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性格愛好、脾氣秉性、興趣特長、家庭情況、學習狀況不一的學生,必須精心加以引導和培育……好老師一定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情感,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讓所有學生都成長為有用之才?!彪S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也已經成為配置人力資源的決定性因素,畢業生深造和就業的出路已經非常寬廣。因此,沿用以前的一本教材、一套講義、一種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需求。應當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切實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為其提供適用的教學模式,使不同的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用得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
一、因需導學教學模式的提出
“因材施教”是孔子踐行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位學生特點的、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1].2010年頒布并實施的《國家中長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發 展 規 劃 綱 要 (2010-2020年)》[2]指出,“要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面對新形勢,筆者提出“因需導學”的教學理念。
即從學生的個性和需求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有選擇性和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從而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最合適和最有效的收益?!耙蛐鑼W”的理念,在各級各類教學過程中都可以貫徹,在大學生中尤其適用。大學生畢業后深造和就業的方式有多種,應該鼓勵他們從自己的人生理想、學術興趣、自身條件、深造和就業去向等各方面的因素出發,因勢利導,讓他們在課程中尋找到不同的體驗、知識和技能,從而使收獲與需求、自身條件相匹配。
在我國,大學教學工作重視的是專業教育,學生從大學第一天起就確定了專業,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拿生物學專業來說,雖然我們期望學生畢業后從事與生物學相關的工作或研究,但其實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并非如此,而是轉到其他專業或行業進行學習和工作。那么對于這些學生來講,專業教育對于他們有多大的意義?有沒有更好的教育方法?筆者嘗試從“細胞生物學”的教學中摸索和探討在專業課中運用“因需導學”的原則,以期對學生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因需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
(一)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差異化需求
開展“因需導學”教學活動,首先應該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3].作為“細胞生物學”課程的任課教師,筆者為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進行了細致的調研和分析。在“細胞生物學”課程的第一堂課上,教師給每位學生發放一份調查問卷,內容包括2個問題。
①你對現在所學的生物學專業感興趣嗎?
②你大學畢業后的打算是什么?
學生們作答后上交問卷,教師對結果進行統計,以最近一屆的學生為例,共統計52名學生,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
從圖1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對生物學具有一般興趣的學生為69%,感興趣的學生為25%,不感興趣的學生為6%.關于畢業后的打算,從圖2可以看出,63%的學生打算繼續深造,23%的學生還沒想好,14%的學生要直接工作。因此,筆者針對上述調查問卷的情況,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擬采取以下措施開展“因需導學”教學活動,其教學策略是:①對專業感興趣和畢業后繼續深造的學生,除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學習外,還應引導他們在課外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和鉆研;②對專業不感興趣、畢業后要直接工作和還沒考慮好的學生,要積極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講課時力求趣味性,知識不能太難,即使他們今后不想從事與生物學專業相關的工作,也要確保他們能學到有益于今后自身發展的知識和技能。
(二)通過推薦教材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空間
選用優秀教材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保證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近年來,各出版社出版了不少相關的教材和參考書,經過筆者教研室多年的教學積累,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教師向學生推薦中文和英文2種教材,中文教材主要有翟中和教授主編的《細胞生物學》(第四版)、王金發教授主編的《細胞生物學》。
翟中和教授所著的《細胞生物學》教材是我國高校采用較多的“細胞生物學”課程的經典教材之一,被眾多高校、科研機構指定為細胞生物學考研參考書目;王金發教授是國家教學名師,多年來一直奮戰在教學一線,并且每年都組織教學會議,使全國高校的相關領域的教師都有機會學習其教學理念和方法。這2本中文教材結合教師課堂上的講述,能夠使得絕大部分學生掌握理解“細胞生物學”課程的知識。
對于有濃厚興趣、將來要出國深造的學生,則輔以英文教材,原版英文教材信息量大、圖表案例豐富、知識 更 新 周 期 短。主 要 有Alberts等 編 寫 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Garland Science,5th Edition,2007)、Gerald Karp等編寫的《Cell and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Wiley,6th Edition,2010)2本教材。它們是細胞生物學領域非常經典的教材,前者是GRE專項考試的常用參考書,后者每個章節的后面都配有思考題,對于那些感興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非常適合。
(三)通過布置課堂討論課題和課后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作訪問學者時,發現美國的教育很注重對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引導者,自己不一定講很多,而是讓學生自己講,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主動思考、探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學生只有自己先閱讀教材和查閱相關資料,才能講出來、講得好。這就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掌握知識。
