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末,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挖空心思提出了一個“大菱形包圍圈”,菱形周邊四點分別是:美國夏威夷、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近年來,日本右傾分子除加力構筑“大菱形包圍圈”外,處心積慮的日本相關部門又針對南?,F狀拋出一個范圍略小、參與國明顯變化的“小菱形包圍圈”,包括日本、菲律賓、越南和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等國。
精心謀劃構筑“雙菱形包圍圈”
大小菱形包圍圈內外套嵌、緊箍南海,明確展示了安倍當局在南海問題上的野心:首先,表明日本這個南海域外國家企圖通過拉幫結伙,尤其是拉攏南海周邊相關國家,正式全面地介入南海地區事務,作為“協警”輔佐美國這個“世界警察”;其次,日本的真正目的乃是希望握有南海地區更多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以達成指揮、協調南海周邊各國不斷尋釁滋事,進而扼控中國的戰略目的。
為促成“大菱形包圍圈”的形成和運作,日本不遺余力地公開支持美國介入南海行動,加緊解禁集體自衛權,叫囂鼓吹“航行安全和飛越自由”等論調。日本媒體披露,日本海上自衛隊的P-3C反潛巡邏機的身影未來將公開頻繁地出現在南海地區。
多年來,美國不斷地強調“重返亞太”,以達成所謂“再平衡”中國的目的。近年來,美國更是在該地區周邊頻繁地調兵遣將、排兵布陣,但美軍由于軍費不足、軍力下降,一般不太愿意自己“率先”沖到第一線,更多地是慫恿、策動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域外大國,加入到南海的“反華聯盟”體系中,讓其“赤膊上陣”,美國則在其后壓陣助威。
日本右傾分子出于實現所謂“國家正?;?、解禁集體自衛權、可隨意向海外派兵的圖謀,迫不及待地跳到前臺,積極配合美軍充當“馬前卒”。不僅如此,日本在美國的授意下,既為了武器出口,也意欲拉攏澳大利亞組成東亞聯盟,積極向澳提供出售最新型的“蒼龍”級AIP潛艇及相關技術?!吧n龍”級潛艇滿載排水量達4200噸,是日本海上自衛隊乃至世界海軍現役中排水量最大的常規動力攻擊潛艇,技戰術性能一流。一旦擁有這種水下作戰平臺,日澳兩國就可輪流在南海地區的水下“輪換做莊”,并與美國時常前置到該海域的??毡?,特別是美國海軍攻擊型核潛艇相互配合、協同、聯手,對中國大型戰艦或海上作戰編隊形成較大的威脅。為加強三國在南海地區的聯合力量和協同能力,日本已對外宣布:2016年2月,將與美澳等國聯合在南海海區舉行軍事演習,旨在顯示幾個大國在該地區的“強大肌肉”,以及“決心維持南海地區安全”的多種先進武器和運用手段。此外,日本還積極拉攏印度等國在南海海域頻繁地舉行各種規模的軍事演習,包括在靠近南海的印度洋上美印日三國舉行的“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事演習。日本拼命地上躥下跳,就是企圖造成人多勢眾的所謂“強大的合力”,從而最大限度地壓縮和毀壞中國在南海地區的戰略空間。
實際上,日本更看好“小菱形包圍圈”,希望由自身來主導和掌控,并盡快做實做強?!靶×庑伟鼑Α鄙系钠渌膫€國家均為南海周邊當事國,更為全力關注南海事務,處理南海事務更直接,因此日本認為,只要協調和運用得當,這些國家可與中國在南海紛爭中直接博弈和折騰,甚至發生武力“對抗較量”?;诖四康?,日本決定分別于2015年和2016年向菲律賓提供10艘巡邏艇,公開鼓動菲與中國“展開維權行動”;日本向越南連賣帶送兜售武器;日本將馬來西亞列為武器裝備出口對象,打算向馬轉讓雷達等裝備和技術等;日本向印尼提供防務技術及裝備,拉攏印尼在南海島礁問題上制衡中國。下一步,日本將繼續加大向南海周邊國家投資和下注的力度,繼續提供相關的武器裝備,以使這個“小菱形包圍圈”發揮出更為直接的扼控功能與威懾功效。
日本懷揣叵測的戰略野心
