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母細胞體外成熟(IVM)是指將不成熟的卵母細胞,在體外模擬體內成熟的微環境,培養至成熟卵子(MⅡ)的過程。此項技術開始于動物實驗,早在1935年Pincus發現兔子的不成熟卵可以在體外成熟,并且這個成熟過程是自發的。
30年后,Edwars提出人類的不成熟卵母細胞可以體外發育成熟,并且通過實驗證實其成熟過程需要至少24h.在卵母細胞的成熟過程中顆粒細胞通過縫隙連接傳遞多種信號,參與卵母細胞減數分裂的啟動以及卵胞漿的成熟。有研究表明,對顆粒細胞卵母細胞復 合體(Cumulus-oocyte comeplexes,COCs)行IVM時,體外成熟率與受精率顯著提高[1].不過,也有試驗證明,顆粒細胞存在與否,并不能影響IVM的結局,甚至對卵母細胞的成熟與受精有負面影響[2].本文以顆粒細胞與卵母細胞的聯系及信號傳遞為切入點,探討在不同培養條件下的DOs能 否 達 到 和COCs相近的效果,更深層次研究顆粒細胞在IVM過程中的影響及作用,從而為DOs體外成熟創造更適合的培養環境。
1資料與方法
1.1實驗動物
8~12周齡體重>25g健康CD-1小鼠(雌性40只,雄性10只)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飼養在控溫控濕及人工光照的條件下,自由飲水、采食。
1.2 IVM培養基IVM基礎培養
液購自瑞典vitrolife公司的卵裂期培養液(G1);促卵泡生成素由瑞士Serono公司生產,劑量為75IU/支;HCG由瑞士Serono公司生產,劑量 為5 000IU/支。將 上 述 試 劑 配 置 成 含FSH75IU/L和HCG150IU/L的IVM培養液[3],并用配好的培養液制備四孔皿,每孔放0.5~0.8ml覆蓋礦物油,放在37℃、CO2濃度為6%培養箱中溫浴不少于6h備用。
1.3卵母細胞收集
雌鼠腹腔注射HMG10IU,48h后頸椎脫臼處死并取出卵巢。清除卵巢表面的結締組織置 于MOPS工作液中反復清洗。用1ml注射器穿刺卵巢表面,收集COCs.
1.4雄鼠精子收集選取8~12周、體重>25g健康活躍的雄性小鼠,脫臼處死,打開腹腔用拉細的玻璃管刺破附睪,將獲取的精子移入到預先平衡好的G-IVF中,培養2h以上備用。
1.5卵母細胞體外培養
培養箱設定溫度37℃,CO2濃度6%.卵母細胞培養24h后,觀察成熟度,排出第一極體的視為成熟卵[4],實施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intracytoplasmicsperm injection,ICSI),受精后移入卵裂期培養液(G1)繼續培養觀察。
1.6觀察指標
培養24h后觀察卵母細胞成熟度。胞漿均勻清晰,有第一極體(first polar body,PB1)排出的卵為成熟卵(MⅡ期卵)。沒有PB1排出,也沒有生發泡(germinal vesicle,GV)的為MⅠ期卵。胞漿顆粒較粗,顏色較深,有一個完整的細胞核,核膜清晰,核仁單個折光明顯,此為GV期卵。
ICSI后16~18h出現雙原核視為受精。胚胎評級依據卵裂球的大小、形態、發育速率,胞漿均勻情況及無核碎片的量,分為4個等級:分為4個等級:
1級:卵裂球大小均勻、形態規則,透明帶完整;胞質均勻清晰;胚胎內無核碎片<10%.2級:卵裂球大小略不均勻、形態略不規則;胞質可有顆?,F象;胚胎內碎片10%~20%.
3級:卵裂球大小明顯不均勻、可有明顯形態不規則;胞質可有明顯顆?,F象;胚胎內碎片21%~50%.4級:卵裂球大小嚴重不均勻;胞質可有嚴重顆?,F象;胚胎內碎片>50%.培養至第三天,卵裂球數目≥7且評級≥2級為優質胚胎。
1.7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單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三組卵母細胞成熟率的比較三組成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但A、B二組的成熟率略高。見表1.