筆者借鑒美國大學課堂的做法,在“細胞生物學”課程中組織學生開展了分組研究、集中匯報和自由討論的教學活動。討論以3~4人為一個小組,每組研究1個和生物學相關的課題,寫出研究報告并在課堂上匯報研討成果,然后所有上課的學生都可以針對匯報的內容提出問題和發表觀點。前幾年,筆者在教學討論課上設定了參考題目,題目主要集中在細胞生物學科研究的熱點領域,如“干細胞的技術和應用”“重要的細胞信號通路”等,目的是使學生的討論相對集中、有重點,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最近幾年,筆者沒有設定參考題目,很多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選擇題目,如學生的選題“從細胞生物學角度解讀瑜伽的保健作用”,闡述了瑜伽保健的細胞生物學機理;“你好,色彩”選題探討了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動物呈現的色彩和色素分子之間的聯系。這樣一來,無論對于專業課是否感興趣,學生都能找到討論的話題。而那些對專業課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因為其他學生的選題逐漸對該課程產生興趣。
另外,在課后作業布置的環節上,筆者設計了不同形式的作業來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思考。一種是傳統式的題目,例如“比較線粒體和葉綠體在基本結構方面的異同”“細胞核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這些題目使所有學生都能掌握教學大綱中要求的基本知識。另外一種是開放式的題目,要求學生寫出“細胞生物學”課程每一章內容的課后總結,這樣做的好處有幾點:①促進學生課下學習和閱讀教材;②促使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對前后知識融會貫通;③自由發揮的空間大,對于認真鉆研的學生,可以寫得很深入,如有的學生用英文寫總結,有的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出一些細胞結構和過程的示意圖,有的學生則結合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寫課程總結,還有的學生把細胞生物學的內容和生物化學、遺傳學的內容融會貫通寫出總結。
(四)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自發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以滿足不同的發展需求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設置了課外擴展閱讀環節。教師將課外閱讀材料發布在教學網絡平臺上,其內容主要包括下面3類。
①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文章。如“MIT實驗室人員是怎樣做學問的”“如何提高專業英文閱讀能力”(施一公教授博客文章)等系列文章。另外一些書籍的課外閱讀由該課的課代表課下組織安排,如“如何掌控你的時間和生活”“創造性的學習方法”等文章。
②著名生物學家的研究經歷和貢獻。如:《Nature》雜志某一期的“OBITUARY”(訃告)是講生物學家Christian deDuve的,他是著名的細胞學家和生物化學家,發現了過氧化物酶體和溶酶體,由于對細胞構造的研究貢獻,他獲得1974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4].這一內容是對課堂上細胞內膜系統一章內容的補充。
③專 業 知 識 的 延 伸 文 獻 閱 讀。如 近 幾 年 發 表 在《Science》上的文章“How Cells Know Where TheyAre”(細胞如何知道自己 的位置)、“Mysteries ofdevelopment”(發育的奧秘),是對生物發育知識的擴展延伸;發表在《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Development》上的文章“Rol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signaling in cancer biology and genetranscription”(G蛋白耦聯受體的信號通路在癌癥生物學和基因轉錄方面的作用)、“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s Mediated by ERK,JNK,and p38Protein Kinases”(ERK,JNK和p38蛋白激酶介導的有絲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是對課堂上信號傳導通路一章內容的深入擴展。
以上內容基本上可以滿足不同類別學生的需求。對細胞生物學不感興趣、將來可能不在本專業就業的學生,可以只閱讀第①類材料---關于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文章;對細胞生物學興趣一般、但將來可能在本專業就業或做研究的學生,在完成第①類閱讀的基礎上,可以閱讀第②類材料---著名生物學家的研究經歷和貢獻;對細胞生物學感興趣、將來愿意在這一領域繼續研究和深造的學生,可以在完 成 第① ②類 材 料 的 基 礎 上,閱 讀 第③類 材料---專業知識的延伸文獻閱讀。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需求選擇閱讀差異化的參考文獻,為將來的發展儲備適用的知識和能力。
三、因需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
筆者開展了5年的“因需導學”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學會了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了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善于創新的良好學習環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近幾年的學生評教中,學生對于“細胞生物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學生網上評價為非常滿意和滿意,分數位于學院理論課的前5名,小班實驗課的前3名。由于繼續深造的學生占很大的比例,而“細胞生物學”課程又是大多數專業的必考課程,所以很多學生對“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非常重視,并產生了濃厚興趣,部分學生進入到教師的科研實驗室開展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部分學生已經在本學科國際和國內期刊發表文章;部分學生繼續到國內外著名院校進行細胞生物學方向的深造。另外,就業與細胞生物學無關的學生,在談起這門課程時認為“因需導學”的教學方法為他們的個性學習和發展提供了空間,使他們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帥志強,辛均庚.因“才”施教與大學教育[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4,35(4):79-81.
[2] 侯自新.注重學思結合 注重知行統一 注重因材施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中的數學課程建設與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2(3):4-7.
[3] 梁秋英,孫剛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及啟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
[4] 鄒青.芻議美國大學教育對學生獨立思維的培養[J].知識經濟,2014(8):158.
[5] 白逸仙.大學教育:一種培養全人的精神交往---雅斯貝爾斯大學理念解讀[J].遼寧教育研究,2008(5):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