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在歐洲和非洲等地的極端恐怖襲擊及其對全球的影響引起世界高度關注,不乏國際與安全問題學者從政治和宏觀角度進行分析研判。而巴西有些媒體和反恐專家則從微觀角度,從“伊斯蘭國”以及其他恐怖組織軍事行動的戰術特點和兵源招募策略入手,加以探究和分析,得出某些值得參閱的結論性看法。
軍事行動三大戰術特點
“伊斯蘭國”在2014年的迅速擴張令世界困擾。伊拉克按美國模式重組過的軍隊沒有能力抵抗,仿照前蘇聯軍隊裝備起來的敘利亞軍隊也屢遭敗績。
巴西軍事問題專家弗雷德里克?阿拉尼亞在2015年11月中旬接受當地安全和防務網站采訪時,詳盡評析了“伊斯蘭國”軍事行動的三大戰術特點,即“亞洲戰術”的成熟化;拒絕采用最先進技術;軍事組織跨國形式。概括而言,這種戰術表現為突襲、分散化作戰、施展計謀和小分隊滲透性攻擊。在他看來,“伊斯蘭國”軍事行動含有“戰術革命”的意味。他說,這是因為這些戰術“臻于成熟,已經不僅限于防御和尋求力量均勢,而是擴展到大范圍的攻擊行動”。他說:“如果這一觀點是正確的,西方正規軍隊就需要重新制定方針,為適應“伊斯蘭國”的戰術而改進軍隊訓練。
其一,“伊斯蘭國”軍事行動所熟練運用的是一種分散化、小規模和最后100米短距離的輕步兵戰斗方式,卻顯示出很強的隨機應變能力。這種戰術基于一個10人左右的小分隊,優先配備近距離戰斗武器,目的是給予步兵高度機動性和近距離戰斗的強大火力。這種小分隊采用“任務戰術”,以賦予戰斗隊行動效率。戰斗人員明白推進的時間和目標,還可自行選擇路線和達到目標的行動手段。
在掌握全面的特別情報的基礎之上精心策劃和準備軍事行動,這些情報通過巡查、審問俘虜和遍訪平民來取得。小分隊使用簡易但精確的地圖進行夜間運動,簡易地圖也是根據事先得到的情報繪制,一般不使用夜視鏡,根據“荷花”技術進攻城市或者市區居民點。所謂“荷花”技術就是指多個小分隊向事先選好的不同地點進行滲透,然后同時向城市指揮中心即敵方布陣的“荷花”心臟突進,實現合圍夾擊。用作部隊訓練的場景都是根據計劃中的軍事行動構建,戰士按照伏擊、奔襲和防御戰等不同任務來實施。依據各自相應場合進行點對點的訓練,進一步加強了所涉小隊的機動性。小分隊成員通過互聯網了解軍事行動的相關情況。
這種戰術的重點在情報收集與分析、分散化行動、小分隊滲透作戰等要素,并由此彌補重型裝備的缺乏。把敵人引誘到殺傷區域的最佳選擇是伏擊和自殺式爆炸或使用簡易爆炸裝置。輕步兵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通過接觸地帶,以便防止敵方使用大火力武器。接著實施誘騙計謀,戰士在停放的汽車、建筑物和敵方陣地附近,引爆自殺式炸彈車輛或者遙控炸彈,促使防衛者四散,然后乘輕型武裝皮卡迅速接近目標,一路掃射,致敵方潰不成軍。
其二,“伊斯蘭國”采用的戰術并不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撐。在這里,沒有無人機、智能炸彈、戰場數字化等現代戰爭中經常出現的裝備。戰績和成功基于并不尖端的設備、戰士的能力、高度精確的近距離武器及小分隊的精心策劃。
其三,“伊斯蘭國”催生了一種真正的跨國武裝力量。組成其武裝力量的人曾經或正在眾多的行動舞臺上斗爭,如利比亞、馬里、伊拉克、阿富汗、車臣、巴爾干、敘利亞以及歐洲國家或其他地區國家。他們有能力在從撒哈拉到高加索的巨大范圍內謹慎而自由地行走活動,在特定地點召集會議和以非法偷運方式轉運所有種類的武器裝備。有些分析家繪制出上述廣大地區的暴動“高速公路圖”。其戰斗人員混入難民潮或者以商人身份掩護像平民一樣出入國境而不被人發覺。當與西方軍事干涉作比較時,其跨國特點就更明顯了。西方干涉要求大型戰機、空軍基地、港口設施和復雜的供給系統。而“伊斯蘭國”派往各地的小分隊則采取突擊和快速奔襲等戰法破壞敵方的通訊線路、供給系統,其本身基地和軍火庫則設在各地事先選定的隱匿之所。
弗雷德里克?阿拉尼亞稱,為了戰勝“伊斯蘭國”,首先需要承認,“伊斯蘭國”是“一支恐怖主義軍隊”,而非恐怖團伙。
兵源招募能量大、策略精
巴西新聞網站大報2015年11月發表了對專注研究伊斯蘭圣戰者組織的學者、美國人類學家斯科特?阿特蘭的采訪報道。報道說,西方對前不久巴黎恐襲事件的反應先是恐懼與憎恨,接著發起猛烈的報復性回擊,簡直跟2001年紐約世貿大廈、2004年馬德里火車和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后的反應如出一轍。對此,阿特蘭認為,“伊斯蘭國”的戰略意圖恰恰是尋求這種軍事報復,以便加深敵意,從而有利其擴展招募兵源。
2015年3月,在巴黎恐襲事件前,“伊斯蘭國”官方在線雜志發表了一篇社論,社論援引本?拉登的一句話,“喬治?布什說得有道理,‘世界一分為二,要么跟西方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在一起’”。社論接著說,已經是時候發起新的攻擊了,讓世界變得更加分裂,“摧毀任何尚無對抗的灰色地帶”。早在2004年,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發布的《如何操縱亂局》的手冊就曾表露恐怖組織的意圖:“必須暴露美國的弱點,讓其放棄心理戰和間接戰,迫使其進行直接干預?!?