2.2三組卵母細胞受精率及后續發育比較A、B二組相對于C組有較高的受精率和優質胚胎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B二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哺乳動物的卵母細胞表面包繞著多層排列緊密的顆粒細胞,它們與卵母細胞存在廣泛而復雜的聯系,在卵母細胞生長發育及成熟分裂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電鏡觀察,卵母細胞的細胞膜(卵黃膜)有許多微絨毛突向透明帶,與外層的顆粒細胞形成聯系。通過這些結構,顆粒細胞可以向卵母細胞提供營養物質、傳遞信號,這是多種激素、因子作用于卵母細胞的媒介[5]:
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顆粒細胞,調節cAMP的合成及傳遞,調節卵母細胞成熟的進程。
②顆粒細胞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分泌甾體激素,體外培養中在有甾體激素的存在下卵母細胞后期發育更好,這可能與胞漿更成熟有關。
③顆粒細胞中cAMP依賴的MAPK通路激活是卵母細胞核成熟所必要的。
④顆粒細胞合成的激活素和抑制素能調節促性腺激素特別是FSH的分泌,在卵母細胞成熟中發揮重要作用。體外培養過程中,低濃度的顆粒細胞可以促進卵母細胞成熟分裂,高濃度的顆粒細胞作用則相反。這可能因為,更多的顆粒細胞能合成更多的cAMP,導致 卵母細 胞內cAMP升高,抑制減數分裂的重啟。所以,有學者主張培養液中加入顆粒細胞,用以延緩核成熟,從而讓胞漿與胞核成熟更加同步。
大量數據證明顆粒細胞能促進卵母細胞胞漿的成熟[6],脫去顆粒的未成熟卵母細胞即使發育成熟,也不能正常受精及發育[7].卵母細胞在體外的培養環境與體內不同,在處理卵母細胞和脫顆粒的過程中,丟失了卵泡膜細胞、卵丘細胞和卵泡液,這會導致減數分裂抑制因子尤其是cAMP的合成減少,又由于卵泡液中抑制成分丟失,失去了抑制成分的卵母細胞可以激發減數分裂,核成熟的進程不被控制。
由此可見,離體的未成熟卵母細胞可自發的核成熟,這可能是一個自動程序。盡管卵母細胞的生長依賴于顆粒細胞,但在成熟分裂的過程中顆粒細胞不被依賴。本次實驗證實DOs與COCs有相近的成熟率。卵母細胞表明沒有促性腺激素的受體,失去了激素及顆粒細胞的作用DOs的胞漿很難成熟,而細胞核成熟仍可自發進行。
此時的卵母細胞胞漿與胞核發育極不同步,導致了受精率低下、多精受精、發育潛能差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成功率。因此我們需要采取措施來延緩核成熟的進程及促進卵胞漿的成熟:將DOs與COCs混合培養,希望顆粒細胞合成的cAMP、雌孕激素以及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活性因子能對DOs產生影響。本次試驗顯示,單獨培養的DOs雖有不錯的成熟率,但其成熟后的胚胎發育不佳。這是因為缺乏了顆粒細胞對卵母細胞成熟的調控,卵胞漿和細胞核成熟很難同步,出現了胞漿不成熟但細胞核卻率先成熟的卵子。同時本此試驗也證實與COCs混合培養的DOs與單獨培養的COCs有相近的成熟率及發育潛能。這可能因為COCs體外培養中,在Gn的作用下顆粒細胞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活性物質可以影響臨近的DOs[8],并且裸卵仍有顆粒細胞埋入透明帶的部分,用來傳遞各種信號[91.
這些信號調控了卵母細胞的成熟,使胞漿與胞核發育更加同步。
4參考文獻:
[1]人未成熟卵母細胞培養體系研究進展[J].生殖與避孕,2014,(5):388-394.
[2]Takashi Nauai,Nobuhiko Yamauchi,Kazuhiro Kiku-chi.Nuclear and cytoplasmic maturation in vitro ofporcine oocytes[J].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2001,147:55-61.
[3]洪焱,黃繪,駱榮,等.培養液中添加不同促性腺激素對卵母細胞體外成熟的影響[J].生殖與避孕,2011,31(12):833-837.