日本如此處心積慮地加緊構筑“小菱形包圍圈”,居心叵測:第一,加速炒熱南海爭端,使南海事態明顯升溫,從而達成將東?!暗溗蹦弦康?。近年來,中國加大了捍衛釣魚島主權和突破“第一島鏈”北段的“常態化”行動力度,被譽為“海警巡洋艦”的大型海警船也加入現役,導致日本日感被動,很多情況下疲于應對。更為關鍵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覺得與中國在綜合實力、軍事力量、海上維權、外交行動等諸多方面的對比中,已越來越不占有優勢,而且天平的籌碼還在繼續向中國這方傾斜。急于擺脫“困境”的日本,于是加緊籌劃在長度達1400千米的“第一島鏈”北段200多個島上,部署“愛國者”導彈和“薩德”導彈系統;同時,在所有海峽通道兩端均布設有射程達150千米的88式反艦導彈,并且準備開始替換部署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12式機動反艦導彈等。
第二,日本非常希望能掌控南海地區運輸線的關鍵節點,將冷戰時期1000海里海上交通線這條所謂日本的“海上生命線”不斷延續到南海,甚至更遠海域。冷戰時期,日本海上自衛隊便極其重視日本周邊地區的海上交通線運輸通道的暢通與安全。1981年,當時的首相鈴木善幸宣布,日本要將自己的海上防衛范圍擴張到海上運輸線1000海里的距離;1985年,中曾根康弘首相進一步把中期防衛計劃中的“保護日本周邊海域海上交通線”確立為“未來要強化的三個防御功能之一”。從此,日本海上自衛隊就肩負了在從東京到關島和從大阪到中國臺灣的公海海域,開展反潛戰和掃雷行動的重要職責;在對馬、津輕和宗谷等重要海峽與美軍合作阻截所謂“敵方”貨運的行動,也被列入海上自衛隊的職權范圍之內。
第三,日本今后必將經常利用P-3C反潛機等機艦,在索馬里海域聯合開展打擊海盜的行動,且大約每3個月就在日本本土和吉布提基地之間往返飛行一次,趁在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的基地、機場加油、補給的機會,對南海一些重點島礁及其海域實施偵察和搜尋,進行情報、信息收集等,對相關地區的水文氣象、過往船舶,甚至相關軍事設施等情報也將進行刺探與收集;還將與一些國家進行防務交流和聯合演習。自然,日本也十分覬覦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良好的港口、基地和機場等“軍事用途”,希冀有朝一日也能在南海周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至少也能作為臨時基地進行降落和補給。 “小菱形包圍圈”更具危害性
不管是美日澳印的“大菱形包圍圈”,還是日菲越馬印尼的“小菱形包圍圈”,在中國快速崛起和加速發展的進程中,特別是在走向中遠海海域的力度明顯增大的情況下,美日等國絞盡腦汁遏制或圍堵的客觀事實不能忽視。
“雙菱形包圍圈”最主要的差異是:“大菱形包圍圈”是以美國為主導,而“小菱形包圍圈”則以日本挑頭。許多專家都強調“大菱形包圍圈”比較靠譜,而對“小菱形包圍圈”表現出不屑的態度:“大菱形包圍圈”有美國支撐,“小菱形包圍圈”只是日本的一廂情愿。筆者認為,對中國而言,“大菱形包圍圈”固然要重視,但“小菱形包圍圈”更具危害性,因為日本更露骨直接,甚至更加不遺余力。首先,“大菱形包圍圈”中的國家除日本外,美澳印與中國,實際上并沒有地理上的海洋權益爭端;其次,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考慮,美澳印與中國地理或海洋的實際距離相對較遠;再次,“大菱形包圍圈”中的美國不一定只針對中國,其私底下還有防范日本、印度或澳大利亞的目的。
“小菱形包圍圈”則不同。日本的目標只有一個且十分明確―防范和遏制中國。日本與中國在釣魚島及東海油氣田等問題上針鋒相對,其拉攏菲律賓、越南和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等國的力度逐年加大。越南在南沙海域上非法侵占中國的島礁數量最多,菲馬次之;印度尼西亞雖與中國并無領土爭議,但作為東南亞老大,面對中國在該區域的不斷壯大,其心態之微妙可想而知。關鍵還在于,菲越馬印尼都是東盟的重要成員國,日本意在通過它們緊緊拉住東盟十國,借助它們的集體力量聯手對付中國。其實,日本非常清楚,東盟對中國有多重要,對日本就有多重要,因此必欲拉之而圍中。在中國與東盟建立自貿區協議之前,甚至更早到二戰之前,東南亞就是日本工業化的原材料來源地和工業品的市場。眼下,雖然在東南亞多了中國這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但是對日本而言,它認為機會仍在,惟有利用此等力量才能最終圍堵、扼控中國。
