法就獲取作者信息,如學歷、經歷、學術活動、學術聲譽和影響力、發表論文和著作情況、承擔項目情況等,對作者情況了如指掌,然而優秀的作者,大都會收到多家出版社的邀請,他們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和編輯約稿過程中的交流溝通可能是作者選擇出版社的首要因素。在與作者交流中,要充分展示編輯的專業素養和“情感投入”,作者才能放心把自己的書稿交付出版社。這就要求編輯在平時工作中,就要把觀察、了解、掌握信息和動態作為每天的必修課,使自己始終置身業內,成為業內人;能夠對了解的情況及時進行關聯、分析、歸納和理解;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得自己在和作者溝通時有“干貨”而不至于怯場。
2.4 產品的創造力
以上一切皆有著落后,下面就是編輯和作者之間協同創造產品了。圖書市場的激烈競爭逼著我們不得不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加大產品創造的力度。內容永遠是圖書的第一生命。要始終把圖書內容放在首位,注重作品原創性,從渠道為王向內容為王轉變。這就要求一方面編輯與作者進行密切的溝通,把編輯的策劃思路貫徹到作者的寫作過程中。另一方面,編輯要不斷地分析讀者的需求和市場動向,了解讀者最需要的是什么。
編輯參與作者的創作過程中,既要從內容方面引導作者,敢于提出對書稿的修改意見,又要從讀者對象、篇幅、體例格式、裝幀設計等方面給出建議,采取“創新型跟風”的產品策略,將圖書產品做精,從內容到視覺方面最大化滿足讀者的需求,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2.5 項目管理的能力
圖書產品的創作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選題策劃、編輯加工、封面設計、生產制作、成本核算、圖書銷售等多個環節,如果把圖書視為一個產品項目,那么圖書出版就好比是項目管理的過程。編輯應把自己定位成一名項目管理者,科學管控好手中的作者資源、封面設計資源和營銷推廣資源,合理安排好出書進度及宣傳營銷工作,對于時效性比較強的圖書,可以合理縮短生產周期20%,提前搶占市場先機。此外,編輯還應培養良好的成本意識,在確保圖書質量的前提下,合理選擇開本大小、印刷工藝,以及不同紙張,有效控制圖書生產成本,實現圖書利潤的最大化。
3 編后心得
自2015年年初,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后,市場上有關“互聯網+”各種行業的圖書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涉及創業、轉型、跨界、風口等各類熱點問題。有些出版社在引進主打領域的圖書時,還采用“買斷”的策略,幾乎涵蓋該領域品質中上等的圖書,不給競爭對手選書的機會。在如此競爭殘酷的出版環境下,跟風出版嚴重、創新出版舉步維艱,編輯們可謂是“各顯其能”、絞盡腦汁搶占市場的一杯羹。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無我有”的就是好的、有價值的創意。嚴格說來,只有人無我有且優的,才是有價值的創意。也就是說,出版的創意主要在“優”字上下工夫。
4 結論
如今,技術的廣泛運用和數據的爆炸式增長,給編輯職能帶來了挑戰,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將成為編輯能力的主要內涵之一。編輯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真正下功夫學習、學懂相關的理論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境界,使自己成為全媒體到達及大數據分析的編輯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