阿特蘭曾在世界范圍內進行過廣泛的調查,包括采訪圣戰分子及其在法國、西班牙、黎巴嫩、伊拉克、約旦、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亞、敘利亞等國的支持者和同情者。他認為,上述措施在招募戰士方面確實奏效。
激化仇恨和敵意僅僅是為擴大招募提供適宜的環境,在引誘青年加入方面主要靠宣傳和攻心策略。阿特蘭曾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過他的有關調查報告。他說,圣戰者組織的干將們并非都那么受到《古蘭經》的鼓動,而實際起作用的是其背后的意識形態。當那些在伊拉克的“伊斯蘭國”成員被問道“什么是伊斯蘭”時,回答都是“我的生命”。他們不大懂《古蘭經》,也不明白其宗教歷史。他們頭腦中只有那些從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的宣傳中所學到的東西。而宣傳的內容遠比一種宗教更廣,是一種承諾會帶來榮譽和自尊的“激動人心”的事業。西方在描述圣戰者的行為方式時所使用的“虛無主義”一詞,絲毫不能說明問題。有些人從圣戰者那里“隱約看到一種‘平等、兄弟情誼、冷靜和令人信服’的運動”。 這種信息對于青年極具誘惑力。據2014年一項調查顯示,法國每4個18~24歲的青年中就有一人對“伊斯蘭國”有好感,盡管穆斯林僅占人口的7~8%。英國青年對“伊斯蘭國”有好感的比例也大于穆斯林占人口的比例。阿特蘭所做的調查表明,“伊斯蘭國”招募的戰士很多都是通過朋友、家人、鄰居和校友的網絡了解并沉迷其中的。
支持“伊斯蘭國”的穆斯林比例很低,在中東國家更低。同情“伊斯蘭國”的穆斯林,在埃及只有3%,沙特5%,黎巴嫩才1%。但是,對于靠自殺式戰士從事恐怖襲擊的組織來說,這個比例對其推進恐襲計劃已經足夠。而且,這種志愿者的數量將不斷增加,因為這是一種“明顯的歷史趨勢”。巴西媒體援引英國反恐專家的話,“原教旨主義在缺乏政治理想的時代會迅速增長”。穆斯林國家世俗政府的失敗及其專制制度的墮落,以及隨后的外國軍事干涉,摧毀了公民社會,給圣戰者騰出巨大空間。新的軍事干涉可能會給予“伊斯蘭國”一定的打擊,但是其地盤的喪失可能導致在西方激起新一輪暴力活動。
巴西情報分析家歐熱尼奧?莫雷茨索恩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強調指出,“伊斯蘭國”擁有巨大的招募能量,其招募計劃不僅聚焦于理論說教,而且以被社會拒絕青年慣用的表達習慣開展進取性行動?!耙了固m國”以強烈的歸屬感、事業自豪感和犧牲精神來維系其成員的團結,這種號召對于在學習或工作中失敗的大城市外圍青年來說難以抗拒。
招募名單上的很多青年都是被其所在社會遺棄,他們因貧窮、沒文化、難看、失群落寞等被稱為“失敗者”,“伊斯蘭國”的宣傳部門通過媒體“營銷術”,向這些“失敗者”表示歡迎?!耙了固m國”的招募團隊能熟練使用社交媒體,善于采取營銷術攻勢,在“暗黑網絡”也游刃有余,暗網是專為被招募者入門時營造的用于攻心的網絡環境。他們運用年輕人的表達習慣,刺激他們的挑戰欲望。所謂暗網,又叫“深網”,簡單說就是搜索引擎無法搜到的網絡,一般瀏覽器也無法連接。暗網的特性就是“絕對隱形”,網站、用戶身份、IP地址都隱形。暗網網站及其用戶可以在互聯網世界為所欲為。
莫雷茨索恩認為,必須針對招募對象進行反宣傳的綜合行動,首先是削弱“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的宣傳效果,然后對有可能被招募的青年灌輸新的思想。鑒于恐怖組織都非常封閉、難以滲透,反宣傳品應精心制作,具有高度專業性和可信性,足以摧毀“伊斯蘭國”所謂“正確說教”和清教主義的蠱惑宣傳。要集中揭露其領導人的真面目,如貪腐、鼓吹精英主義、頑固不化。通過歷數諸如對新招募者施行虐待、貪污本應付給下屬的錢財和在戰斗中逃避危險等丑陋現象,制造其隊伍內部的分裂。還要利用準軍事部隊眾所周知的惡癖、性變態和傲慢等弊端,向那些由于不適應恐怖團伙而表現厭倦、打算放棄的青年展示種種殘暴景象。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那些通過社交網站尋求了解情況的青年拒絕招募。
莫雷茨索恩主張,不要輕易逮捕那些被列入招募名單中的青年。在加入“伊斯蘭國”的“半道”被截獲的青年應該納入法律允許的行動范圍,可以將其置于某種隔離狀態。實行一個收容卷入者(提供協助的平民)和反叛者(戰斗人員)的計劃是可行的,因為這種行動可以促使那些不具有信念的人離開隊伍,而這些人可成為重要信息的來源。經過技術分析,他們提供的信息對開展反恐行動十分有利。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