小小“菱形”妙處大。日本更青睞“小菱形包圍圈”,妙就妙在它認為此舉既可獲利又可打擊中國,既可為武器出口找到買家又可武裝壯大中國的對手,既可實現本國的戰略目的又可為美國老大“分憂”,既可叫菲越馬等國在南海跟中國鬧又可令日本順理成章地介入南海問題,說不定還可令日本在釣魚島和東海問題上解套。
“大菱形”有向“多邊形”演變的趨勢
不久前,美國國務卿克里對老撾、柬埔寨和中國進行了訪問。老撾與柬埔寨是東盟中對華最鐵的兩個國家??死镌诩磳⑾屡_之前,不忘“照顧”一下中國的老朋友,當然不是去看看老朋友,說說中國的好話;老撾是東盟今年的輪值主席國,奧巴馬將在任內訪問老撾;為奧巴馬打前站是克里的使命之一。而柬埔寨也是個小國或欠發達國家,為什么克里也要光顧?因為奧巴馬要在加州舉辦東盟十國峰會,這個峰會上奧巴馬模仿與習近平莊園會晤的模式。當然,后者是一對一,前者是一對十,還是有差別的。不管是克里到訪,還是奧巴馬莊園請客,美國拉攏東盟最主要的用意在于,老撾作為主席國的東盟在南海問題上不要偏向中國;美國召集的東盟十國峰會定要達到對中國施壓的目的。由此可見,美國的“大菱形包圍圈”有向“小菱形包圍圈”靠攏與重迭的趨勢;或者說,菱形有向多邊形發展的勢頭。
“小菱形”有可能向五角形六角形擴展
新年伊始,日本就惡言相加,新動作頻頻。2016年1月22日,安倍在日本參眾兩院的國會上做關于2016年施政報告時重點強調:“日本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安保環境挑戰,要正面迎擊這些挑戰”,并提出要繼續推行“俯瞰地球儀的積極和平外交”。在對俄外交方面,安倍表示要為解決兩國爭議島嶼問題“尋找一切機會反復對話”,表達了與俄總統普京進行首腦會談的意愿。安倍指出,2015年與韓國在慰安婦問題上達成共識,“解決了多年來的懸案,建構了新時代的合作關系”,他確信“東亞將進入和平與繁榮”,韓國也是日本“共享戰略利益的最重要鄰國”。
日本媒體說,日本還期待與中國臺灣開啟新時代。他聲稱,考慮到要遏制中國大陸日趨活躍的海洋活動,打算通過經濟合作,加強同中國臺灣新政府的關系。安倍曾在2011年自民黨仍屬在野黨期間訪問過中國臺灣,與蔡英文會面。2015年10月蔡英文訪日時,安倍專門安排自己的胞弟、眾院議員岸信夫,引領蔡英文到訪自己家鄉山口縣,力圖同蔡英文建立私人溝通渠道。共同社指出,安倍認為,為了牽制北京,日本與臺灣合作必不可少。
由此看來,2016年日本立足于南海周邊當事國或地區(例如中國臺灣),同時擴大與域外國家的政治、外交、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溝通與合作,拉近彼此間的關系,盡最大可能離間它們與中國的關系,并大有將日菲越印尼(馬)的“小菱形包圍圈”推而廣之,擴展成五角形、六角形甚至多邊形的態勢。
有效應對與破解“小菱形包圍圈”
事實上,日本精心圖謀構筑的“雙菱形包圍圈”,原本就是漏洞百出的“怪型”,即便參與其中或準備參與其中的各國目的不一,各懷鬼胎。例如,“大菱形包圍圈”中的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心態就十分復雜:為了本國利益,兩國既想借助美日來達成“平衡中國”的目的,同時又希冀與中國發展經濟,提高繼續執政的業績與籌碼。為此,中國宜公開深刻地揭穿日本等國介入南地區事務的“禍心”與陰謀,同時積極采取戰略上的分化瓦解、策略上區別對待的手段。
至于“小菱形包圍圈”,中國則可用戰術上的各個擊破,尤其像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與中國經濟貿易勢頭良好,高鐵建設上的友好合作等頗有成效舉措,明確告誡這些國家切忌被日本“當槍使”,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提倡繁榮和平、保持地區穩定、講究合作共贏的地區“安全穩定器”。當然,中國搞好自身經濟和國防建設最為關鍵,特別是島礁的基礎設施建設,既要保障滿足海上民用航行和飛行安全的需要,盡可能地為他國過往船舶和飛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補給,也要建設必要的防御設施、配備相應的武器,真正確保島礁及其海域的安全,滿足正當防御的需要,有效維護中國的海洋權益和海上通道的安全!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